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在参与感中获得存在感,在存在感的增强中获得优越感
2025-11-06
那天在杭州,一家小酒馆。外面下着雨,玻璃上是模糊的灯影。一个年轻的服务生刚把一杯酒端给客人,转身时差点打翻。老板没骂,只淡淡说了一句:“下次记得先笑,再解释。”我抬头看他,那一刻忽然明白,他不是在教服务技巧,而是在教人如何被看见。
人,是在参与感中获得存在感,在存在感的增强中获得优越感。
这句话听起来抽象,但其实藏在每一个我们没注意的小瞬间里。
人为什么喜欢拍照发朋友圈?为什么群聊里有人@你一次,你就莫名开心?为什么开会时,领导点你名字的那一刹那,你整个人都精神了?那不是虚荣,而是一种被世界看见的确认。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社会镜像”。意思是,人需要从他人的反应里,确认自己的样子。别人对你的回应,构成了你自我认知的边界。换句话说,没有别人看你,你就看不见自己。
《哈佛商业评论》在2021年有份研究报告,名字很直白:《员工归属感与绩效的关系》。报告显示,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在团队中被认可时,绩效平均提升56%。这不是因为他变聪明了,而是因为他开始觉得“我有用”。
“被需要”,是人类最古老的动力。
在地球上任何一个文明的起点,都有“集体仪式”——祭祀、祈祷、庆典。那些行为在逻辑上毫无实用价值,却能让人感到自己属于某个更大的整体。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幸福的真意》里写过一句话:“意义感并非来自自我,而来自参与比自我更大的东西。”
这句话我第一次看到时没太懂,后来慢慢明白——人不是为了“被喜欢”而努力,而是为了“不被忽略”而活。
前阵子,我去朋友的公司做咨询。他们正在做员工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被尊重”和“被采纳”这两项,是最能提升员工幸福感的因素。工资排名第三。公司的人事负责人笑着对我说:“看来人要的不是钱,是存在感。”
我问她:“那你们后来怎么做的?”
她说:“我们开了一个项目,让每个员工每月提一个改进建议,不论是否采纳,都在全员会上公布并署名。”
我又问:“有效果吗?”
她说:“半年内离职率下降了近一半。”
那不是福利的作用,而是被参与的力量。
我们以为参与是贡献,其实参与首先是确认。确认你还在这里,有声音,有痕迹。
有一次,我在北京参加一个志愿者活动。组织者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她做这个项目已经二十年了。活动结束时,她对我说:“年轻人,其实没人真的喜欢当志愿者,大家都是来找感觉的。”我问她什么感觉。她笑了笑,说:“存在的感觉。”
那句“存在的感觉”,后来成了我做很多事的底层解释。
我开始观察不同的人如何寻找存在感。
有人用“被看见”的方式——发照片、发状态、发成绩;
有人用“被依赖”的方式——帮忙、操心、付出;
有人用“被对立”的方式——反驳、争论、制造冲突。
这些方式看似不同,本质都一样:我想让世界因为我,发生一点变化。
哪怕那变化微不足道。
我曾做过一个小实验:连续三天,不主动发任何消息、不点赞、不回复。第三天,我的手机安静得有点可怕。没有一个人主动找我。那一刻我忽然体会到,原来“社交的意义”,从来不在交流内容,而在被回应的确认。
于是第四天我开始“复活”。我发了一条消息:“最近忙得像离线的人。”
五分钟后,三个朋友回复:“你还活着?”
我看着那几个表情符号,居然有一点温热。
那一刻我明白,我们并不是离不开手机,而是离不开被回应的自己。
我把这当成第一个小动作。你可以试试看——
当你觉得自己“没被看见”时,别发牢骚,别憋情绪,试着发出一点讯号。
一句问候、一张照片、一句“你在吗”。
别等世界发现你,要先让世界听见你。
那不是“求关注”,是自我召回。
而当你的声音被听到,你的存在感被点亮,接下来,人就开始渴望“更高阶的存在”——也就是优越感。
优越感,其实是存在感的延伸,是人在比较中确认“我比别人更被看见”的心理反应。
这听起来像贬义,但并不全然。优越感分两种:一种是向下的,通过压低别人来抬高自己;一种是向上的,通过成长自己来赢得尊重。前者让人孤立,后者让人进化。
在互联网时代,人获得优越感的方式被无限放大。微博热搜、朋友圈点赞、抖音评论,每一个数字都像小小的奖章。人们盯着这些数字,就像猎人盯着战利品。
《牛津互联网研究报告》在2022年指出,频繁使用社交媒体的用户中,约有62%的人在点赞数量增加时会出现短期幸福感提升,但持续时间不足三小时。也就是说,那种快感是短暂的,是一种“虚拟优越”。
我曾经也掉进过那个坑。写文章初期,我每次发文都盯着阅读量。涨得快就兴奋,慢了就焦虑。那种起伏像过山车。后来我开始做另一个实验——不看数据,只看留言。两个月后,我发现自己更平静,也更有动力。因为我开始意识到,我写的不是“内容”,而是“连接”。
优越感的根本问题在于:它一旦失去参与,就会变成孤立的虚空。
那些在社交平台上不断炫耀的人,看似自信,其实是在借助外部反馈续命。优越感一旦脱离真实参与,就会迅速崩塌。
所以,人真正能持续获得优越感的方式,不是展示,而是参与。
比如,有一次我帮一个朋友做项目,他是建筑师,负责城市老屋改造。我们去现场那天,阳光打在灰墙上,他指着那栋老楼说:“这房子有三代人的记忆,我们只是让它继续呼吸。”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他的优越感,不来自设计奖,而来自那种“我参与了时间修复”的感觉。
他后来告诉我:“我从不觉得自己伟大,我只是喜欢这种被需要的存在。”
那句“被需要”,就是优越感最温柔的形态。
我也见过另一种失败的例子。一个创业者朋友,为了证明自己成功,不断在朋友圈炫耀融资、签约、媒体报道。刚开始他确实风光,后来公司资金链断裂,他的动态一夜之间全删光。我们吃饭时,他说:“我发现我不是在创业,我是在用公司证明我配被尊重。”
那句“配被尊重”,像一记耳光。
很多人误以为优越感是胜利的结果,其实它更像一种幻影。只有当你的参与是出于真心,而不是为了被看见时,那种存在才稳固。
我开始用另一个小动作训练自己——每次做一件事前,问一句:如果没人知道这件事,我还会做吗?
有时候答案是“不会”。那我就停。
因为那说明,我做这件事不是为了喜欢,而是为了被看见。
这看似微小,却能瞬间过滤掉虚假动机。你会惊讶地发现,当你从“被看见”切换到“真参与”,很多焦虑会自然消失。
《斯坦福幸福研究》在2020年有个结论:长期幸福感与社会参与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72。换句话说,你越参与,你越幸福。
那不是鸡汤,而是统计学。
真正持久的优越感,不是你比别人强,而是你比昨天的自己更融入世界。
就像我曾遇见的那位地铁上弹琴的老人。每天傍晚,他都坐在同一个出口,琴声有点跑调,却从不间断。有人给钱,他笑;没人理,他也笑。我问他:“你不累吗?”
他说:“我只想让人知道,我还在。”
那句“我还在”,让我久久难忘。
因为那就是人活着最本质的渴望。
你参与了,所以你存在;你存在了,所以你有了被确认的光;你被确认了,于是才会生出一点点优越感——不是傲,而是被看见的温度。
真正的高阶优越感,是一种温柔的力量。它让人更愿意分享,而不是炫耀;更愿意倾听,而不是主宰。它不需要喧哗,因为被世界接纳的人,自带声音。
当你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轻轻地、但坚定地活着。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