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别让过渡变成归宿:警惕低门槛工作的惯性陷阱
2025-11-06

凌晨四点,快递分拣中心的灯亮了一整夜。机器轰鸣,皮带在转,空气里混着纸箱、汗和灰的味道。刘子豪弯着腰,一箱箱往传送带上抬货。手掌磨出茧,腰上贴着暖宝宝。他不敢停,因为停一会儿就会被人催。他三十岁,干这行快四年了。起初他说只是“临时顶顶”,后来一年又一年,时间像漏水的桶,滴得没声。那天他看着工友说:“我本来想先干个过渡,结果一过,就是四个冬天。”这句话平静得像陈述天气,但听起来像告白——一种困在惯性里的告白。

有不少工作,没有门槛。进得容易,出得难。你可能在没钱的时候不得不去做,但你千万不能干上瘾了、干习惯了、离不开了。那不是稳定,那是慢性的陷落。

刘子豪刚开始干快递那会儿,心气还高。他说:“我先干几个月,攒点钱学汽修。”那时他每天都跟朋友说“等我换行”。可几个月过去,他发现钱没攒下,身体倒累坏了。于是又想:“再坚持一阵。”这阵子一拖就是几年。他后来总结:“干这行最可怕的,不是累,是它刚好能养活你,但不够让你脱身。”

这话很准。

门槛低的工作,就像温水。你进去时以为能随时走,可慢慢的,你连脚都不想动了。因为它给了你眼前的安全感,却拿走了远处的可能性。

表面上你在生存,实际上你在被驯化。

资料显示,根据2022年国家统计局与智联招聘的联合报告,中国灵活就业人口已超过两亿,其中超过六成集中在配送、外卖、客服、保洁等低门槛岗位。而同一份报告指出,这些岗位平均月流动率高达30%,但真正实现职业升级的比例不到5%。换句话说,绝大多数人不是“暂时干干”,而是被“干住了”。

在与刘子豪的对话中,他说:“我没觉得自己不努力,我每天都在拼命。”这话没错。但问题是,方向错了,努力越多,陷得越深。

他曾尝试跳出去。前年冬天,他报了个汽修培训班。晚上十一点收工后打车去上课,坐在角落打瞌睡。两个月后,他放弃了。“太累了,根本学不进去。”那是他第一次失败。失败不在没天赋,而在没留余地。一个被彻底掏空的人,是没力气改变命运的。

他后来学聪明了,做了个小动作。每天下班前十分钟,他不去抽烟、不刷短视频,而是记下当天遇到的五个问题,比如客户抱怨、路线堵车、打包出错。每周末挑一个问题查资料,看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三个月后,他发现自己掌握了很多同行不知道的小技巧:比如在高峰时段调换路线、在系统里设置优先派单。他说:“我突然觉得,原来我也能用脑子挣钱。”

这个小实验没花钱,却让他从“被动劳动”转向了“主动改进”。那一刻,他第一次感觉自己能控制点什么。

门槛低的工作,并不一定无出路;危险的是,当你对惯性妥协,把过渡当成归宿。

去年,我见过另一个人,外卖骑手王鹏。每天跑十个小时,月入一万。他自豪地说:“比白领多多了。”可那天他骑车摔了,腿伤要养三个月。系统一停单,他连收入来源都没了。那天他躺在病床上,看着手机屏幕上的“骑手等级已降级”,忽然笑了,说:“原来我不属于自己。”

表面上他自由,实际上他被算法拴着。

这并非个例。在平台经济中,这种“低门槛陷阱”越来越普遍。入场容易,退出难。越习惯,越依赖。人们在短期满足和长期风险之间反复摇摆,像陷在一张柔软的网里。

哈佛社会学家理查德·塞内特在《工作的尊严》一书中写过:“当劳动者无法在工作中获得成长的机会,他们的尊严便开始被侵蚀。”成长,不只是收入的提升,而是掌控感的恢复。你知道自己为什么干、能干到哪、又能去哪。否则,你就成了惯性的人,活得很忙,但走得很慢。

有一天,刘子豪做了个决定。他每周固定用两个小时学习一门与行业无关的技能——他选了视频剪辑。他的逻辑很简单:“哪怕以后不干快递,也许能拍点东西卖。”刚开始,他连软件界面都看不懂,做了五次返工。最难的一次,他剪好的视频崩溃没保存。他气得砸鼠标。可第二天又打开电脑,重来。这种“返工”,成了他与惯性抗衡的方式。半年后,他开始帮同事剪短视频,甚至帮店主拍宣传片,挣到第一笔副业收入。那一刻他激动地说:“我不是快递员,我是个学剪辑的人。”

这句自我定义的改变,比收入更重要。

从那之后,他变得警觉。他说:“我得随时提醒自己,我在干的这事只是暂时,不是终点。”他在手机备忘录里写了一句话——“干可以,赖着不行。”每次想放弃学习时,就打开看看。

他发现,惯性不是敌人,而是陷阱。陷阱的危险在于,它伪装成安稳。

你也可以试一个小动作。今晚回家后,写下你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在旁边标注它们带来的三种感受:安全、舒适、成长。然后问自己:哪一项让我更靠近未来?如果“成长”一栏空白,那说明你该动一动了。

人的思维和行为都有惯性。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说:“大脑天生厌恶变化,它更喜欢熟悉的错误,而不是陌生的对。”所以,很多人不是不懂,而是不敢。因为动了,就要面对未知;不动,至少还能假装掌控。

但不动的代价,是被结构淘汰。

一个老话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安则无为。”太干净的生活,容易静止。太安稳的工作,容易僵死。

我在一次访谈里听到过一句很扎心的评论:“门槛低的工作,不是错,它救了你。但它也可能毁了你。”救,是给你喘息。毁,是让你误以为能靠喘息活下去。

刘子豪现在每周有一晚不去分拣。他说那是“逃惯性夜”。他拿那晚学视频、写总结、读书。有人笑他“装文化人”,他笑笑说:“我这是在挣命,不是挣面子。”

他最近告诉我,准备明年彻底离开快递站。他说:“我没恨这份工作,它让我活下来了。但我不能一辈子靠它活着。”

这句话我听完,沉默了很久。

因为我知道,很多人都在这个循环里:为了生存,暂时低头;但忘记了抬头的方向。

门槛低的工作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把过渡当成归宿。错的是我们对“习惯”太宽容,对“成长”太懒惰。

不要让一份能糊口的工作,变成掏空你未来的牢笼。

不要让“我先干一阵”的念头,变成“我也就这样”的认命。

真正的勇敢,不是离职冲动,而是清醒自觉地提醒自己——我还在路上,我不能睡着。

正如古语所说:“行百里者半九十。”走到九十里最难,因为那时你最想停下。可一旦停了,就永远到不了终点。

所以,无论你现在在做什么,哪怕再苦、再累,都要留一点余地,留一寸清醒。那是你抵御惯性的最后护城河。

当你还能提醒自己“这只是过渡”,你就还在往前。

当你开始觉得“这样也挺好”,你就开始下沉。

愿我们都能在生活的泥泞里,保留一丝警觉。不被困,不被驯,不被习惯绑架。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