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杨超越喜提科比持续走红背后:隐性能力,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
2025-11-06

那天在深圳湾体育馆外,人群涌动。台上灯光亮起,科比微笑着挥手,姚明稳重地站在一旁,而镜头切过去——杨超越穿着银白色的裙子,神情略显紧张。观众席一阵惊呼,评论区瞬间刷屏:“她怎么也在这里?”那一刻,所有人都以为腾讯体育疯了。可几天后,“杨超越科比同台”的话题热度破亿,品牌方笑了,网友也笑了,只有杨超越,一个不懂球的女孩,依然站在风暴中心,安静地笑。

这不是她第一次在风口上被怀疑。也不是她第一次靠“看似不合理”的方式赢。她身上有一种复杂的气质——不完美,却真实;不专业,却让人记住。这种看不见的东西,才是她真正的能力。

我后来把这件事当成一个观察样本。为什么在同样的“跨界”情况下,蔡徐坤被嘲,杨超越被夸?为什么一个被视为笑柄,另一个成了话题?当我去查数据、看采访、翻她的过往履历时,答案越来越清晰——她身上那种所谓“运气好”,其实是深藏的隐性能力。

2018年春天,《创造101》刚播时,杨超越被黑到体无完肤。有人统计,她那两个月上了50次热搜,七成都是骂她。被骂“没实力”“靠哭”“拉票女王”,连她自己都在节目里说过一句话:“我知道我不行,可我想拼命赢一次。”那句话很土,却有力量。她没用技巧博同情,她只是承认自己的弱。观众骂着骂着,反而开始心疼。

那种“反转”不是偶然。哈佛大学心理语言实验室有个研究,叫“温度效应”。实验发现:一个人如果表现出脆弱,但同时保持真诚,人们的好感度会急速上升。杨超越在镜头前的“哭”,恰好激活了这种心理回路。她没有完美的逻辑,却有天然的情绪共振力。

很多人只看到她不会唱跳,却忽略了她能“让别人想靠近”的能力。娱乐产业是注意力的游戏,一个人的“被喜欢能力”,就是最核心的商业能力。

我在一次综艺编导访谈中听到一个制片人说:“选秀不是比谁最强,是看谁最像人。”这句话让我想起杨超越。她不完美,不光鲜,甚至笨拙,但她能让你看到自己。这是她最大的隐性能力——共情力。

这种能力,早在她还在嘉兴纺织厂剪拉链时,就已经开始生长。那年她18岁,初中辍学,在流水线上剪着同样的布条,一天上万次。她说那时候最怕的,不是累,而是没人知道她是谁。那种被世界忽略的恐惧,是她后来勇敢的起点。别人以为她“运气好”,其实她只是太清楚“没退路”是什么感觉。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逆境商”(Adversity Quotient)。芝加哥大学的研究指出:逆境商高的人,在面对不确定环境时,更容易自我修复,并保持长期投入。杨超越就是这种人。别人笑她“命好”,但没人看到她失败后又回上海打工、又被骗、又跌倒的那些日子。

在一次节目里,主持人问她:“你觉得自己幸运吗?”她笑着回答:“我不觉得,我只是没别的选择。”这句看似无心的话,其实是她底层认知的核心——她从不把成功当奖赏,只当结果。

而这,恰恰是“隐性能力”的本质。

显性能力,是你能展示给世界的东西,比如学历、技能、颜值。隐性能力,是你撑起自己不崩溃的底层系统,比如情绪管理、自我定位、判断时机、转化资源的能力。前者像外衣,后者像骨头。衣服光鲜没用,骨头一断,就站不起来。

我认识一个在腾讯做内容策划的老前辈,他说选代言人有三层逻辑:流量、口碑、气质。流量是可见的,口碑是半可见的,气质是隐性的。杨超越三个都有,但关键在第三个。她的“气质”不是高冷,而是“人味”——她的反应、表情、语气,都带着未经修饰的真。

这种“人味”,在算法时代尤为稀缺。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分析实验室2019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用户在短视频内容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不是那些完美呈现的内容,而是“自然失误”片段——掉稿、笑场、语塞。这种不完美,反而让人相信“那是活的”。杨超越的存在,就是这种“活的内容”。

当然,她的“隐性能力”不仅是情绪层面的。她的商业判断,也远比外界以为的清醒。出道第三年,她主动解约,成立工作室,签下自己的团队。别人以为她不懂商业,但她在合约条款上学得极快,能清楚地说出“版权归属”和“影像使用权”的区别。一个在纺织厂长大的女孩,能迅速完成从偶像到经营者的切换,这是极少数人做到的。

这让我想到一个更大的问题:在任何行业,一个人能走多远,靠的往往不是看得见的才华,而是那些“藏在水下”的能力。就像冰山理论——露出的部分,是技能;沉在水下的,是意志、洞察、韧性、判断力。前者能让你起步,后者决定你能否长期存在。

我有个同事,叫林恒,能力出众,写得一手好文案。但三年过去,他的晋升被两个“没他强”的人超越。原因是什么?会议上,他总想证明自己;出了问题,他习惯解释,而不是解决。上司说他“缺乏场域感”——就是不懂在复杂局面中读懂局势、识别节奏的能力。这正是隐性能力。

杨超越恰好相反。她不急于证明,她懂得等待。她知道什么时候该沉默,什么时候一句“谢谢”比十句辩解更有效。她在镜头前的“憨”,其实是克制。她不抢光,不逞强,却总能留下余韵。这种“知止”的分寸感,是很多职场人穷其一生学不来的。

有人说她“傻”,但那个“傻”是懂得取舍的结果。她知道有的舞台不属于自己,也不强抢。她不在唱跳上硬碰硬,而是在“被喜欢”上建立壁垒。她靠的不是唱功,而是存在感;不是完美,而是人性。

这让我想到另一个故事。2020年一个国内品牌准备签下新代言人,内部讨论名单时,杨超越在榜。有人质疑她业务能力,市场负责人说:“她能让陌生人记住的时间是2.7秒,而行业平均是1.3秒。”那一刻,我才明白,连“记得住”这件事,都是量化的。

她身上最打动人的地方,是那种无论站在哪,都不装懂的坦诚。她从不说“我努力就行”,她知道“努力”只是显性条件,真正改变命运的,是选择力。她懂得“该上的舞台,就上;该退的镜头,就退”。这种判断力,往往比勤奋更难得。

如果你回看她的几次关键节点:从打工妹到练习生,从偶像到综艺咖,从艺人到经营者,每一步都不是“爆红”,而是“续命”。她靠的不是一时的风,而是不断学习的底层机制。她在失败里学反应,在混乱里找秩序。

这种能力,任何人都能练。最简单的做法,是一个小实验:当你面对不确定决策时,不要立刻答复,先给自己一个“24小时窗口”。记录这段时间你的想法波动,你会发现,很多“急于回应”的决定,都是情绪在支配。杨超越在多次采访中提到,她经常“先哭后做”。哭是情绪反应,做才是理性选择。

另一个实验,是“沉默记录”。每天记录一次“我今天没解释的瞬间”,比如被误会、被质疑、被催促时,你选择了安静。三天后回看,你会惊讶地发现,那些你不解释的时刻,反而让你保留了力量。这就是“隐性影响力”的生成方式。

她的成长路径,其实是一场关于“隐性能力”的修行。她不靠显性技巧,而是靠隐性机制让自己稳住:自我修复、情绪识别、延迟反应、资源再配置。这些能力,不在简历上,却决定了人生的走向。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不再问“我行不行”,而是问“我能持续多久”。显性能力帮你被看见,隐性能力帮你被留下。

就像科比在退役演讲那句:“Mamba out.”短短两字,是无数日夜磨出的底层意志。杨超越当然不能和科比并列成就,但在“看不见的努力”这一点上,他们有相似的精神。她没有他那样的天赋,却有那种“必须赢一次”的执念。

所以,当她站在科比、姚明旁边时,那不是偶然的错位,而是一种象征——显性的荣耀,是隐性的努力长出来的花。

一个人能走多远,从来不是靠跑得多快,而是靠内心的自我修复速度。

人终究要靠自己看不见的部分赢。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