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成大事者,逆商比情商更重要:六个策略,提升逆商
2025-11-06

凌晨三点的工地,风刮得人眼睛都睁不开。一个三十出头的男人还在搬钢筋,身上的衣服湿了一半,是汗,也是雾。他叫李强,去年因为工地停工,欠了十几万债。这一夜,他已经干了十六个小时。休息的时候,工友递给他一瓶水,说:“要不明天别干了,身体要紧。”李强摇了摇头:“干到月底,债就能还一半。撑得住。”那一刻,没人再劝。他眼神里的那股狠劲,不是逞强,而是一种活下去的韧性。那就是逆商的样子——不是喊口号的“我能行”,而是咬着牙、不逃跑。

有时候,我觉得,逆商这个词太温柔。听起来像心理学概念,实际上是命悬一线时的本能反击。它不体面,不漂亮,却决定你能不能扛过黑暗。智商决定一个人能多聪明,情商决定一个人能多顺利,而逆商,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在泥里爬出来。你以为成大事靠的是天赋和资源,其实是抗打击的能力。

我想起去年去采访一个创业者。他的公司在疫情那年差点倒闭,账上只剩三天的现金流。那天他坐在空空的办公室,电话响个不停,全是催款的。有人劝他:“要不放弃吧,反正大家都理解。”他点了支烟,说:“那我三年干的算什么?难道我能对自己说,辛苦都白干了?”他没放弃。后来他卖掉自己的车,押上房子,撑了半年。第二年行业复苏,公司活了。他笑着说:“那半年我每天醒来都想逃,但每次刷牙的时候,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我会想——再多扛一天。”逆商,从来不是赢的那一刻显现,而是在崩溃那一刻,你没倒下。

心理学家保罗·史托茨在1997年提出逆商(AQ)概念时说,它是一个人“面对逆境、克服逆境、从逆境中成长的能力”。这个定义很学术,但放到生活里,它其实很野——就是摔了还能站起来,还敢再摔一次。根据哈佛商学院2018年的一份研究,创业者平均经历三次重大失败后才会迎来一次稳定盈利。那些能成功的,不是聪明的那批,而是能承受痛的那批。换句话说,逆商高的人,不怕难,不逃难,能从难里学。

我爸是个典型的逆商低的人。年轻时开过小厂,刚赚点钱就赶上市场崩盘,一夜之间亏得干干净净。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敢冒险。后来我问他为什么不再试试,他说:“怕了。”这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怕,其实是多数人的宿命。我们以为安全就是不失败,但现实是,长期不失败的人,也很难成功。因为他们连试都不敢试。

我刚毕业那会儿也怕。那年我第一次做项目,投了三十万进去,结果因为选错合作方,血本无归。那时候我整整失眠了一个月。后来我做了一个小实验:每天睡前写下“今天最糟糕的事”和“我还能做什么”。刚开始全是抱怨,写了几天之后,脑子里突然多了个声音:“那就明天再试一次。”那一刻我才明白,逆商不是与生俱来,是在一次次崩溃里练出来的。

我认识一个女生,叫赵薇。她从985大学毕业后进了外企,一年后被裁。那时她刚买房,贷款压得喘不过气。她没有抱怨,也没回老家,而是去街边卖咖啡。别人笑她“书白念了”,她笑着说:“至少我没闲着。”半年后,她靠那家小摊月入两万,又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她说:“我发现,人生最可怕的,不是掉进坑,而是躺在坑里不起来。”她的那句话,我记到现在。

反观很多人,一遇挫折就开始抱怨体制、抱怨环境、抱怨别人。这种习惯看似在发泄,实则在自我消耗。一个人越爱抱怨,就越失去行动力。你有没有发现,那些真正厉害的人,几乎从不抱怨?不是因为他们运气好,而是因为他们知道:抱怨不解决问题,只拖慢速度。逆商高的人,都很务实。出事了先问“怎么办”,不是“为什么我这么惨”。

有一次,我所在的团队被要求在一周内重做整个方案。原来的版本花了我们一个月。有人当场就爆了:“这不可能!”我也想骂,但没说。那天晚上我回家,摊开笔记本,删掉旧稿,重新开始。三天没睡好觉。最后我们交出方案,客户通过了。老板私下对我说:“你知道我为什么提拔你?不是因为你聪明,而是因为你没炸。”那一刻我理解了,逆商高的人,不是更强,而是更稳。稳住,就是赢。

顺境时的风光不算本事,逆境时的平静才是真功夫。刘国梁在被误判兴奋剂那半年,训练强度照常,检查频率更高。有人问他怎么挺过来的,他说:“能怎么办?憋着呗。”这句话听着粗糙,却是最硬的真理。任何成就的背后,都藏着别人看不见的“憋着呗”。有时候,人就是这么简单,能憋住一阵,就赢一生。

张勇创业初期摆火锅摊时,曾被客人泼过一碗汤。他没吭声,擦干净继续干。记者问他那一刻什么感觉,他说:“心里肯定不舒服,但一抬头看到还有客人排队,气就没了。”你看,逆商高的人不是没情绪,而是能把情绪推迟。因为他们知道,当下的面子,不值未来的局。

有个年轻朋友,刚进职场就被领导骂哭。他跟我说:“我太委屈了。”我问:“你被骂那一刻,有没有学到什么?”他愣了几秒,说:“可能有吧。”我说:“那你没白被骂。”他笑了。我接着说:“如果有一天你能在被骂时还心平气和地想事,那你就真的成熟了。”逆商的成熟,不在嘴上,而在心里。谁都能说“没事”,但能真做到“没事”,才是真的没事。

有次我看了一份《哈佛商业评论》的报告,标题是《失败者的优势》。他们调查了4000名企业家,发现那些在创业前经历过两次以上重大失败的人,在第三次创业成功的概率是第一次创业者的三倍。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心脏已经被摔硬了。逆商,其实是一种“心理肌肉”。肌肉不是天生有,是练出来的。你不受打击,就不会有力量。

想提升逆商,有个小动作我推荐:每当遇到突发事件,不要急着情绪化,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最坏会怎样?”“能承受吗?”“我能做点什么?”这个练习看似简单,却能快速让人回到理性。心理学上叫“认知重构”,意思是把灾难想象成任务,把挫折看成训练。我试过很多次,每次都有效。有一次我被人公开误会,整个人憋到爆。后来我问自己这三个问题,发现“最坏也就是被误解几天”,于是去跑步,把情绪跑掉。第二天对方道歉了。那种从内心恢复秩序的感觉,很轻。

但也不是每次都能赢。我也有过彻底崩溃的时刻。有一段时间,我的公司陷入资金断裂,连续几个项目失败。那天我坐在空会议室,盯着天花板发呆,觉得一切都完了。直到一个老同事拍我肩膀:“哥,咱还能再试试吗?”我愣了几秒,点头。那一刻我明白,人不怕倒,就怕没人拉。逆商不是孤胆英雄的独角戏,它也需要连接。能在绝境中互相拉一把的人,比任何励志语录都更有力量。

后来我才懂得一个深层道理:逆商高的人,不是天生硬,而是他们学会了软着落。硬的人一旦断,就碎;软的人能弯,能化。逆商高,不代表你不会哭,而是哭完还能去做事。哪怕身上全是伤,也要继续往前走。那不是倔强,而是清醒的勇气。

如果你想培养逆商,可以试试一个更长线的“小实验”——每周主动做一件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比如给陌生人打电话、公开演讲、去健身房举比平时更重的哑铃。这种“自愿逆境”,会让你在真实逆境来临时不慌。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在研究压力反应时发现,长期主动挑战压力的人,死亡风险比逃避压力的人低43%。换句话说,逆境不是敌人,逃避才是。

这个世界,从不缺聪明人,缺的是不怕摔的人。你想走得远,就得先扛得住。你想稳得久,就得先能弯得下。一个人能走多远,不看他顺的时候有多顺,而看他逆的时候有多稳。那些在人生低谷还咬牙走路的人,往往都能走上坡。因为逆商,不是天赋,而是格局的底色。

有个朋友失业三个月,每天早上依旧穿好衬衫、打卡、学习、面试。有人笑他“装样子”,他说:“我不装样子,我是在维持节奏。”后来他拿到offer时,那家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说:“我们录用你,不只是因为能力,还有态度。”那一刻他笑了。生活不会对任何人手下留情,但它永远会奖励那些不放弃节奏的人。

成大事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能在烂泥里开花。你以为他们命好,其实是他们扛得住脏。你以为他们顺风顺水,其实他们走过的每一步都流血。他们的厉害,不在于天赋,而在于跌倒之后,能继续走路,还能笑着走。

别再问为什么总是我倒霉,也别再羡慕别人一路顺风。命运从不厚此薄彼,它只是看谁更耐摔。你要相信,这世上没有白受的苦,每一次打击,都是在为你积攒厚度。那些曾让你痛得不行的日子,总有一天会变成你说话时的底气。

愿你能笑着经历风雨,也能淡淡接受失败。当别人慌乱时你能稳住,当自己崩溃时还能修复,这才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成大事者,逆商比情商更重要。因为聪明让你起步,温柔让你被爱,唯有抗打击,才能让你留下。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