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赚钱我听过最扯淡的鸡汤:赚快钱,会毁掉你
2025-11-06
凌晨两点,北京西三环的一家便利店里,收银员靠在柜台上打哈欠。落地玻璃外是深蓝色的夜,风把塑料袋刮得一阵乱响。一个穿灰色卫衣的年轻人推门进来,手里捏着一张皱巴巴的彩票。他盯着号码,一脸茫然。十五分钟前,他刚知道自己中了三十万。可是那表情,却不像中了奖的人,更像丢了什么。
“赚快钱,会毁掉你。”他在朋友圈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笑了。笑得像是在嘲讽,也像是在自问。是啊,那些告诉别人“别赚快钱”的人,真有快钱可以赚吗?
赚快钱,这个词好像自带原罪。人们一提它,就联想到“浮躁”“堕落”“心术不正”。可奇怪的是,没人骂“赚慢钱”的人傻。于是,努力慢慢赚成了高尚,赚得快反而要低头认错。逻辑从哪天开始被掰弯的?
我记得2018年秋天,和一个朋友在海淀的小饭馆吃饭。那时他刚靠短视频赚到人生第一桶金,半年收入超过过去五年的总和。酒过三巡,他盯着手机里的对账单,突然问我:“你说,我是不是太顺了点?”我说:“你顺的不是命,是时代。”
那一刻,他笑了,但没笑出声。
赚快钱到底错在哪?
这个问题,我花了很久去想。因为每次有人在网上转发“快钱毁人”,评论区总是一片赞同。可你仔细一看,那些最热的评论往往来自月薪五千、连房租都吃紧的人。他们不是被快钱毁了,而是没机会被毁。
我见过的真正有钱人,几乎都经历过“暴富期”。他们不是慢慢积累,而是有那么几年,钱像开了闸的水,哗啦啦往账户里冲。深圳南山的创业者老孙,做SaaS系统时靠一次行业风口,三个月拿下几千万融资;杭州电商圈的阿宁,抓住直播红利,半年赚到五年利润;上海一个自由职业者,用AI绘图做素材包,三周卖出二十万份。
这些人赚得快吗?快。毁了吗?没有。他们只是被幸运照亮了一小段时间。
哈佛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丹·艾瑞里在《非理性行为》里写过一句话:“人们不是因为快而迷失,而是因为没准备好面对快。”这句话像一面镜子——快钱不会毁人,心智不稳才会。
我年轻时也信“慢”。那时候月薪八千,每天熬夜写稿,喝咖啡、改句子、盯后台。工资涨得像蜗牛,钱攒得比流汗还慢。直到有天,一个同事接了个外包写作项目,三天赚了我一个月的工资。我开始慌了。那一刻我第一次意识到:赚钱速度,不是道德的尺度。
于是我做了个小实验。每天写稿之外,我花两个小时分析公众号的热门选题,用Excel表格统计标题、字数、发布时间和传播路径。一个月后,我写出第一篇10万+。那篇文章带来的稿费,比我半年的工资都多。有人说我运气好,我笑了笑——运气?那是被你忽略掉的努力。
那年年底,我攒下人生第一笔十万块。它没毁掉我,反而让我第一次有了底气——辞职、搬家、创业、重新生活。
快钱是刀,握得稳是武器,握不稳是灾难。
很多人批评快钱,是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有“暴富的结果”,没看到背后的“暴累的过程”。2020年短视频最火那阵,我认识一个主播,白天直播、晚上复盘,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她的粉丝从零到一百万只用了半年,但她的腰椎也废了。她赚到第一百万那天,去医院打止痛针。她说:“这钱来得快,但不是白来的。”
你以为快钱是天上掉的,其实那是别人拼命挣的。
赚快钱的人,未必浮躁。浮躁的,是那些看别人赚钱,自己心痒又不动的人。
我喜欢一句老话:“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赚快钱不是谋短期,而是抓机会。你得知道,所有慢钱,都曾在某个时代是快钱。炒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快钱,做电商在2010年是快钱,拍短视频在2020年是快钱。你鄙视的“快”,在别人手里就是抓时机的“准”。
前几天,一个读者私信我,说他辞职去做短视频,半年没收入,家人劝他回去上班。我问他:“你想清楚了吗?你是想慢慢赚稳定的钱,还是想搏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他沉默很久,说:“我怕失败。”我说:“怕失败的,不该批判快钱,因为你根本没试过。”
我不鼓励盲目逐利,但我反感对“快”的妖魔化。社会的节奏早已变了,慢不再是美德,它只是安全。可安全有时,也是一种幻觉。
世界银行的数据里,中国过去十年中产占比增长最快的群体,几乎都经历过一次“跳跃式收入”。那些靠副业、电商、内容变现的普通人,不是一步步升职,而是靠一次机会,被推上了阶梯。
有人说那是运气,我更愿意说,那是准备撞上了时代。
赚快钱,当然有风险。可真正的风险,不是钱赚太快,而是你没想清楚自己要什么。
我有个朋友叫林凡,毕业五年,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2021年他跟着风口炒币,半年赚了两百万。第二年行情崩盘,亏回原点。他很平静地跟我说:“我一点都不后悔,那次经历让我明白,我赚到的不是钱,是心态的杠杆。”后来他去学金融,读MBA,如今在一家基金公司做研究员。他说:“如果没有那次快钱的失败,我还在原地。”
失败,是快钱最好的老师。
我问过很多真正的富人,他们都承认:赚快钱是成长的必修课。因为它逼你学会判断、学会止盈、学会在波动中保持理智。你不能靠它一生,但你可以靠它启动人生。
有一次我和一个投资人聊天,他举了个例子——查理·芒格说过,如果你把巴菲特一生中最成功的十次投资去掉,他也只是个普通人。财富,从来不靠平均分配,而靠关键时刻的爆发。那十次,不就是“快钱”吗?
快钱不是魔鬼,它是杠杆。你能不能驾驭,取决于你心里的秤。
我还记得一个出租车司机跟我说过的话。他说:“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当年不敢贷款买第二辆车。”我问他为什么没买。他叹口气:“怕风险。”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有时候,毁掉一个人的不是贪心,而是害怕。
赚快钱,不该成为耻辱。它只是提醒我们:速度,不是罪,方向才是。
我也遇到过快钱的陷阱。2020年疫情刚开始,线上课程暴涨,我做了个写作课项目。上线两周,卖了几十万。我以为自己找到了金矿,就立刻扩大团队、砸广告。结果三个月后,用户增长停滞,退款率飙升。那次我损失了近一半积蓄。
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失眠。后来我终于明白,毁掉我的不是快钱,而是盲目膨胀。快钱考验的从不是勤奋,而是定力。
我开始学会做一个小动作——每当赚到一笔快钱,我会强迫自己冷静三天,不动、不花、不扩张。那三天里,我只写复盘,问自己三个问题:这钱从哪来?我凭什么赚?还能持续多久?这个方法我一直用到现在,救我无数次。
快钱不是洪水猛兽,它只是放大镜。它放大了你的欲望,也暴露了你的能力。
赚快钱不是罪,迷失方向才是。真正的成熟,不是拒绝快钱,而是学会驾驭它。
我见过太多被慢磨掉的人。他们的努力像一根橡皮筋,一点点拉长,最后断在岁月里。反倒是那些敢于试错、敢于跑快的人,虽然摔得多,却也更快学会爬起。
这个时代,速度不是问题,盲目才是。
有人问我,快钱和长久哪个更重要?我说,两者不是敌人。快钱是火柴,长久是火堆。你要用火柴点燃火堆,而不是抱着火柴取暖。
所以,当你听到“赚快钱会毁掉你”时,不妨反问一句:你真的有那个被毁掉的机会吗?
别让恐惧变成温柔的枷锁。别让“慢”成为懒的借口。钱,不分快慢,只分清醒与否。
赚快钱不是罪,忘了思考才是。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