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claude.ai帮助调整chatgpt输出文章AI味儿浓的问题(微调提示词)
2025-11-08

问:

夜里十一点半,菜市场的灯还没全灭,卖鱼的老李把最后一条草鱼按进秤盘,抬头冲我笑,说今天手气好,多卖了几斤。我点点头,刚准备走,一个电话打进来,是做直播供应链的小周。他支支吾吾,有些克制,却压不住眉梢的兴奋:一场直播,两个小时,净进账两万六。信号里有细碎的电流声,像热油里落下一滴水。挂断后我站在摊位前,忽然觉得眼前这盏白得刺眼的LED灯,像把世界分成两半:一边是把时间剁碎称斤论两的勤劳,一边是把时间架在拐点上的赔率。

是不是到了某个节点,你才会真正承认一个冷冰冰的事实:勤劳能养家,却很难让人暴富。那一刻你不再相信“更努力一点就能翻盘”,而是开始问另一个问题——怎样把努力放在更高的赔率上。那根杠杆,常常只是一点。看不见,但能把你的人生撬起来。

我认识那个小周的时候,他还在城西的家具城做导购,站一天腿肿得像面包。工资不差,提成凑一凑,一个月也能对付。真正的拐点来自一次并不体面的失败。新冠那年,他跟风做短视频带货,买了灯架、麦克风、背景布,挤在出租屋里喊到嗓子冒烟,三个星期卖出去五十七单,扣完退货、物流、渠道费,亏得心口发麻。第四个星期他停了,和我在城南一个烧烤摊坐到半夜,每说一句话就喝一口啤酒。他说,原来勤劳也会被惩罚,错的方向,会越努力越狼狈。

这是他第一次返工。返工不是撤退,是调参。他把机器卖了个七七八八,去找做工厂的亲戚,蹲在仓库门口问生产节拍、良品率、账期折扣,摸到一条不起眼的小链路:同城仓的优先配额和直播间的冷启动券可以捆上。他不再自己喊话,而是做后台,把供给拼成套,把发货、售后的坑先填好。第二次试水,他推了三款极其普通的家居小物,定价不冒险,佣金给到适中,答应主播只要开播就先垫付运费,退货损失我扛。他在微信群里把话说死:这次赌我,赚不到是我的锅,所有成本算我的。那一刻他的声音没有抖,责任落在桌上,像一只温热的茶杯。他说这话时,屋里的吊扇转得很慢,窗外有出租车按了两下喇叭。没人鼓掌,只有算计在静静落位。后来你知道的,直播那晚,他第一次看到了时间的非线性——同样是两个小时,过去两个小时能挣三百块,现在两个小时可能顶过去一个月。

他跟我讲过一句话:努力不是没用,是单独使用时太贵。你把努力接到高赔率上,才会从“做多少得多少”,变成“做对一次,后面连着得”。我们常把这叫运气,可运气其实是结构。你站在结构的下风口,越努力越累;你站在结构的上风口,哪怕少费点力,也能被风托起来。

说起结构,人最容易被两种情绪牵着鼻子走,一种叫错过恐惧,一种叫损失厌恶。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在1979年发表在《计量经济学》的论文里,把这种“对损失更敏感”的倾向写得清清楚楚,后来这个理论被叫做前景理论。简单说,同样一百块,损失时的心疼,要比获得时的高兴更强。可机会管理偏偏要求我们反其道而行,学着计算:这事的错过成本高不高,这事的试错成本我扛不扛得住。你把这两件事算明白了,才有资格谈勇气。

我见证小周的那次转弯,就是一个典型的低试错高错过。如果他停在原地,继续靠双腿换钱,一切都可预测;如果他去赌一次供应链,那怕赔了,一身本事也不会消失。能回来的,能重来。1956年,贝尔实验室的信息论学者J. L. Kelly 发表了一篇论文,标题很像内部备忘录,却改变了很多人的下注方式。核心意思也不复杂,把可承受的仓位押在正期望的局上,优势不够就忍着,优势来了就加码。赌桌换成职场和生意,道理还是那套:别在平局里耗尽体力,要在赔率对你有利的时候全力以赴。

我把这个道理讲给另一个朋友听。她在医院走廊接到我的电话,手里攥着缴费单,指甲把纸角捏出一条白痕。她做品牌公关十年,行业沉浮,收入起起落落。她说自己没赶上短视频的红利期。我问她,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继续接案到深夜,把能力拆成小时卖,稳定但慢;另一个是做一个小而美的舆情数据库,把过去十年服务的案例和复盘结构化,做成每年订阅的产品。前者安全无聊,后者投入不大,但一旦被认,就会让你的每小时更值钱。她沉默很久,说怕没人买单。我说怕是正常的,《科学》杂志1968年,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写了“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资源容易向强者集中,越早开始积累复利,越早被看见,越不怕“没人买单”。她在挂号窗口旁边笑了一下,说那就试一次,最多就回到现在。她后来真的做了,第一年只有七个客户,第二年二十九个,第三年被一家研究机构引作参考目录。这不是神话,只是把努力接到了能生出复利的结构上。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一点”究竟是什么。别急着把它抽象成玄学的命运。我更愿意把它说成一种“赔率感”。你在每个选择前问自己三件朴素的小事:这件事做成了,后续能不能长出多条收益线;这件事做不成,我的硬伤会不会致命;我有没有把责任明白地揽在自己身上。看似简单,做起来很难,因为它逼你面对边界——你有多少现金流能承受失败,你有多少信誉能承受失信,你有多少专业能承受变化。

为了让这个“赔率感”落地,我常鼓励身边人做两个小实验。第一个发生在今天晚上就好,找一张白纸,写下最近盘旋在你脑海里的三个机会,用“试错成本”和“错过成本”这两个词给每一个写一句注解,别写分数,写钱、写时间、写关系,只要能量化就尽量量化。写完以后,把试错低但错过高的那一个,明天就迈出第一步,比如打一个电话,发一封邮件,预约一次会面,逼自己从想象走进现实。第二个更小,把你明天准备做的十件事,挪走七件纯“时间换钱”的任务,把那七件给到别人,哪怕是花点小钱请人,剩下三件必须是“做对一次就会反复支付你”的事,比如搭建一个流程模版,写一篇可复用的SOP,录一段能反复使用的讲解。你会感到不适,但你会在一个星期后发现那三件开始替你干活。

别误会,我从不反对勤劳。我反对的是把勤劳当成唯一解药。我们接受过太多“多劳多得”的教育,以至于忽视了现实的另一面——多劳可能少得,因为结构会把一部分劳动的回报压到地心。大众熟悉的那句经文,马太福音的那句“凡有的,还要加给他”之所以刺耳,是因为它冷酷却真实。你若不愿意承认它,就会把怨气撒在自己头上,把本该花在设计结构的力气,消耗在重复加班。

当然,做结构也会失败。去年夏天,我和小周合伙做了一次城市团购。我们幻想地推加线上,会把一个社区彻底拿下。前期投入并不算小,选品仓促,券的门槛又定得离谱。首日数据漂亮,复购惨不忍睹。我们在便利店的两张折叠桌上复盘到凌晨,摆出失败的清单:券面设定吓跑了回头客,社群维护交给了外包,售后话术像冷水。第二周,我们把券换成“无门槛小额”,把群主换成小区里的宝妈,只做两款爆品,不冒进不撒网。第三周,数据稳住了,但没到预期。第四周,我们决定收手,承认在这个区块的结构,天花板太低。那一刻我特别平静。失败这词不再拉扯我,因为我知道我们在赌桌上只带了一半筹码,回头仍有路。我在群里把话写清楚,这次的亏损由我承担,团队按小时和贡献结算,供应商按约定回款不拖延。这段话发出去,群内安静了很久,最后有一个小姑娘回复了一句:谢谢你说清楚谁负责。

责任是结构的一部分。没有“谁来扛”,任何高赔率都会腐烂。你看过多少项目死在“谁都做了,谁都没负责”。真正的分水岭不是“有没有机会”,而是“遇到机会时,谁敢签字”。签字不是作秀,是在组织里垒一块砖,让所有人知道方向偏了由谁改,而不是靠风把羊群吹回去。

我很喜欢一句古话,出自《孙子兵法·势篇》:“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它不像鸡汤,反而像一记耳光。你找势,先承认人力有限,再承认世界有杠杆。你不责怪人,不是宽容别人,而是逼自己去改造结构。你有时会被淋成落汤鸡,有时也会踩在空气上。等你有一天真的做到一天赚两三万,你会发现那不是钱本身的重量,而是你终于站上了能承受重量的杠杆。

写了这么多,我更愿意把这篇当作一封夜聊。你正在某个地方,可能是出租车后座,可能是厨房的水池旁。你一边刷碗一边叹气,觉得不甘心。我理解。但请你今晚就做一件小事,把你的勤劳系在一根杠上。你可能一开始只听见“吱呀”的声响,不一定立刻升起来。没关系,你在给自己的时间加速度。等到某一刻,结构接住你,努力不再被惩罚。你会回头看看那盏刺眼的LED灯,笑出声来。原来真相这么朴素,甚至有点无聊:大钱不是靠多做几小时得来的,是靠把同样几个小时插在对的位置上。你不需要神话,你只需要那一点——赔率感,然后把它练熟。

最后补一句,别再为错过的机会长吁短叹。机会像地铁,走了这班,还有下一班。关键是你能不能站在正确的站台,手里拿着能进站的卡。愿你下次抬头,正好灯亮门开,车里空着一个位置,风从身后吹到你脸上。合十。如夜话,至此。

答:

AI味儿具体表现

1. 过度的文学化堆砌

问题段落:

  • "信号里有细碎的电流声,像热油里落下一滴水"

  • "白得刺眼的LED灯,像把世界分成两半"

  • "指甲把纸角捏出一条白痕"

问题: 每个场景都在刻意制造"金句感",比喻密度过高,不自然。真人写作会有松有紧,不会句句都在"炫技"。

2. 引用过于工整

问题段落:

  •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在1979年发表在《计量经济学》的论文里..."

  • "1956年,贝尔实验室的信息论学者J. L. Kelly 发表了一篇论文..."

  • "《科学》杂志1968年,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写了'马太效应'..."

问题: 引用格式过于规范、时间点过于精确、衔接过于流畅。真人写作时引用会更随意:"记得有个叫凯利的学者说过...""卡尼曼那本书里提到..."

3. 情节过于完美

问题段落:

  • 小周的故事:失败→反思→调整→成功,每个转折都恰到好处

  • 医院朋友的故事:7个客户→29个→被机构引用,数字增长太有戏剧性

  • 团购失败的复盘:清单列得太清楚,反思太到位

问题: 真实故事往往更混乱、更模糊、更多废话。这种"教科书式"的完美叙事暴露了AI的设计痕迹。

4. 金句过载

问题段落:

  • "努力不是没用,是单独使用时太贵"

  • "别在平局里耗尽体力,要在赔率对你有利的时候全力以赴"

  • "你不需要神话,你只需要那一点——赔率感"

问题: 每隔两三段就出现一个"可以做成海报"的金句。真人写作金句是偶然闪现,不是均匀分布。

5. 细节堆砌过度

问题段落:

  • "屋里的吊扇转得很慢,窗外有出租车按了两下喇叭"

  • "手里攥着缴费单,指甲把纸角捏出一条白痕"

  • "在便利店的两张折叠桌上复盘到凌晨"

问题: 每个场景都要有"环境音效"和"动作特写",像剧本而非回忆。真人叙述会有大量模糊记忆:"好像是在某个小饭馆""具体哪天忘了"。

6. 转折词过于文艺

问题表达:

  • "那一刻你不再相信..."

  • "这是他第一次返工"

  • "后来你知道的"

  •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

问题: 转折承接得太优雅。真人写作更多是:"后来呢","然后就是","对了","说起这个"。

7. 数据过于精确且刻意

问题段落:

  • "三个星期卖出去五十七单"

  • "两万六"

  • "第一年只有七个客户,第二年二十九个"

问题: 记忆中的数字往往是模糊的:"二三十单吧""两万多""十来个客户"。过于精确的数字反而不真实。

8. 情绪转换过于丝滑

从老李的笑→小周的兴奋→我的思考→失败的沉痛→平静的复盘,每个情绪都有铺垫、有过渡、有收束。真人写作情绪会突兀、会跳跃、会重复。

微调提示词

核心改进方向

在原有提示词基础上,增加以下约束:

【去AI化硬约束】

1. 金句密度控制

  • 全文"可做海报"的精炼表达不超过3句

  • 比喻修辞全文不超过5处,且必须是日常口语中会说出来的(如"像被泼了冷水"而非"像热油里落下一滴水")

  • 每个自然段只允许有1个"点睛句",其余必须是平实叙述

2. 引用真实化处理

  • 禁止出现"XX年XX月XX期刊"的精确引用格式

  • 改用模糊记忆式表达:"好像是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说的""忘了在哪本书看到的""有个做投资的人总结过"

  • 如必须引用,只提人名和核心观点,不要论文标题、期刊名、年份

3. 数字模糊化

  • 所有具体数字改为区间或约数:"二三十单""两万多""十来个客户"

  • 增长数据不要呈现完美的上升曲线,加入波动:"第一年七八个,第二年反而只有五六个,第三年突然到了二十多"

4. 细节留白策略

  • 每3个场景中,至少有1个场景不写环境细节,只写对话或心理

  • 删除所有"XX转得很慢""按了两下喇叭"类的刻意音效

  • 人物动作描写改用常见动词:别用"攥着""捏出白痕",改用"拿着""抓着"

5. 故事不完美原则

  • 每个成功案例后必须补充一句模糊结局:"后来听说他又换了赛道""最近好像又遇到瓶颈了"

  • 失败案例不要有完美复盘,留下困惑:"到现在也没想明白到底哪步错了"

  • 数据不要戏剧化增长,加入停滞期:"中间有大半年完全没动静"

6. 口语化转折

  • 禁用"那一刻""这是他第一次""说到这里"等文学化过渡

  • 改用口语转折:"后来呢""然后就是""对了""说起这个我想起来"

  • 允许出现重复、啰嗦、跑题后又拉回来的表达

7. 情绪不连贯策略

  • 情绪转换允许突兀,不必每次都铺垫

  • 加入情绪的反复:"当时觉得没什么,现在想想才后怕"

  • 允许情绪描写不到位:"怎么说呢,就是有点...算了不说了"

8. 引入废话和赘述

  • 每1000字允许有50-80字的"废话段":跑题的联想、无关的抱怨、自我怀疑的碎碎念

  • 加入真人写作的犹豫:"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可能记错了""算了不重要"

9. 避免教科书式叙事

  • 故事不要有明确的"起承转合"结构感

  • 时间线允许混乱:"忘了是哪年了""反正就是疫情那会儿"

  • 因果关系不要写得太清晰,保留模糊地带

10. 削弱"作者全知视角"

  • 多用"听说""好像""不确定"

  • 承认信息不完整:"具体怎么谈的我也不清楚""后面的事就不知道了"

  • 减少对他人内心活动的描写,多用"他当时没说什么""也没法知道他怎么想的"

【执行检查点】

写完后自查:

  • 是否有3处以上"可做海报"的句子?→ 删到3句以内

  • 是否有精确到年月的学术引用?→ 改成模糊表达

  • 数字是否都很精确?→ 改成约数和区间

  • 每个场景都有环境音效吗?→ 删掉一半

  • 故事是否过于完美?→ 加入困惑、停滞、反复

  • 转折是否都很优雅?→ 改成口语化

  • 有没有废话和赘述?→ 至少加3处

  • 是否像在背诵PPT?→ 打乱顺序,加入跳跃

具体改写示例

原文(AI味重):"信号里有细碎的电流声,像热油里落下一滴水。挂断后我站在摊位前,忽然觉得眼前这盏白得刺眼的LED灯,像把世界分成两半"

改后(更真实):"信号不太好,滋滋啦啦的。挂了电话我还站在那儿,看着头顶那个晃眼的大灯泡,忽然觉得有点魔幻"

原文(AI味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在1979年发表在《计量经济学》的论文里..."

改后(更真实):"有个拿了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好像叫卡尼曼,说过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

原文(AI味重):"三个星期卖出去五十七单,扣完退货、物流、渠道费,亏得心口发麻"

改后(更真实):"折腾了小一个月,卖了几十单吧,具体多少忘了。反正最后一算账,赔了好几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