马云最新内部讲话:996是员工的巨大福气!你怎么看?
2025-11-06
凌晨两点,杭州滨江的一栋写字楼还亮着灯。窗外的风在吹,屋里的键盘声没停。阿里的一名工程师,盯着屏幕,眼睛里血丝明显。他敲下最后一行代码,长出一口气,打开外卖App,手指悬空几秒,又关掉。他苦笑了一下,对面的小伙抬头说:“又加班?今天周五啊。”他笑得更苦:“没事,马总说,能996是福气。”话音落下,两人都没再说话。
这是一个极具时代象征的瞬间。它不只是关于马云,也不只是关于阿里,而是关于我们所有被工作裹挟的普通人。
那句“能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像一颗石子丢进水面,漾出的波纹,一圈圈打在每个打工人的心上。有人觉得被冒犯,有人觉得被激励,还有人,只是苦笑。
但我在想,也许真正该问的,不是“996是不是福气”,而是——谁在定义福气?
马云那段讲话,我反复看了几遍。表面上他在谈加班,实际上他在谈成长。
他说,能996,是因为你有机会在一家足够大的公司,有足够多的事情可做,有足够快的成长节奏。你年轻不拼,以后怎么拼?他用自己的经历举例,说自己不是996,而是12×12,似乎要用极端勤奋证明:成功从不属于懒惰的人。
这一套逻辑,在中国土壤里,确实有它的现实基础。我们这个国家的底层竞争压力,是写在骨子里的。没有哪个年轻人可以躺着等机会来敲门。
但问题在于,当奋斗被制度化、被集体绑架、被动员成KPI的时候,它就不再是奋斗了,而是一种消耗。
我曾采访过一个阿里前员工,他叫林骁。他说:“我不怕996,我怕的是我996了三年,发现自己除了会开会,什么都不会。”这句话让我印象极深。
他刚进公司那会,满腔热血,每天十点才下班。写周报、做复盘、拉群开会、再复盘。表面看忙得飞起,实际上,他的能力并没有因为时间拉长而变强。他在做的,是不断重复同一种思考方式。
他形容那段时间:“像跑步机,你看似在动,其实原地踏步。”
我问他后来怎么改变的,他笑了笑,说:“我开始下班后学别的东西,Python、产品逻辑、财报分析。”我问:“你哪有时间?”他说:“我把晚上没意义的加班砍掉了。”
他那句话让我想了很久。
马云说996是福气,他强调的其实是“高密度投入”,而不是“被迫超时工作”。但现在很多人理解成了,只有坐在工位上才算努力,只有熬夜才算奋斗。
可努力,不该是姿态,而该是结果。
我记得高中那会,学校最勤奋的学生,不一定成绩最好。每天做题做到半夜,成绩却不见起色。老师说他们“勤奋但低效”。后来我才明白,学习不是比谁花时间多,而是比谁学得准。
职场也是一样。努力不分昼夜,但成长一定分方向。
有一年我在一家创业公司工作。那段时间,我们部门实行“弹性996”,意思是表面弹性,实则硬性。大家都明白,你不留下,就会被视为“不上心”。于是每天晚上七点,办公室灯火通明,所有人都假装在忙。有人在刷PPT模板,有人在改格式,还有人一边听歌一边等领导下班。
那种氛围让人窒息。真正想提高效率的人,反而被迫放慢速度。
后来公司裁员,我目睹了一个荒谬的现象:留下的,反而是那些每天打卡到深夜的人,而那些高效能者,被贴上“不够拼”的标签。
那一刻我明白——996的问题,不在于时间长,而在于方向错。
我查过一个数据。根据中国社科院2023年发布的《青年劳动状态研究报告》,近三年内有超过六成的年轻职场人,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5小时,但其中近半数人自评“成长停滞”。也就是说,越努力,不代表越进步。
努力,如果脱离反馈,就成了消耗。
我有一个朋友叫周岚,做设计师。她刚入行时特别拼,每天加班到十一点,连周末都在公司改图。半年后,她眼睛出了问题,做手术休养了一个月。那一个月,她第一次静下来思考,发现自己除了画图,没有任何思考设计逻辑的能力。她说:“以前我忙着做图,现在我想明白,设计不是堆稿子,而是要解决问题。”
于是她开始刻意调整工作节奏,拒绝无意义的加班,花时间研究审美趋势和品牌定位。两年后,她成了团队leader。
她说:“我没再996,但我成长得更快了。”
这才是真正的“福气”:不是别人给你的制度机会,而是你自己找到的成长方式。
我想起2019年贝索斯在一次员工大会上说的一句话:“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错的概念,正确的词是整合。你要在工作中找到意义,而不是逃避生活去加班。”
这句话和马云的初衷,其实有异曲同工。可惜传到普通人耳朵里,意义就走样了。
阿里当年的确靠超高强度打下了江山,但那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那时电商刚起步,市场窗口期短,必须抢跑。那时候的“12×12”,是一种集体冲锋的状态。而如今,当行业进入存量竞争,企业还在用当年的方法驱动效率,其实是一种路径依赖。
“拼”不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我采访过一个腾讯中层,他说:“我们部门不反对加班,但反对无脑加班。”他们用一套工具追踪项目效率,每个项目都要算“产出比”。一个人加班到凌晨三点,如果产出不升反降,下次会议就要复盘“问题在哪”。
那种文化的潜台词是:努力可以,但要聪明地努力。
有一次他们做AI小程序的迭代,原计划两个月上线。项目经理提出缩短周期,用“集约冲刺”法,把任务拆到极致,每天只聚焦一件关键事。结果整个团队只加班两周,就提前交付。
这让我想到一个“可复制的小动作”:
每当你陷入“忙到焦虑”的状态,不妨写下你最近三天做的所有事,标记出哪件事真正推动了结果。然后大胆砍掉三分之一。这个动作我试过三次,效率提升明显。
这是第一个可执行的小实验。
第二个实验,是我从一位前麦肯锡顾问那学来的。她说:“我每周都会在日历上空出一小时,只想两个问题——我这周真的在成长吗?如果没有,我要砍掉什么?”
你别小看这一个小时,它让她从“被动996”变成“主动迭代”。
成长,从来不是忙出来的,是复盘出来的。
当然,也有失败。去年我自己尝试推行“不加班周”,结果第一周就崩了。事情堆不完,客户催,团队焦虑。后来我意识到,真正的问题不是“是否加班”,而是“谁在决定加班”。如果加班是被迫的,那是奴役;如果加班是选择的,那是掌控。
所以,我改了一个策略:让团队自己设目标、定节奏、排优先级。奇怪的是,从那以后,大家反而自觉多干了几小时。因为他们感到,这时间是自己的。
管理的真相,恰恰在这里:自由带来责任,责任带来自驱。
马云讲996时提到一句话:“如果你不热爱你的工作,哪怕八小时都嫌长。”这句话,其实比那句“996是福气”更关键。因为真正能撑得起996的,只有热爱。
热爱不是口号,是你愿意为它承担痛苦。
可多数人不是不想热爱,而是没时间去找“值得热爱的工作”。他们被任务追着跑,被绩效压着走,被KPI裹挟着转,连想一想“我为什么做这件事”的空间都没有。
有时候我觉得,所谓的“职场内卷”,本质上不是竞争太激烈,而是方向太一致。大家都在一个跑道上拼命,谁也没想过换赛道。
但成长的本质,从来就是要换赛道。
人应该在不同阶段重新定义“有效努力”。年轻时可以拼时间,中期要拼效率,后期要拼判断。哪怕你现在还在996,也别让996成为你全部的身份。
有个读者留言让我印象深刻:“我不怕加班,我怕的是,十年后我还在做同样的加班。”这句话,像是为无数打工人写的墓志铭。
所以,谈996前,我们得先问一句:你的努力在复利吗?
努力的复利,是当你今天比昨天聪明一点,明天比今天笃定一点。不是当你今天比昨天更累,明天比今天更焦虑。
我不反对奋斗,我反对被定义的奋斗。
在这个时代,最好的状态是:你能拼,也能停;你知道什么时候用力,也知道什么时候松。
人不是机器,成长更不是流水线。
当“努力”被简化成工时长度,当“奋斗”被等同于熬夜加班,我们失去的不只是身体,还有判断力。
真正的福气,不是996,而是你有选择不996的自由。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