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一天能赚到两三万后,你就会发现,通过勤劳根本发不了大财,只能解决温饱,发大财靠的是这1点
2025-11-08
我朋友老张有次跟我算了笔账,说他现在一天能赚个两三万,按理说应该挺满足了吧。但他说了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他说:“这跟我当年想的不太一样。”
我问怎么个不一样法。他想了想,说以前觉得只要够勤快,起早贪黑地干,总能攒下钱来。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光靠勤劳真发不了财,只能说饿不死,想往上走得靠别的。
说起这个我就想起来,好像是前年还是大前年,记不太清了,反正就是疫情那会儿。有个做餐饮的朋友跟我诉苦,说他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从采购到收银都是自己干,忙得脚不沾地。一个月下来算算账,除掉房租水电人工,也就剩个万把块钱。他说这钱赚得太累了,根本不是长久之计。
当时他还举了个例子,说他有个同学,也是做餐饮的,但人家开了七八家连锁店,自己基本不用到店里,一年下来收入是他的十几倍。两个人付出的体力劳动差距很大,但收入差距更大。他说他也想明白了,光靠自己一双手是干不过来的。
这种事其实到处都有。我以前在老家的时候,见过不少这样的人。有个开小卖部的大姐,每天早上六点开门,晚上十一点关门,一年到头除了过年几乎不休息。但你要问她赚了多少,她自己也说不太清楚,反正就是够一家人吃喝,孩子上学的钱也勉强够。
后来听说她把店盘出去了,转手了好几个,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我记得当时她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这么干下去人早晚得累垮,赚的钱还不够看病的。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靠勤劳挣钱的思路,好像从小就被灌输进我们脑子里了。小时候大人总说,只要肯吃苦就能过上好日子。我小时候也信这个,觉得只要够努力就行。上学的时候拼命读书,工作以后拼命加班,总觉得只要比别人更勤奋,就能赚到更多钱。
后来发现不太对劲。我有个同事,每天早上八点到公司,晚上十点才走,周末也经常加班。但干了五六年,工资涨幅很有限,也就从七八千涨到一万多。他自己也挺困惑的,说我这么努力怎么还是赚不到钱呢?
我当时也说不上来为什么,就是隐约觉得好像哪里不对。现在想想,可能是因为勤劳本身并不直接等于财富,它只是一个基础条件。你光有勤劳,但方向不对,或者说做的事情本身就没什么杠杆效应,那再怎么努力也只是在原地打转。
说到杠杆这个事,我也是后来才慢慢理解的。以前觉得这词挺玄乎,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后来见得多了,大概能明白一点。
比如说吧,有个朋友是做设计的,以前接私活,一单赚个三五千,累死累活一个月也就接个四五单,收入也就两万出头。后来他琢磨出一个办法,把自己做过的一些设计模板整理出来,放到网上卖。一个模板卖几十块,但架不住买的人多,一个月下来光靠这个就能赚个小几万。
他跟我说,这就是区别。以前是用时间换钱,一份时间只能卖一次。现在是把时间投入到产品里,这个产品可以卖无数次。虽然单价不高,但总量上去了,收入反而比以前高。而且关键是,他现在不用每天都加班赶稿了,有更多时间去想别的事。
这么一说我好像有点明白了,但又觉得说不太清楚。反正就是那种感觉,你知道吧,就是突然意识到有些事情不能光靠蛮干,得讲究方法。
还有一次,我跟一个做生意的朋友聊天。他说他现在一年能赚个百来万,但他说这钱不是他一个人挣的,是他带着十几个人一起挣的。他说如果光靠他自己,累死也挣不到这个数。
我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把自己能做的事情拆分出来,哪些必须自己做,哪些可以交给别人做。然后慢慢搭建一个团队,让每个人都负责自己擅长的部分。他自己只需要把控方向,处理一些关键决策就行了。
他还说了一句话,我印象挺深的。他说:“勤劳只能让你活下去,但想要真正赚到钱,得靠系统。”什么叫系统呢?他解释说就是不依赖于某个人的努力,而是靠一套机制在运转。即使你不在,这个系统也能正常工作,钱也能正常进账。
听起来挺有道理的,但具体怎么搭建这个系统,我也问不太明白,他说的有点复杂。反正大概意思就是说,你不能把所有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要学会借力。
这个借力我理解可能有几种。一种是借别人的力,就是组建团队,让别人帮你干活。还有一种是借工具的力,比如用一些自动化的东西来替代人工。还有就是借平台的力,站在一个好平台上,起点就比别人高。
不过说实话,这些道理我现在说得头头是道,当年也是懵懵懂懂的。我自己也走过不少弯路,也曾经以为只要够努力就行。后来碰了一鼻子灰,才慢慢意识到光努力不够。
记得有一年,我特别拼,基本上没怎么休息过。那时候想着多接点活,多赚点钱。结果一年下来,身体累垮了,去医院查出一堆小毛病。医生让我好好休息,我说不行啊,不干活就没收入。医生说了一句话,他说你现在是在用命换钱,以后就得用钱换命了。
这话听着有点吓人,但细想想确实是这个理。我那会儿一天能赚个一两千,看起来不少,但这钱是拿时间拼出来的,拿健康拼出来的。这种赚钱方式根本不可持续,总有一天会撑不住。
后来我就开始琢磨,怎么才能在不透支自己的情况下赚更多钱。说实话,这个过程挺痛苦的,因为你得承认自己之前的方式是错的,得推翻很多固有的想法。
我有段时间特别焦虑,总觉得如果不埋头苦干就是在偷懒,就是不够努力。但后来慢慢发现,其实真正聪明的做法是先停下来想一想,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路。与其低着头拼命跑,不如抬起头看看方向对不对。
有个做投资的朋友跟我说过一个观点,他说勤劳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光有勤劳不够,还得有其他东西配合。比如说你得有判断力,知道什么事值得做,什么事不值得做。你还得有资源整合能力,能把不同的资源串联起来,形成合力。
他还说,真正能赚大钱的人,往往不是最勤劳的那个,而是最会选择的那个。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拼命干,什么时候该停下来思考。他们也知道什么事情值得投入时间,什么事情应该果断放弃。
这么说好像有点抽象,我试着举个例子。有两个人都想做自媒体赚钱。第一个人特别勤奋,每天都更新,一天发三四条内容,但就是不涨粉,阅读量也上不去。第二个人没那么高产,可能一周就发一两条,但每条都是精心打磨过的,数据比前者好很多。
第一个人付出的时间更多,但收益反而更少。为什么?因为他只顾着埋头干活,没有去研究平台规则,没有去分析用户需求,没有去优化自己的内容策略。第二个人看起来没那么勤奋,但他把时间花在了更关键的地方。
所以你看,勤劳本身没错,但如果只有勤劳,没有方向,没有策略,那就只能是瞎忙活。
我还见过一些人,他们特别擅长做选择题。比如说有好几个项目摆在面前,别人可能会想都做一做试试看,但他们会很快判断出哪个项目更值得投入,然后集中火力攻那个项目。这种能力可能比单纯的勤劳更重要。
当然了,我不是说勤劳不重要。基础的勤劳肯定是必须的,毕竟天上不会掉馅饼,不付出努力肯定什么也得不到。我想说的是,在勤劳的基础上,你还得有其他东西,才能真正赚到钱。
就像盖房子一样,勤劳是地基,但光有地基盖不起房子。你还得有设计图,还得有建筑材料,还得有施工队伍。缺了哪一样都不行。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早点明白这个道理就好了。可能会少走很多弯路,少浪费很多时间。但反过来想,可能也正是因为走过那些弯路,才会对这些道理有更深的体会。如果只是听别人说说,可能永远都只是停留在表面。
现在回过头看,我觉得最大的转变可能就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前总想着怎么干得更多,现在更多是想着怎么干得更巧。以前觉得只要够努力就行,现在明白了努力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方向和方法。
不过说实话,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慢慢积累出来的。你不可能突然有一天醒来就想明白了所有事情,更多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
有时候我也会怀疑,自己现在的理解是不是对的。毕竟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别人的经验未必适合自己。但至少有一点我是确定的,就是光靠勤劳确实发不了大财。如果你想要赚更多钱,想要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就得跳出单纯靠时间换钱的模式,去找一些更有杠杆效应的方式。
具体是什么方式呢?我也说不太清楚,可能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人适合做产品,有的人适合做服务,有的人适合做投资。关键是你得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然后在那条路上深耕下去。
还有就是,不要太着急。很多事情需要时间积累,不可能一下子就见效。我见过太多人,刚开始干劲十足,恨不得马上就发财,结果干了一两个月没看到效果就放弃了。这种心态肯定是不行的。
真正能赚到钱的人,往往都有很强的耐心。他们愿意花时间去打磨一件事,愿意承受前期的煎熬和不确定性。因为他们知道,有些东西不是靠短期爆发能得到的,而是需要长期积累。
最后想说的是,可能每个人对“发财”的定义都不一样。有的人觉得一年赚几十万就算发财了,有的人觉得得上百万上千万才算。我觉得这个标准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然后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
而且也不要太纠结于“勤劳”这个词。勤劳是好品质,但不要把它当成唯一的武器。你还得学会思考,学会选择,学会借力。把这些东西结合起来,可能才是真正能改变命运的方式。
反正就是这么个意思吧,说得有点乱,想到哪说到哪。可能很多地方也不太准确,毕竟我自己也还在摸索。但至少有一点我是确定的,那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躺着就能赚大钱的方法,但也确实不是光靠蛮干就能成功的。
得找到那个平衡点,既要勤劳,又要聪明。既要埋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总得试试看对吧。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