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毕业4年赚到第一个100万:写作能力是如何帮我完成4次逆袭的?
2025-11-06

深夜的北京,风从高架桥底灌进来,卷起一地尘土。一个穿着羽绒服的年轻人骑着电动车,停在路边。他抬头望了望天,没有星星,只有一轮灰白的月亮。手套下的手在发抖,手机屏幕亮起,是银行发来的信息:账户余额 1,002,178 元。
他盯着那一串数字,笑了。笑得有点颤。
四年前,他还在南锣鼓巷摆地摊。每天从下午两点到凌晨十二点,卖的不是衣服,是尊严。摊位上贴着“全场十元”,他蹲在地上,用塑料袋装着零钱,旁边的小音响循环放一首老歌《海阔天空》。那时他以为,这辈子能攒十万,就谢天谢地了。

赚到第一个一百万是什么感觉?
不是兴奋,是松一口气。像憋了很久的一口气终于吐出去。
因为那不是钱的数字,而是命运的分界线。

2014 年大学毕业,我背着行李箱来到北京,住在五环外一个月租 680 元的地下室。房间不到十平米,床挨着厕所。夏天潮湿得连袜子都干不了,冬天冷得洗头要掐时间。
那时候的我不怕苦,怕穷。
贫穷是一种能咬人的感觉。
比如一起逛街时,她看中一双鞋,我假装打电话转身走开;比如吃饭结账时,我抢着付钱,却心里在默默算着这顿能撑几天生活费。
直到有一天,她从云南飞来北京,带着一瓶老干妈。她说:“我不嫌弃你。”
那晚我们住如家,第二天我说:“回地下室吧。”
她笑,说:“我知道你能带我出来。”

那天之后,我开始琢磨“出来”的方法。

白天,我在服装店做销售。那种被动推销式的笑,笑多了,连自己都恶心。晚上,我去地铁口蹭 Wi-Fi,看别人怎么写爆款文章,怎么在网上赚第一桶金。
有人说写作不能当饭吃,我却想试试看。
那时我不会写,只会模仿。每天凌晨两点,我还在电脑前敲字。那种心情像是钻井——一铲一铲挖下去,什么时候能出水,不知道。
第一篇文章发出去,只有 37 个阅读。我喝了半瓶啤酒,对自己说:“没事,继续挖。”

半年后,一篇爆了。那天手机不停震动,后台数据一路飙升。我靠写字拿到第一个 2000 元奖金,那感觉像摸到了命运的边角。
有人说那是运气,我知道那是积累。写 100 篇没人看,才能换来一篇 10 万+。
写作这件事,本来就没有奇迹,只有复利。

写作的意义,不只是赚钱。它是我在低谷里的救生绳。
2015 年夏天,我辞掉服装店的工作,入行新媒体。当时我一个月 4000 块工资,转眼涨到 20000。半年后,我从编辑做到运营经理。
我没靠关系,只靠一支笔。
有人问我:“你是不是天赋好?”
我笑,说:“我只是比别人多写一篇。”

写作,是我人生第一次逆袭的起点。

第二次逆袭,是靠它改变命运的速度。
2017 年,我被邀请去给世界 500 强企业讲课。那天我穿着西装,第一次在投影灯下看到自己的 PPT。我讲的是“内容如何变现”,底下坐着一群比我年长十岁的职业经理人。
我心里发抖,但声音稳。
那一刻我明白,写作的价值不仅是表达,而是能让你被看见。
有能力没关系,有表达能力,才有机会。

第三次逆袭,是我第一次靠写作创业。
2018 年,我注册了自己的公司。那年是自媒体红利期的尾声,很多人说“晚了”,可我不信。
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写十篇原创文章。三个月,涨粉 20 万。那段时间,我几乎不睡觉。
白天写,晚上改。凌晨三点躺在地毯上看数据。每一次阅读量破 10 万,我都在想:原来文字真能变成钱。
有人说我“命好”。我想起那间地下室,想起那瓶老干妈。命好?不,是不肯认命。

第四次逆袭,是在失败里。
2020 年我上线了第一门写作课,没想到刚上线就火爆。短短一周,报名超过 2000 人。那一刻我以为,自己找到稳定赚钱的路。
结果第二个月,课程投诉暴涨。内容太密、节奏太快、案例太多。团队压力大,我自己几乎崩溃。
我熬了三夜,把 50 节课程全部重录。那时我才明白,快钱的代价是返工。
但这次返工,让我真正成长。
写作不是教人技巧,而是教人真诚。你骗不了读者,文字就是人的投影。

赚到第一个 100 万那天,我没有庆祝。
我买了两张机票,带她去看海。
她靠在我肩上,说:“你看,我们真的出来了。”
我笑,说:“可我还没到。”

赚钱不是终点,是起点。
因为我发现,写作这件事,不仅让我有钱,更让我有选择的自由。
当我从地下室搬到自己的办公室,推开窗能看到落地的阳光,我才明白,所谓逆袭,不是超越别人,而是不再被迫。

有人问我:“你靠写作赚钱,是不是很幸运?”
我说:“写作从来不是幸运,是杠杆。”
它能让一个普通人,在不靠人脉、不靠资本的情况下,把时间叠起来、价值放大。
这几年,我见过太多人靠写作改变命运。

有个女孩,在成都做客服,月薪 4500。她用业余时间写公众号文章,一年后靠稿费收入翻倍,如今自己做号;
一个程序员,天天埋头写代码,后来开始写职场反思文,现在是职场类头部作者;
还有一个宝妈,原本在家带孩子,靠写亲子故事,出了书,卖了上万册。

他们的共同点很简单:不停写。
写是行动,写是记录,写是成长。

我经常说,写作不是文学,是认知的整理。
当你能写明白一件事,说明你真的理解了它。
当你写不出来,其实是你还没想透。
写作逼你成长,逼你思考,逼你清醒。

有一次,一个读者问我:“我不会写怎么办?”
我让他试个小动作:
每天写 200 字,不讲技巧,只讲今天让你印象最深的事。写完读一遍,大声读出来。坚持七天,你会发现,语言在变清晰,脑子也变得更有逻辑。
这就是写作的复利。

后来我又做了一个实验。
把过去一年写的所有爆款文章,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每篇旁边写一句总结:“我写这篇文章时在想什么?”
你会发现,文章背后的真正逻辑不是文笔,而是洞察。
人为什么愿意读你?因为你写了他没说出来的那句话。

写作,是最便宜的自我进阶方式。你不需要设备,不需要资本,只需要时间和勇气。
有人花几万块上课,只为学到一个表达的姿势,而写作就是不断校准自己姿势的过程。

但写作也会伤人。
我见过太多写到崩溃的人。
他们为流量焦虑,为点赞失眠。那种被数据绑架的痛,我也经历过。
最严重的时候,我一天刷后台三十次,看阅读量有没有涨。后来我意识到,写作不是求认可,而是求理解。
当你把写作当成交代,你就输了。

真正的写作,是对自己负责。
有一次,我删掉一篇刚发的文章。那篇文章阅读量很好,但我知道,那不是我想说的。我删掉它,就像是重新选择了方向。
那晚我写下几句话:“写作不是输出情绪,而是整理真相。”

现在我依然每天写。
不是为了赚更多,而是为了不丢掉思考。
写作让我从焦虑的人,变成有力量的人。
写作教会我,文字不是逃避生活的避难所,而是通向生活的桥。
它让我在每一次逆境中,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有人说:“你靠写作赚了一百万,我靠写作能赚什么?”
我说:“你靠写作赚到的,可能不是钱,而是自由、表达、信任、影响力。”
写作的回报,不总是现金,它可能是让别人记住你的那句话。

我曾在一篇文章结尾写过:“如果命运关了一扇门,那就用文字砸出一扇窗。”
那句话后来被很多人引用。有人私信我说:“我辞职了,因为看到那句话。”
那一刻我才明白,文字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传播,而在于唤醒。

四年,一百万,不算传奇。
但对那个从地下室走出来的我来说,这笔钱是世界对我的一句回应:你没白写。

写作的意义不是炫耀,而是证明,普通人也能靠自己的表达,改变人生轨迹。
你写得越多,就越清楚自己是谁,想去哪里。
写作是镜子,照出你最真实的样子。

有一天,女朋友问我:“如果有一天你不写了,会怎样?”
我说:“那我就活成一篇文章。”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