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再见咪蒙:价值观决定命运,从来不是句空话
2025-11-06

凌晨两点,长沙一间出租屋的灯还亮着。电脑屏幕反射在她的眼镜片上,像一团小小的火。
她叫林霁,29岁,曾经是百万粉丝大号的金牌写手。
三年前,她写的那篇文章,一夜之间刷爆朋友圈,广告主蜂拥而来。她靠一支笔买了房、买了车,也顺理成章成了团队主编。
那天她在群里发消息:“老板要封号了。”
消息发出去,群里死一般的寂静。
几秒后,一个实习生发了个问号。然后,她又发了一句话:“我们都太相信流量了。”

有时候,崩塌不是一夜之间的事,而是从信仰开始松动的那一刻。

我第一次听到“咪蒙”这个名字,是在2015年。那时我还在写推文排版,标题一改十遍。突然有一天,全公司都在讨论一篇文章,《女友对你作?你应该谢天谢地,因为她爱你》。
阅读量一百万,转发无数。那是微信公众平台刚兴起的年代,没人见过这样的流量。
咪蒙像一阵风,把“情绪表达”推到了极致。
她的标题敢写,她的逻辑敢掰,她的语言像刀,快到让人无法逃避。

那一年之后,她就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模式。
一种能用痛点换点击,用愤怒换传播的模式。

她自己说过:“偏激的观点才有煽动性。”
那句话没错,但危险在于——煽动性是一种瘾。
你一旦尝到它的甜,就会不断加码,直到脱离现实。

2019年2月21日,咪蒙被全网封号。
那天我记得特别清楚,北京的天阴沉沉的,朋友圈被一条消息刷屏:“咪蒙没了。”
有人拍手称快,有人唏嘘。可我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谢幕。

她曾经代表新媒体的顶点,也代表新媒体的病。

我研究过她的成长轨迹。
她从语文老师转型写作者,从豆瓣影评人到公众号女王,靠的是极致洞察人性——尤其是人性的愤怒和脆弱。
她知道该用哪一个词能点燃情绪,也知道怎样的句式能让人立刻转发。
但她忘了,流量是借来的,不是赚来的。

我曾经见过她的一个采访片段。
主持人问:“你怎么看待那些骂你的人?”
她笑着说:“他们骂我说明我火啊。”
那一刻我就知道,这个女人迟早会出事。
因为她已经不在对话读者,而是在驯化读者。

她的公众号能一年赚上亿,她的广告价码是头条八十万一条。
这样的成功,本该是行业的神话。
可神话的代价,是现实的反噬。

有人统计过,从2015年到2019年,咪蒙共引发7次全网骂战。
每一次,都伴随着一波流量暴涨。
直到最后一篇——《一个寒门状元之死》。
那篇文章彻底压垮了她。

很多人不知道,咪蒙最擅长的从不是“故事”,而是“对立”。
她懂得制造两极:穷与富、弱与强、男人与女人。
她让读者站队,让愤怒沸腾。
可是,当你用情绪去绑定受众,你就得永远比他们更激烈。
而情绪是不可持续的。
当一个人把愤怒当饭吃,总有一天会噎住自己。

有人说她活该,有人说她冤。
我不想评判,只想说:价值观决定命运,这话一点都不虚。

我想起一次和一位老编辑的对话。那天我们在三里屯吃饭,他点了杯威士忌,喝了一口说:“你知道咪蒙最可怕的地方吗?不是她会写,而是她相信自己不会错。”
那句话像钉子一样,钉进我脑子里。

写作的本质,是对世界保持敬畏。
一旦你觉得自己能控制舆论,能操纵情绪,文字就成了武器。
而武器,总会反噬握在手里的人。

她也曾坦白过她的过去。
13岁时,她拿着菜刀冲上去保护母亲。
她父亲出轨,母亲忍让,家里充满争吵。
那样的童年,让她早早学会了反击。
所以她笔下的女性,永远强硬;笔下的男人,永远有罪。
那不是观点,那是创伤的延续。

很多人骂她“价值观坏”,其实那是她生命的镜子。
她从未真正愈合。她只是把伤口磨成了利刃。

我见过她的团队,也见过那种疯狂的工作氛围。
写手们两天写一篇爆款稿,改稿到凌晨三点,标题要提炼十版。
有人在白板上写着四个字——“情绪即流量”。
这句话,成了他们的信条。

但信条越极端,崩塌越彻底。
封号那天,我认识的一个前员工发了朋友圈:“原来我们花四年写的,不是文章,是墓志铭。”
我看完这句话,心里一沉。

我后来在讲课时常提到她的例子。
不是为了批评,而是提醒。
新媒体不是写作,是价值观的放大器。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文字就会放大成什么样的影响。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真善美的再发现》中说过一句话:“在一个传播速度远快于思考速度的时代,道德是最后的刹车。”
咪蒙失控的,不是内容,而是刹车。

一个真正成熟的写作者,懂得停。
停在情绪的边缘,停在观点的底线。
可咪蒙的车,从未停下。

后来有不少模仿者,学她的标题、语气、甚至排版。
但没人能学到她的狠。
那种狠不是技巧,而是一种信仰——“只要能赢,一切都值得。”
可这世界从来不是赌场。
流量赢了,价值就输了。

我记得她说过:“如果不是我,别人也会写。”
这句话像是她给自己的宽恕。
可真正需要宽恕的,不是别人,而是她自己。

价值观这个词,听起来太大。
其实它很小,小到你写每一个字、选每一个标题时,都藏着它的影子。
你觉得能博眼球的就写,那是交易的价值观;
你愿意写点让人安静思考的,那是信念的价值观。
一个作者的命运,其实早在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有一次,我在一个写作课上让大家做个小实验:
从你最近的朋友圈里,找出一篇你最想点开的文章,再问自己:
你为什么点开它?是好奇,还是愤怒?是认同,还是害怕?
十个人里,有八个回答:因为标题让我气。
我说,这就是问题。
当情绪成为注意力的通货,我们就都成了市场的奴隶。

那天课后有个女孩私信我:“老师,我也写情绪文,我该停吗?”
我让她先停三天,不发任何文,每天只写100字——不是写别人,而是写自己。
三天后,她发消息说:“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我写的是我讨厌的那个自己。”
这就是写作最深的反噬。

后来我见过太多作者因为流量迷失方向。
有人靠伪造故事爆红,被网友扒到后销号;
有人抄袭国外文章,被读者举报后消失;
有人发极端观点引导对立,账号被封。
他们的结局几乎一致:红得快,灭得也快。

可这不是命运,是选择。
每一次推送,每一次修改,每一个决定,都在塑造一个作者的命运。

我想起孔子在《论语》里说过的一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写作者恰好相反,我们敏于言,却更该讷于心。
言语的锋利要有底气,而底气来自自省。

我曾在讲座上问过一个问题:“写作这件事,到底该不该有立场?”
一个学生说:“要中立。”
我说:“中立不是不偏,而是不乱。”
咪蒙的问题在于,她以为极端是力量,其实那是失衡。

这几年我看到不少自媒体作者转行,理由各异:流量难做、算法变了、读者不爱看了。
但真正的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该写什么了。
当你写太多迎合性的东西,灵魂就会空掉。

曾有一次,我在机场偶遇一个前同事。她曾是咪蒙团队的文案。
我问她:“现在还写吗?”
她摇摇头:“写不动了。我一看到标题,就想起当年那堆数字。”
我问她:“后悔吗?”
她想了几秒,说:“有点。那时候我们以为在写别人,其实是在毁自己。”

有时候,毁灭不是一个外力,而是被自己信的谎拖下水。

后来我再看咪蒙的故事,已经没有愤怒了,只有冷静。
她不只是一个被封号的作者,而是一面镜子。
照出了我们所有人:在追逐流量的路上,我们曾多少次忘了问——我为什么要写?

价值观决定命运,不是警句,而是规律。
一个人的表达边界,就是他命运的边界。
当你习惯用煽动取代思考,用流量取代逻辑,用立场取代真相,你就不再是写作者,而是操盘手。
而命运,从不偏爱操盘手。

我想起她曾说过:“我死都不删号。”
可后来,她删了。
删号那天,她发给团队一句话:“从此以后,慎言。”
我不知道那句“慎言”是对世界说,还是对自己说。

她的故事结束了,但问题还在——
我们该如何在一个流量至上的时代,保住心里的那点真?

也许答案不在远方,而在每个作者按下“发布”前的那一秒犹豫。
你有没有问过自己:这句话,会让世界更清晰一点,还是更混乱一点?
那一秒的自问,才是真正的底线。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