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我月薪只有6000,但真正让我焦虑的根本不是月薪6000
2025-11-06

那天晚上,下班路上,我打了一辆滴滴。那是个有点冷的夜,北京的风像刀子一样刮脸。司机四十多岁,戴着个灰色鸭舌帽,神情很疲惫。我一上车,他看了看导航,叹了口气,说:“兄弟,今天又是个长单。”我笑笑,说:“挺好啊,长单赚得多。”他苦笑了一下:“长是长,可油费、平台抽成、租车钱一扣,还剩多少?”

一路堵车,我就和他聊了起来。车开到国贸立交那会儿,他说他每天早上七点出车,晚上十一点回家,中间得充三次电。每天开十多个小时,一个月下来,到手差不多六千块。我问:“累不?”他说:“累,最怕困。”我又问:“那为啥还干?”他沉默了一会儿,说:“还能干啥?我以前是工厂车间的,现在厂子黄了,这车还能让我活下去。”

我没再问。因为那句“活下去”,已经够重了。

其实,他焦虑的,不是月薪六千。真正让他绝望的,是他知道——无论他多努力,也就这样了。

他没错。他只是被困在一份没有“想象力”的工作里。

这年头,很多人把收入当焦虑的根源,其实错了。最可怕的不是你现在赚得少,而是你往后看,依然看不到希望。

有些工作起点低,但能涨。比如刚毕业的编辑、程序员、设计师,可能第一年拿五六千,第二年能过万,三年后有积累、有人脉、能接项目。那叫“时间复利”。努力能看见未来。

但有些工作,努力不会产生任何复利。就像那位司机,开得再熟练,也只是执行导航的指令;服务再好,也只是少被投诉。每天多干两小时,也不过是多赚几十块。他的时间,是死的。他的技能,是封顶的。

这,就是焦虑的真正来源:努力的无效。

我问他:“你每天十多个小时,不觉得自己也挺拼的么?”他笑着摇头:“拼啥呀?我这叫混日子。”

我愣了一下。一个每天十六小时工作的人,居然说自己在混日子?但他没说错。

混日子,不一定是懒惰。更深层的混日子,是明知道在努力,却注定没有出路。

他每天早上七点出门,晚上十一点回家;午饭在车上凑合,晚饭回家吃冷的;困得睁不开眼,也不敢抽烟,因为怕被投诉扣分。这样的人不勤奋吗?勤奋得要命。但他自己也清楚:再勤奋十年,结局也不会变。

那是最让人心慌的努力。

人不是怕苦,是怕白苦。

我认识一个女孩,在便利店当店员,每天站十个小时,月薪三千八。她说她不怕累,但她怕“浪费”。“我现在做的事,十年后一个机器人就能代替。”她说这话的时候,眼神很平静。那种平静,比崩溃更让人难受。

人要活着,就得有增长感。哪怕再慢,也得看到哪天能好一点。但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努力不会让明天变好,那种无力感,比贫穷更可怕。

在北京,有上百万个像那位司机一样的人。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网约车驾驶员数量已超过550万人,平均月收入不到7000。平台抽成、车辆成本、油电开销,摊下来净收入多在五六千。比白领略低,却比体力工略高。听起来“还行”,可问题是——这份工作几乎没有成长性。

你可以换车,却不能换命。

在他们的系统里,算法决定你的行程,平台决定你的收入,投诉决定你的命运。连说话的语气、接单的路线,都是被系统引导的。你不再是司机,你是算法的手脚。

这不是个别现象。很多人看似在努力,其实只是在被系统使用。

出租车司机、外卖骑手、仓库打包员、直播带货助理……他们都很忙,但他们的忙,是被安排好的。不是创造价值,而是完成任务。

区别在于,价值能复利,任务不会。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错觉:只要努力,总会变好。可事实是,不是所有努力都有结果。努力这两个字,得加上方向,才有意义。

我有个朋友,毕业后进了家国企,做文件整理。稳定,轻松,工资也不低。前几年他还挺满足的,觉得“起码有饭吃”。后来他发现身边很多人都升不了职,五年过去工资几乎没变。那天他对我说:“我突然意识到,我再干十年,也就是另一个老我。”

他说的那句“另一个老我”,像一针刺进我心里。

这让我想起一个很极端的案例。房产评论人欧神讲过自己的一段经历。他年轻时在公司里做技术,有一次部门扩编,上了一个大型管理系统。等系统上线后,多余的人要被裁掉。领导偷偷想保他,就带他去机房,准备教他维护交换机。只要学会了,他就能留下。那是个铁饭碗。可欧神当场拒绝,说:“我不学。”领导以为他傻,其实他清醒。他知道,一旦学会,他就一辈子困在那间机房。

有时候,“不学”是一种清醒。因为你得知道,什么是该走的门,什么是该关的窗。

一份工作有没有未来,关键在于它有没有“想象力”——不是你今天赚多少,而是你未来能不能变得更值钱。

你可能现在月薪六千,但如果你做的是能积累技能、拓展圈层、提升效率的事,那你迟早能涨上去。你也可能现在月薪一万,但做的是可替代、无成长、被动执行的工作,那你已经开始下滑。

判断标准很简单:这份工作是否随着时间变得更有价值?如果答案是“否”,那你只是换个姿势在熬。

想象力,才是职业的天花板。

我以前在公司里带过个实习生,刚来那会儿特别勤奋。她做事极快,但全是执行任务。写公众号稿子,我让她查数据,她查得飞快,但从不思考“为什么写这个”。半年后,她有点焦虑,说:“我这么努力,为什么还原地踏步?”我说:“因为你只是在跑步机上跑。”

努力不等于前进。你必须确定自己是在路上,而不是在圈里。

后来我教她一个“小动作”:每天写一句话,回答“今天我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是什么?”她坚持了三个月,从只会抄任务,变成能自己提选题。她说:“我以前以为努力是拼命,现在才知道努力是动脑。”

这就是成长的复利。

其实,很多人被困在6000的焦虑里,并不是被工资困住,而是被思维困住。

他们太习惯被安排。上学时被安排学什么专业,工作后被安排干什么岗位,生活中被安排该买什么、该学什么、该焦虑什么。等到某天发现生活走到了死胡同,才想问一句:那我到底想要什么?

我见过不少人,嘴上喊着“我要改变”,行动上却在等别人给指令。他们不是懒,而是怕。怕选择错,怕走弯路,怕没人兜底。于是宁愿待在“稳定的困境”里,也不敢迈出那一步。

但稳定从来不是安全。

一个没成长空间的岗位,表面上稳,其实是慢性坠落。你看不见自己在掉,但十年后你会惊觉:自己已经掉出时代的轨道。

2022年,麦肯锡发布的《全球劳动力趋势报告》里提到:未来十年,约有一半岗位会被自动化部分替代。被替代最快的,是那些“执行性高、创造性低”的职业。简单说,就是你越听话,越危险。

那天我下车前,司机问我:“兄弟,你是干啥的?”我说:“写字的。”他笑了笑,说:“写字不累吧?”我说:“累,不过写出来的东西能放大。”他没太懂,我也没解释。那不是炫耀,只是我突然意识到,真正的自由,是你能把一次努力,变成持续收益。

车到楼下,我看着他开走的尾灯,心里有点酸。不是替他悲伤,而是替自己警醒。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变成他。

今天的六千,不是问题。问题是,你的六千能不能涨?你的努力有没有被积累?你的技能有没有被时代需要?

真正的焦虑,不是“我赚得少”,而是“我看不到变多的路”。

有个朋友告诉我一句话,我一直记着:“工资是生活的钱,成长是生存的钱。”前者让你活得下去,后者决定你能走多远。

我们都以为焦虑来自贫穷,其实焦虑来自停滞。贫穷还有奔头,停滞才绝望。

所以,如果你现在月薪6000,也别急着自卑。你要先问自己——它有没有可能涨到一万二?你学到的东西,会不会让你不被替代?你所在的领域,是在萎缩,还是在生长?

只要其中有一个答案是“会”,那你就没输。

我记得那位司机下车前说的一句话:“我没法不干,但我也不能一直干。”他说完,苦笑了一下,点了根烟。烟火在车窗里一闪一灭,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人能忍受穷,却忍不了“看不见未来”。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