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看到很多点赞,其实是在完成对自己优越感的确认
2025-11-06

那天晚上,我在地铁上,看见一个女孩在删朋友圈。她手指滑得飞快,眼神却有一点空。她删的是一条自拍,滤镜精致,配文写着“今晚风很好”。我好奇地瞄了一眼,她的点赞数是3个。那条动态发出不过十分钟。她叹了口气,锁了屏。地铁驶出隧道的那一瞬间,我忽然意识到,这一幕太熟悉了——我们每个人都在做一件事:把存在感交给点赞来验证。

看到很多点赞,其实是在完成对自己优越感的确认。

人发朋友圈,从来不是单纯地分享生活。那是一场隐形的“展示仪式”。你晒旅行,是在展示时间自由;晒健身,是在展示自律;晒工作,是在展示能力;哪怕发一碗泡面,也可能在展示“我现在懒得伪装”。一切社交表达,都是一种优越感的表达,只不过每个人展示的方式不同。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提出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心理分成五个层级: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点赞,是最低成本的“尊重确认机制”。而发朋友圈,则是现代版的“尊重狩猎场”。

2019年《哈佛商业评论》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社交媒体用户的多巴胺分泌,与“点赞提醒”成线性相关。换句话说,你的手机一亮,你的大脑就被奖励了一次。那种愉悦和满足,类似赌博机闪灯时的瞬间刺激。

我曾做过一个小实验。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发一条朋友圈,有图有文,风格各异。第一天,我发了一张书桌照片,配文“夜色适合安静的书”。十分钟后,7个赞;第二天,我发了一张咖啡拉花,配文“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拿铁总能续命”,点赞飙到36个;第三天,我发了一段自己在地铁上思考的文字,点赞掉到4个。那一刻,我居然有点郁闷。那种郁闷不是内容没人看,而是我觉得“我被忽视了”。

那天我写下一个结论:人不是害怕孤独,而是害怕无人确认自己的存在。

我继续试着改动策略——照片更美一点、文字更短一点、语气更轻一点。果然,点赞又回来了。那几天我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我们并不是在表达,而是在经营一个“被喜欢的人设”。

其实,优越感的核心不在炫耀,而在确认。你发的每一条朋友圈,都是在问一个问题:我还好吗?我还值得被注意吗?

但问题是,当所有人都在展示时,谁还在认真看?

我有个朋友小孟,做短视频运营,每天发三条朋友圈。旅行、美食、早起、跑步,他的人生看起来像是一部完美的生活指南。去年我们吃饭,我问他:“你真的每天都这么有状态吗?”他笑笑说:“其实有些图是前两个月拍的,我只是怕别人觉得我过得不好。”我一愣。那一刻我明白,很多人不是活在现实里,而是活在一个名叫“他人眼光”的镜像世界里。

他接着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发圈不是我在展示,而是我在对抗焦虑。”

后来我发现,这不仅是他的故事。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在202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8至35岁的社交媒体用户中,67%的人承认自己发朋友圈的主要动机是“寻求他人关注”;而其中有42%的人在删除动态后感到“轻微失落”,但同时又觉得“松了一口气”。这种矛盾正是现代人的困境:我们需要被看到,又害怕被看穿。

我开始刻意观察点赞的逻辑。那种“被确认的优越感”,其实分层存在。比如,职场人更喜欢晒“结果”:项目、证书、客户合影;学生更喜欢晒“过程”:学习打卡、笔记、考前焦虑;情感稳定的人晒“生活”,单身的人晒“自由”;而越焦虑的人,越喜欢用“努力”掩饰不安。

每一个点赞,都是一次微弱的“社会认可交易”。我们用展示换取回应,用回应换取意义。

可优越感这东西,有个致命问题——它不是被满足的,而是被放大的。

当你第一次发圈拿到三十个赞,你开心。下一次你拿到三十个赞,你觉得平常。再下一次,你拿到二十个赞,就开始怀疑自己。人不是在获得快乐,而是在追赶失落。

我在写作社群里做过一个实验:要求大家一周不发朋友圈。第一天,群里一片轻松;第三天,有人说“总觉得生活没记录”;第五天,有人承认“有点孤独”;第七天,有人说“原来没人真的关心我发什么”。那一刻,他们开始明白:朋友圈的热闹,是假象;安静的自处,才是底色。

但也有人失败了。一个学员小陶在第三天就忍不住发了。她说:“我觉得我消失了。”那句话我记了下来。因为它说出了很多人的真实感受——在信息洪流中,不发声就等于不存在。

其实,这种焦虑早在二十年前就有了雏形。2003年,Facebook刚上线时,马克·扎克伯格提出一个核心目标:“让人们用公开的方式定义自己。”而这句话,成为了整个社交媒体的精神密码——你是谁,不取决于你做什么,而取决于别人怎么看你。

优越感的游戏,就是这么悄无声息地开始的。

有趣的是,越聪明的人,越容易掉进这个陷阱。因为他们懂算法,懂传播,懂受众心理,于是更擅长操控自己的形象,也更容易被形象反噬。

我见过一个创业者,他朋友圈里永远在讲“正能量”和“成长”。直到有一天他崩溃地说:“我不敢发负面的东西,因为大家都习惯我在发光。”这句话让我想起尼采的一句名言:“与怪物战斗的人,要小心自己也变成怪物。”你越想通过展示证明自己,就越容易被展示所控制。

我开始思考:有没有可能,我们可以拥有一种更平静的优越感?一种不依赖点赞、不依赖比较,而是源自内心确认的存在感?

我决定做第二个小实验。那天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内容只有一句话:“今天很普通,但我还好。”没有配图,没有滤镜。结果点赞数出奇地高,留言区也真诚得多。有人说:“这句话让我松口气。”有人说:“终于有人敢不包装自己了。”那一刻我才明白,真实有时候比完美更有力量。

原来,放弃展示本身,就是一种优越。

因为那代表,你已经不需要别人告诉你“你很好”,你自己知道。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过“自我一致性”的概念——当一个人的内在体验和外在表达一致时,他会获得稳定的幸福感。换句话说,当你不再通过别人的反应定义自己,你就自由了。

这种自由不是远离社交,而是掌握主动。你可以发,也可以不发。你知道点赞只是符号,而不再是证明。你会开始把注意力放回生活,而不是屏幕。

那天我看见地铁上的女孩再次打开手机,她没有删那条自拍,而是补了一句文字:“没关系,风还是很好。”她笑了一下。那一刻,她好像在和自己和解。

我想,这才是朋友圈该有的样子——不是舞台,而是镜子。让你看到别人,也看到自己。

有人说,发朋友圈的人是虚荣的。我不这么看。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喜欢,只是要学会一种更高阶的喜欢:不是通过被点赞,而是通过被理解。

真正的优越感,不是你赢了别人,而是你不再需要比较。

当你能平静地看着别人的风光,不自卑,也不嫉妒;当你能发一条普通的动态,不迎合,也不炫耀;当你能安静地过好自己的日子,不焦虑,也不解释——那才是最高级的优越。

因为那个时候,你已经不再需要确认。你本身,就是答案。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