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一份工作中,如果个人经验没太有价值,即使赚得多,这份工作也是危险的
2025-11-06

凌晨三点的街头,灯牌还在闪烁,烧烤摊的铁网上冒出一股油烟味,混着酒气和夜风。林浩坐在摊边的小马扎上,双手抱头,面前的手机还停在那行冰冷的数字——月入三万。三万,不低,可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旁边的朋友在吹牛,说自己要去海南做短视频,他笑了笑没插话,脑子里只剩一个念头:他赚得越多,越像被困在原地。

林浩是网约车公司的数据专员,每天要处理几千条订单记录、几十个表格。三年了,他的鼠标点得越来越快,公式背得越来越熟,可离开了公司,他不会别的。那天老板夸他:“你这套表格我都离不开。”他嘴上笑着,心里却泛冷。一个工作让你觉得“离不开你”,其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你真牛,另一种是他懒得换人。大多数人属于后者。

那天夜风很凉,他忽然明白了一个事实:不是所有努力都值钱,有些努力只是在延迟被替代的时间。

这话说得残酷,但是真的。

你看,在工厂里,流水线工人一天拧几千个螺丝;在公司里,白领一天写几十封邮件、改上百个表格。看似不同,其实相同:他们都在重复。区别只是衣服和工位。重复的事,只要标准化,就能被机器取代。不是明天,就是后天。

资料显示,麦肯锡在2020年发布的《未来工作报告》中指出,约有一半的工作岗位,其日常任务中有超过三分之一可以被自动化技术替代。而被替代最快的,恰恰是那些“熟练但无独特经验价值”的岗位。换句话说,你做得越熟,不代表越安全,反而可能越危险。

林浩的焦虑,从此不再是钱,而是“我到底能留下什么”。

在与他的对话中,他说自己也想转行学点技术,比如Python,可每次下班都太累。“我白天用Excel,晚上还学代码,脑子都成表格了。”他苦笑着说。那一刻,他像极了很多被困在熟练陷阱的人。表面上在积累经验,实际上在消耗可替代性。

几年前,腾讯前副总裁吴军写过:“经验是时间的沉淀,但只有能迁移的经验,才是财富。”这句话看似平淡,却是一把刀。会做表格,不等于会解决问题;会执行流程,不等于理解逻辑。你熟练的一切,只在当前的公司有用,一旦环境变了,它们就成了包袱。

很多人以为,赚钱越多越安全,其实正相反。收入越高,如果你的个人经验越不可迁移,你的风险就越大。

我见过一个典型的例子。朋友周岚,三十岁,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销售总监,年薪三十万。前几年楼市火,她带团队签单、冲业绩,每月奖金能顶别人半年工资。她说自己“混得还行”,直到公司裁员那天。她拿着一堆销售话术,却发现除了卖房,什么也不会。她去应聘别的行业,HR问:“你在客户关系管理上,有什么数据化的手段吗?”她愣了。那一刻,她才发现自己连CRM系统的逻辑都没搞明白,以前只是照流程走。

她说:“我以为我有经验,其实我只是老。”

那天她回家后,把自己这几年写的销售话术全部打印出来,一页页看,打算找规律。两周后,她发现自己在跟客户沟通时,有一种特质:善于捕捉犹豫。她开始写分析笔记,研究客户犹豫的心理和决策过程。又过了三个月,她做了一个小实验——在小红书上写心理学视角下的“销售观察”。没人看。她继续写,写了二十篇后,居然有企业找到她,请她做顾问。那一刻,她终于把“不可迁移的经验”变成了“可迁移的能力”。

失败的尝试和返工,往往是转型的开端。

我问她那段最难的时候是什么。她说:“是那几天什么都不会,只能坐在桌前等想法的夜晚。”这句话我记到现在。真正的转型,不是换赛道,而是重建思维的结构。

这并非个例,在很多行业里也屡见不鲜。外卖平台的调度员,直播公司的场控,银行柜台的职员,看似熟练,看似稳定,一旦系统升级、算法替代,他们的经验几乎清零。人被迫重启,像被掀翻的棋盘。

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人不会被掀?因为他们的价值不在任务本身,而在对系统的理解力。你可以被替代掉动作,但你不能被替代掉思考。

我认识一位中年摄影师,叫老孟。摄影这行近几年也被手机和AI打击惨了。很多客户直接说:“用iPhone拍不也挺清楚的。”他也一度绝望。那年冬天他做了一个小动作:开始记录客户拍摄前的聊天过程,用文字总结他们的需求、心理、期待。他发现自己比机器多的不是镜头,而是判断。他后来做了个线上课程,专讲“如何让人拍照时看起来不尴尬”。不到半年,他靠那课程赚的钱,比拍照多了三倍。

他没变聪明,只是让经验可复用。

你可能觉得这离自己很远,但其实一点都不。你今天做的工作,如果有三条命脉——是否能被机器替代、是否能被新人快速学会、是否能被流程取代——你至少要在其中一条线上有独特价值,否则你赚的再多,也只是被动的暂时富。

我常跟年轻朋友说,别只看工资,看成长曲线。收入是一条短线,能力是复利曲线。短线再陡,没复利,也只是昙花。

哈佛商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工作十年以上的人群中,那些每隔两到三年调整一次学习方向的人,其后期收入增长率比稳定岗位者高出近40%。为什么?因为他们在不断制造可迁移的经验。

这听起来像鸡汤,但你可以马上做两个小动作验证。第一个:写下你今天做的三件重复的工作,想一想能不能被系统自动完成。第二个:写下你最近三次解决的非标准问题,问自己,这里面有没有可以总结成方法的部分。做完这两个动作,你就知道自己在赚什么钱,是卖时间的,还是卖结构的。

曾经我采访过一位被裁的程序员。他说自己后悔当年只会写代码,不懂沟通、不懂产品思维。那年公司裁掉一半人,留下的不是写代码最快的,而是能让团队协作最高效的。他说:“我被算法打败,但也被人打败。”

这句话我记了很久。

如果一个人的经验只能在一种环境下成立,那它就是易碎品。真正的安全感,不是躲在一个岗位里,而是能在任何岗位上提炼出能迁移的东西。

当然,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痛苦。你要经历一次“自我卸载”,像电脑格式化。林浩后来真的去学了Python,一开始连基础语法都看不懂。第一周他崩溃了,第二周他请了AI帮他写脚本,每天模仿一点。第三周,他成功自动化生成日报。那天他在群里发消息:“我失业的时候,至少能自己写个程序找问题。”没人回他,但他笑得很踏实。

很多人不明白,学习不是为了跳槽,而是为了延命。不是公司让你安全,而是你的迁移力。

也许你现在的工作收入不错,也许你觉得稳定,但请记住:任何稳定都以动态适应为前提。你停下来,稳定就塌了。你越早开始制造“可迁移的经验”,未来就越晚被淘汰。

钱的尽头,是能力的结构。工作真正的风险,不在你现在赚多少,而在你一旦失去它,还剩什么。

如古语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今这“器”,已不是锤子和刀,是思维的锋刃。

也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但愿我们都能在疲惫的生活里,学会打造那一把属于自己的刀。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