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以终为始,倒推定位;定位不难,难在坚持;定位成功,先学放弃
2025-11-06
凌晨两点,北京东三环。灯火从高楼缝隙里挤出来,打在玻璃窗上。电脑屏幕前,一个年轻人盯着后台的阅读数据,手指停在鼠标上半天没点。他的公众号刚发完一篇推文,点击量还停留在“97”,像一堵低矮却无法跨过去的墙。那一刻,他突然有点恍惚:我到底在写什么,又为了谁写?
窗外有风,他听见楼下保安在打呵欠,城市的夜像一口巨大的黑井,他掉在里面,听到自己的回声。那回声在问——你的定位是什么?
很多人做公众号的起点,都是冲动。别人能火,我也能火。别人讲职场,我讲也没差。别人写情感,我也能写点故事。但写到第十篇、第十五篇,阅读量开始横盘,粉丝掉得比涨得快,后台留言越来越空。人开始怀疑,是不是算法的问题,是不是标题不够炸。其实都不是。是定位没定准。更准确地说,是没有“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不是一句管理鸡汤,它是策略。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写过:“凡事都要以最终的目标为出发点。”意思是,在做任何事前,先想清楚你要抵达哪里,再决定路线。可多数人做公众号,是先修路,后选方向,最后一头撞进雾里。
我认识一个朋友,叫小范,做公众号三年。刚开始他写职场干货,后来写恋爱技巧,再后来讲创业故事。风口一换他就换风向,像一面被风带着跑的旗。最惨的时候,一个月改了四次栏目名,结果粉丝懵了,品牌塌了。最后他跟我说:“我感觉我什么都写过,又什么都没留下。”这句话我听完特别心酸。因为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公众号:不是死在没内容,而是死在没方向。
他的问题,不是不会写,而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写。
公众号的定位,本质上是倒推。你想通过它达成什么目的?是赚钱,是影响力,是个人品牌,还是单纯记录?不同目的,对应不同的用户,不同的内容。你想卖产品,那内容要能转化;你想做影响力,那内容要能引发共鸣;你想打造个人品牌,那内容要能体现人格。
“以终为始”就是这个逻辑——先想终点,再选路径。就像造船的人,得先知道要去哪里航行,才能决定帆该多大、桅该多高。
我让小范做了一个小实验:把他公众号过去六个月的内容全部贴在白纸上,每篇后面写一句“我为什么写这篇?”结果他发现,自己十篇里有八篇是因为“今天要发一篇”,两篇是“看到别人写这个火了”。他笑,说“这哪是写公众号啊,这是救火队”。那天晚上他关掉电脑,沉默了很久。第二天他重新整理,写下自己的终点:“我想成为帮助年轻人从混沌到清晰的职场写作者。”那之后,他删掉了所有“泛内容”,只保留一个主题:职场成长。半年后,粉丝增长三倍。
定位不是标语,而是筛子。它筛掉一切不属于你的声音,让留下的字都对齐你要去的方向。
不过,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比做到难太多。
我见过无数公众号定位明明写在文档第一行,执行时却一再偏航。因为他们忍不住看别人。别人的爆文,别人的涨粉,别人的标题党。一个运营者跟我说过一句特别真实的话:“我明明知道自己该坚持写B内容,但看到A那种风格能爆,我就动摇。”动摇是常态。因为写作这件事太慢,反馈太远,而焦虑太近。
于是他们变成了“追风者”。别人搞职场,他们立刻开“职场说”;别人聊情感,他们立刻“恋爱课”;别人搞AI,他们立刻“科技观”。方向一多,焦点就散;焦点一散,用户就跑。公众号的读者是最敏感的生物,他们能在三秒内感受到你在不在状态,是不是“真写”。
定位难在坚持,不在确定。
一个成熟的定位,是反人性的。因为人性追求即时反馈,但定位要求延迟满足。
2018年,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写过一个词——“战略耐心”。意思是,在长期目标上保持坚定,而在短期策略上灵活。这句话放在公众号上极准。你要对定位保持耐心,对内容策略保持灵活。短期的爆文是手段,不是方向。
我曾指导过一个创业号,叫《野路创业笔记》。创始人阿辉是个理工男,擅长数据,但写内容一开始像写报告。我们花了三周打磨定位,他定了一个方向:“用真实创业数据讲给普通人听。”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背后做了一个艰难选择——放弃讲鸡汤。那段时间,鸡汤文火得不得了,动不动几十万阅读,但他忍着不写。他每天写行业模型、创业复盘、资金流细节,起初阅读只有几百。半年后,一篇《我用12万亏掉一个公司》突然爆了,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前期的精准积累。现在这个号年收入已超过百万。
阿辉说:“那段时间最痛苦的不是没人看,而是我知道自己不能被数字带走。”这话特别真。坚持定位就像走钢丝,往左一步是诱惑,往右一步是恐慌,中间那条线细得像呼吸。
但坚持不是蛮干,它也要策略。
我常让人做一个简单动作:每写一篇文章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的目标是谁?我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篇内容和定位的关系是什么?如果其中任何一个问题答不上,就别发。你可以记录,但别发布。那天的沉默,是对方向的尊重。
还有个朋友,做生活方式号。他想同时覆盖“职场女性”“小资生活”“文化青年”三类人群。结果写出来的内容四不像:既想谈品味,又想谈成长,还想插点八卦。读者看了三篇走了两篇。后来他痛下决心砍掉两个受众,只留“职场女性”,内容改成“职场中年焦虑与解法”。两个月后,他接到雅诗兰黛的合作邀约。那天他喝了三杯酒,笑着说:“原来放弃才是成长。”
定位成功的前提,是学会放弃。
贪心,是内容创业最大的敌人。
所有做内容的人都幻想过“我能覆盖更多人”,但事实是,越想要所有,就越容易失去所有。好的产品从来不是万能药,而是精准药。可口可乐不卖健康,苹果不卖便宜,王老吉不卖清凉,它只卖“怕上火”。一句话,打穿所有消费者的心智。
公众号也一样。读者不是看你有多少话题,而是看你是不是稳定。
我曾采访过一个自媒体头部号主,他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我不担心读者流失,我只担心他们看不懂我在干什么。”这话看似狂,其实是底气。底气来自聚焦。
聚焦的代价是割肉。
写作者最怕的不是没题材,而是太多题材。你得舍得把八成看似“有潜力”的选题划掉,留下那两成能承载你品牌的。写十篇爆文,不如写一条贯穿所有爆文的底线。
我见过一个失误的案例:某职场号因为觉得流量低,开始加养生、情感、星座。三个月后,数据确实涨了,但转化掉光了。他后来复盘时说:“那三个月的增长,是泡沫。泡沫碎的时候,骨架也碎了。”
一个好的定位,是品牌的护城河,也是写作者的安全感。
在和团队的复盘会上,我常提一个词——“战略懒惰”。意思是,不被动反应,不急于扩张,不跟风,只做对的事。公众号定位的意义就在于,让你在风起时知道不跑。因为你知道风会停。
那天我和一个年轻写作者聊天,他问我:“怎么知道自己的定位定对了?”我没直接回答,只说:“当你能明确拒绝一个热门话题的时候,你的定位就对了。”那天他沉默了很久。后来他发消息说:“我懂了,我今天拒绝了一篇本可以涨粉的热点。”我回:“那你开始成熟了。”
内容行业的残酷之处在于,它不会奖励早期的勤奋,只奖励长期的清晰。
你不需要一夜成名,你需要十年如一日的方向感。
定位不难,难在忍住不看别人。
公众号的世界太喧哗,热点太多,算法太快。一个写作者能活下来的秘密,不是手速,而是定力。你能不能在被数据焦虑裹挟的同时,仍然每天写与你核心定位相关的内容。哪怕阅读量从一万跌到五百,哪怕后台留言只有两条。只要那两条留言来自真正的目标用户,你就没偏。
在一次行业分享会上,我听到一句极有力量的话:“定位不是你对外喊的口号,而是你在最孤独的时候仍然重复的选择。”那句话我记到今天。
所以,倒推定位,不只是方法论,而是你的价值观。你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该写什么样的内容。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一位老前辈的故事。十年前,他刚做公众号时,没人看。他写职场文化、企业管理、青年焦虑。有人劝他改方向,去写情感。他笑笑说:“写情感能火,但那不是我。”十年过去,情感号换了一批又一批,他的号却活着,成了行业标杆。有人问他秘诀,他说:“我没走得快,但我走得稳。”
这世界变化太快,唯一不变的,是你能否在动荡里守住一个定点。
你想达成什么,就倒推你该成为谁。你想成为谁,就倒推你该写什么。
定位,不是起点,是底盘。它让你在喧哗中不迷,在孤独中不垮。
所以当你再写下一篇推文前,不妨问自己一句——这篇内容,是带我靠近目标,还是带我远离自己?
如果答案是后者,就删掉。
别怕慢,怕的是跑偏。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