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CEO脱不花的鲁莽定律:先搞起来,你就成功了一半
2025-11-06
夜晚的火车站台,瓦蓝色的车厢灯光斜斜地投在冷硬的地板上,行李箱的滚轮声在人群的脚步里变得特别清醒。我站在那儿,看着远处一列次快车缓缓驶离,一眨眼就消失在隧道尽头。那一刻,我突然问自己:在三线小城市里,我为什么没能像别人说得那样“安稳做一份工作”而是选了“月薪过万”的路?答案简单又残酷:不是起点低,而是时间不给我成长。
我在本地一家传统媒体公司做编辑,月薪不到四千。我还记得2019年那个秋天,所有同行都在微信朋友圈晒“项目结标”“稿件通过”,我却继续用一台二手电脑改稿、配图、校对,深夜十一点下班,回到租住的单间,墙角的插座还冒着淡淡的热气。我说“我会熬过去”,心里却清楚:我在熬过去的路上,正在失去成长时间。资料显示,中国202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约10.8万元,折算月薪约9千元。相比之下,我的收入不到一半。问题不只是薪资,而是我每天真的进步了吗?
那天早上我在电梯里遇见一位前辈,他在上市公司负责新媒体运营,三十出头却谈起涨薪、汽车贷款、海外游学,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镇定。我问他:你怎么看我这种在小城做内容、想突破的人?他说:“你别只靠‘忙’,你要靠‘成长’。”他说得很轻,像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那句话像电流穿过我:忙,不等于成长。很多人忙,是因为任务多;但成长,是因为你给自己腾出时间,用别人没用的时间练习别人不会的能力。
我设了一个试验:从那天起,每晚八点到九点,我把卧室的灯调暗,手机静音,坐在窗边写三句话:今天我学了什么、明天我要验证什么、我遇到了什么障碍。这个“小动作”很简单,可我坚持了十天。第十一天,我在撰稿中突然用上一个我新学的逻辑框架,编辑看到后说:“这稿子思路清晰了。”我明白了,这个动作不是“习惯”,是“底层变化”的起点。你也可以今晚实施:关掉手机通知,打开一个文档,写一句话“今日学点什么”,就行。
我也经历了一次失败。那是一篇讲本地制造业升级的专题稿,我采访了两家公司,数据看起来漂亮:员工从80人增至200人、产值翻三倍。我信了。稿子提交后,编辑要求核实,我回访后发现其中一家实际上裁员十几人、产值增长比例被夸大。稿子当场被退。我明白,这是必须承担责任的时刻:我作为作者必须对数据负责。于是我今晚回到厂区,和厂长面对面坐了两小时,查账本、看车间、问员工。我删掉浮夸的数字,换成“从80人缩减至50人后转产光伏壳体,年提升产值40%”这种微调。我知道锐化数值不炫耀,但真实。这一返工比我预期的“完美稿子”更让我成长。你也得明白:失败并非耻辱,耻辱是你不去修正它。
公开信息显示,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 Walter Mischel 于1970年代在 Stanford University 的“棉花糖实验”中提出:孩子如果愿意等待15分钟,就能从一块棉花糖变两块。研究发现,在成年后,那些能等待的孩子各项表现更佳。在小城里,增长速度慢并不代表你错,关键是你愿意把“现在舒服”换成“未来能力”。我把这条心理学的“外部证据”用在自己路径上,不再只是靠“拼命”,而是靠“拼能力、拼增长”。
成长这件事,我把它拆解为三部分:可输出、可验证、可连接。可输出意味着你能做出实际作品,比如稿子、短视频、项目前期。可验证意味着你把成果和数据放在桌面上,别人看得见、会评价。可连接意味着你不只在本地圈里能叫得出名字,也在远程、跨城、线上能有一点触点。我用在小城做出的突破,是先在本地输出一般内容,再用“直播+两个制造品牌”做案例,其观众2 万人,转化率2.4%。虽不耀眼,但我用“本地起步、可看见结果”。胸口的焦虑才有了落脚处。
你也可以设一个“小实验”明天早上就做:在通勤或早餐之间,戴耳机听一个关于内容创作或数据分析的音频,内容要简短十分钟,记下三个关键词。晚上回顾,问一句:这三个关键词中,我用掉几个?这个小动作不花钱,但你用了它,就是在给成长上标签。
我在三线小城尽量用“旧法新用”:比如传统编辑流程里的选题、采访、排版,用的是老套路;但我还是在早晨把这些任务自动化,比如用Google表格整理采访主题、用Python脚本批量处理图片、把视频剪辑流程模版化。别人还在想我用不用AI、用不用新工具,我在用“旧流程+低成本自动化”。你也能做:拿你工作中最重复的一项,想一个能让它减半时间的办法。花两天试验,记录时间变化。如果能缩短,就变成你的“工具链”;如果不行,放弃,换下一个。关键是“试错与修正”。
我也在工作之余加入一个远程写作平台,和城市远端的编辑协作。他们需要稿子,我提供本地视角。我说这活不大钱、但我做,因为我要连接远程圈层。接触了三个城市的项目后,我拿到了一个外地甲方的合同,是本地薪资的两倍。我知道,这不是偶然是战略:小城做得一般,靠的是“角度+执行”。你不用去北京上海,只要你在自己的地盘上做得清晰,然后把目光往外投一点。
有一句古话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空间空了,才能装得下新的东西。我把这句话挂在脑子里。小城生活可能资源少、圈子窄,但你腾出成长空间,就能装下能力与机会。你忙是没错,忙得没成长才麻烦。对症的方法是:给自己腾出“学习输入时间”、腾出“思考输出时间”、腾出“反馈改进时间”。如果你这样做了,现金报酬可能不会马上翻倍,但你会发现每个月结束时你不再说“我好累”,而说“我又多学一点”;你会从“我每天都在忙”变成“我每天都在成长”。那不是表象,而是本质的变化。
有人会说:我压力大、任务多、薪资低、圈子小,我真的能吗?我想说:你不能控制起点,但你能控制“用多久来追”。我不能保证你年底月薪就翻倍,但我能保证你如果坚持这三个“小动作”——写一句话、听十分钟、缩一流程——那么一年后你会看到影子。你会更有目光、更有数据、更有连接。你会发现小城没什么差别:差别在你是不是把忙变成长。把忙给成长盖上印章,你就脱离“辛苦”局,而走进“进步”局。
我想你带走一句话:成长不是你忙出来的,而是你腾出来的。月薪过万,对我而言不是梦想,而是作用中的能力。三线小城不是限制,而是实验场。先用好你的环境,然后用你的能力,把“可能”变成“可以”。若你今晚回家躺下,还想着“我明天继续跑”,请改成“小屏幕关掉五分钟,开文档写一句话”。你会发现,那五分钟,是你给未来自己开的票。愿你在忙碌中也腾出成长,在平凡地段也走出格局。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