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claude.ai写的文字读起来就是比你的更有人味儿,我如何写提示词才能赶上claude的效果?
2025-11-07
先说实话:你感到“更有人味儿”,多半不是模型玄学,而是“提示词”在三件事上更到位——把受众说清、把语气定准、把素材喂足。只要把这三件事做细,你在我这边也能写出同样有温度的文字。
下面给你一套可直接复制的“人味儿提示词工具箱”(含模板+例句+调参技巧)。你照抄用,立竿见影;再按需微调,效果会越来越稳。
——
一、先把“人味儿”拆成5个可控的旋钮
1)受众与场景:写给谁、此刻在干嘛、他们的烦恼是什么。
2)语气与人设:像谁在说话(朋友、前辈、店老板),情绪基调(温和/俏皮/克制)。
3)节奏与句长:短句为主,夹杂少量中长句;多用口语连接词。
4)具象化密度:每一段至少1个可感知细节(气味、触感、动作、口头禅)。
5)自我修订回路:写完强制来一次“人类编辑”检查——删空话、加具体、留余味。
——
二、最通用的人味儿提示词模板(复制即用)
把你要写的主题补进去就行。
【角色与语气】
你是一个可信的朋友型写手,说话真诚、有点幽默、不过度煽情。用口语化中文,像和读者并肩散步聊天。
【读者与场景】
我的读者是____(年龄/职业/处境)。他们现在正为____发愁,时间在____(通勤/睡前/午休),注意力不稳定。
【目标与边界】
让我在开头3句内抓住注意力;全文给出可落地的小动作;不说空话,不打鸡血,不讲道理超过两句不举例。
【节奏与语言】
以短句为主,偶有中句承载信息;多用具体动词和名词;避免抽象词堆砌。允许设问与停顿。
每段至少放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细节。
【结构提示】
开头:一个生活场景+一个矛盾。
中段:交替“案例→分析→可执行动作”。
结尾:一记温和的收束,留余白。
【写完自检(必须执行)】
把所有“很、非常、特别”等空强化词删掉或改成可测量的描述。
把抽象词改成身体感知或画面(例如“焦虑”→“凌晨三点还在刷手机,胸口像压了砖”)。
每段加一个生活化细节或一句读者能直接照做的小动作。
给出1句“点睛金句”,要求10~16字,能单独被摘抄。
【输出要求】
只输出正文,不解释过程;自然口语;稳住克制,不喊口号。
——
三、开头“更有人味儿”的3个即插即用钩子
1)场景钩子
“电梯里只剩你和呼吸声。手机电量10%,心里像也只剩10%了。”
2)设问钩子
“你有没有试过,凌晨两点困得要命,偏偏脑子像开了会?”
3)对比钩子
“白天你像台打印机,噼里啪啦;到夜里你像一只没电的风扇,吱呀吱呀。”
把你文章的第一段,换成以上任一钩子+主题一句话点题,效果立刻好很多。
——
四、具象化“翻译器”(让抽象变成可感)
把抽象词→改成画面/动作/感官:
焦虑→“手心出汗,信息一条条滑过去,心跳不听话”
压力大→“像背着一袋湿面粉,越走越沉”
虚假努力→“打开文稿十次,改了标题,正文没挪一步”
动力→“像一颗刚充到60%的电池,还能跑,但不敢猛开灯”
你在提示词里这样要求我:
“请把文中所有抽象词替换为‘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细节描述,每段至少一个。”
——
五、给我“素材而不是命令”
模型最怕空旷。与其说“写得更人味”,不如给喂料:
示例喂料(你只需在提示里附上):
真实口头禅:我老爱说“算了,先喝口水”。
固定小动作:紧张就抖腿,写字习惯把笔帽咬坏。
一天里的锚点:早上地铁8:32,晚上回家先洗手再开灯。
亲历片段:去年体检排队,前面阿姨问“这玩意儿疼不疼?”
让这些细节进入提示词,我就能“长出”人味儿。
——
六、三段式“自我修订”指令(黄金好用)
把这段加到任何写作提示的末尾:
“请对你写出的稿件做三轮快速自我编辑:
A. 删:删空话、官话、套话,确保每段有具体细节。
B. 换:把抽象词换成可感画面;把形容词改成短动宾。
C. 加:每1~2段补一个‘今天就能做到的小动作’。
在不改变内容的前提下完成修订。”
这一步,会明显把“机械味”洗掉。
——
七、常见“人味儿开关”清单(写进提示词里)
打开:短句、设问、比喻、细节、第二人称“你”、生活化动词、适度停顿。
关闭:口号、宏大叙事、过多概念名词、堆叠副词、流水账连接词。
用词偏好:多动词少形容词;多名词少抽象;能数就数,能看就看。
句长规则:3短1中,偶尔来一句略长句收束。
段落规则:信息段中句,情绪段短句。
你可以直接写:
“请遵循‘3短1中’句长节奏;每段尾句更口语、可朗读;尽量用动宾结构。”
——
八、两套现成提示词(一个科普风、一个叙事风)
1)科普安抚风(适合健康/心理类)
“请用朋友口吻写一篇短文,主题:____。
开头用生活场景起手,3句内点题;中段交替‘小案例→科学解释→今天可做的小动作’,解释采用类比(把抽象变成触感/气味/动作)。
全篇短句为主,避免术语堆叠;如果必须提术语,用一句人话转译。
写完执行‘删-换-加’三步编辑,并给出一句10~16字点睛句。”
2)纪实叙事风(适合故事/职场/采访)
“你是一个克制的非虚构作者。写____的故事。
用‘时间/地点/人物/动作/冲突’开场,避免概括性开头;对话要自然,不要多;每一幕有一个能看见的细节(姿态、手势、声响)。
结构为‘场景→转折→反思→可复制做法’。
完成后用一段温和收束,留一点空白,不喊口号。”
——
九、对比示例(看一眼就懂)
乏味版:
“很多人因为压力大而失眠,这会影响健康,所以要学会放松。”
人味儿版(按上面模板):
“凌晨两点,你盯着天花板,像在数一群不听话的羊。手机翻过来又翻过去,心跳一点也不配合。能做的事很简单:把闹钟调晚十五分钟,明早不追公交;今晚只做一件事,把明天要穿的衣服叠好,放在椅背上。让明天的你,少打一场仗,今晚就能多睡一场觉。”
把这类“对比”塞进你的提示词,模型就会学你想要的节奏。
——
十、最后给你一条“一句话万能提示”
如果懒,只用这一句也行:
“请写一篇给____的短文,像朋友聊天一样。开头用生活场景抓人;全程多短句、多具象细节、少抽象词;每1~2段给一个今天就能做的小动作;写完自我修订一遍,删空话、补细节、留余味,并给一句10~16字点睛句。”
——
你可以先把你想写的主题丢给我,我按这套提示给你生成一版;再把你的口头禅、日常小动作喂给我,我们把“你味儿”加进来。
秘诀只有一个:别让模型空着手去做人味儿,让它手里有“人”的细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