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真正会做事的人,都藏着三个"土办法"
2025-11-08
前两天跟一个做了七八年产品的朋友吃饭,他说最近在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很努力,东西也做得不错,但就是没什么积累?
我问他怎么理解这个"没积累"。
他想了想说,就是那种感觉——每次都在从头来,上一次的经验好像用不上,每个项目都像第一次做。听起来挺勤奋,但几年下来,还是那个状态。
这话让我想起另一个事。去年还是前年来着,有个做咨询的朋友跟我抱怨,说他手下有个小伙子特别聪明,什么都懂,就是干不成事。我问为啥,他说这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都想做,今天看这个方向好就扑上去,明天看那个机会大又转头,结果哪个都没做出来。
当时我没细想,现在回过头看,这俩人的问题好像不太一样,但又有点像——一个是做了没沉淀,一个是沉淀没来得及做就跑了。
我自己这几年也在琢磨类似的事。不是说有什么特别牛的答案,就是慢慢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说的那些大词——什么战略眼光啊、执行力啊、资源整合啊——其实都挺虚的。你要真问怎么做,大部分人说不出个具体的。
后来跟不同行业的人聊多了,我发现有些人虽然说不出什么理论,但做事确实稳。不是那种特别张扬的稳,就是你看他做选择、做决定、处理问题,都有一种说不上来的节奏感。
我试着总结过,大概能分成三个部分:定力、智慧、决策力。听起来还是大词,但先别急,往下看。
定力这个事,很多人理解成"能扛"。也对,但不全是。
我见过一个做早期投资的人,他有个习惯,每个月会拒绝掉几个"看起来很不错"的项目。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不是项目不好,是不在他的能力圈里。他给自己画了条线:只看三个赛道,每个赛道只看特定阶段,超出这个范围的,不管多诱人,都不碰。
听起来挺傻的对吧?但他做了五六年,回报率在同行里算很稳的。不是最高,但很稳。
我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其实没什么秘诀,就是每次想伸手的时候,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事我真懂吗?如果答案是"好像懂一点",那就算了。
这个"算了"就是定力。
但定力不是死扛。我见过另一种人,明明事情已经不对了,还在那儿咬牙坚持,最后把自己搞得很惨。所以定力得有边界,不是无限扛,是知道自己能扛到哪。
具体点说,就是那三条线:钱的线、时间的线、信誉的线。
钱的线是最多能亏多少。不是说亏到倾家荡产才叫线,是你自己给自己定个数,超过这个数就止损。有个做餐饮的朋友,每次开新店都会算一个数:如果半年不盈利,最多亏多少钱。算好了就开干,到了那个数还不行,关店。听起来挺狠,但他这些年开了十来家店,倒了三家,剩下的都还活着。
时间的线是不见起色就暂停的具体时点。这个最容易被忽略。很多人做事,一开始说好干三个月试试,结果干着干着就忘了,一晃大半年过去了,也不知道到底行不行。我自己以前也这样,后来就强迫自己定时间点,到了就停下来看看,该继续继续,该调整调整,该撤就撤。
信誉的线是出问题由谁背书。这个更微妙一点。有些事,你自己做砸了无所谓,但如果牵扯到别人,或者用了别人的信誉背书,那就得慎重。我有个朋友创业,拉了几个老同事一起干,结果项目做砸了,他自己亏钱不说,那几个同事也跟着受影响。后来他跟我说,那次之后他学会了一件事:凡是可能影响到别人的决定,都要先把最坏的情况说清楚,让对方自己判断。
扯远了,说回来。
智慧这个词更虚。什么叫智慧?有人说是看得透,有人说是想得深,有人说是懂人性。都对,但还是不够具体。
我自己的理解,智慧就是对"赔率"的感觉。
什么叫赔率感?就是你做一件事之前,能大概判断出这事的投入产出比。不是精确计算,是一种模糊的直觉——这事值不值得做,做成了能得到什么,做砸了会失去什么。
这个感觉不是天生的,是练出来的。怎么练?就是每次做决定之前,都问自己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这是我的赛道吗?
听起来废话,但很多人其实没想清楚。我见过太多人,看到别人做什么挣钱,自己也跟着做,结果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不是说那个东西不挣钱,是它不适合你。
怎么判断适不适合?有个很简单的办法,给自己打个分,满分十分,你觉得这事跟你的匹配度有多高。如果低于七分,就别碰。这个七分不是随便说的,是我自己试出来的。低于七分的事,就算你做成了,过程也会很痛苦,而且大概率做不久。
第二个问题:做成能不能反复付我钱?
这个问题听起来很功利,但它其实是在问一件事:这个东西有没有复用性?
我有个做设计的朋友,以前接单子都是一次性的,做完就完了。后来他开始琢磨,能不能把一些重复的部分做成模版?一开始他不太情愿,觉得那样不够定制化。但试了几次之后发现,很多客户其实不需要那么定制,他们要的就是快速、好用、不出错。所以他就把一些常见的需求做成了标准模版,每次遇到类似的单子,稍微改改就能用。
结果怎么样?他的效率提高了好几倍,收入反而比以前还高。因为他可以接更多单子,而且每个单子的成本都降低了。
这就是复用性。不是说每件事都要做成模版,但至少要想一想,这事做完了,能不能给下一次留点什么?
第三个问题:做砸我扛得住吗?
这个问题最关键,也最容易被忽略。很多人做事,只想着做成了怎么样,不想做砸了怎么办。结果一旦出问题,整个人就慌了。
所以在做之前,一定要把最坏的情况想清楚。不是说想清楚了就不做,是想清楚了再做,心里有底。
我自己有个习惯,每次做决定之前,都会算三笔账:现金账、时间账、信誉账。现金账是最多能亏多少钱,时间账是最多能耗多少时间,信誉账是如果做砸了会不会影响到别人。三笔账都算清楚了,才动手。
这三个问题问完,基本就能判断出这事的赔率了。如果答案都还可以,那就干;如果有一个答不上来,那就缓一缓。
但光有智慧还不够,还得能做决定。
我见过很多聪明人,什么都看得透,就是不做决定。为什么?因为他们总觉得还没想清楚,还需要再看看,再等等。结果就是一直等,一直想,最后机会就没了。
决策力不是说你做的每个决定都对,而是你敢做决定,而且做完之后敢往前走。
有个做产品的朋友跟我说过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对。他说,很多时候不是你没想清楚,是你想得太清楚了。因为想得太清楚,就会看到太多不确定性,然后就不敢动了。
但其实很多事,你不做就永远不知道。
所以他给自己定了个规矩:任何决定,24小时内必须完成第一步行动。不是说24小时内要把事情做完,是必须启动。哪怕只是打个电话、发个邮件、写个方案,都行。只要启动了,后面就会有反馈,有了反馈,你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
我试过这个方法,确实管用。以前我做决定总是拖,想来想去,最后很多机会就错过了。后来我就强迫自己,想好了就马上做第一步,不给自己犹豫的时间。结果发现,很多时候你以为的"还没想清楚",其实是你不敢做。一旦迈出第一步,后面就会顺很多。
但决策不是瞎决策,还是要有方向的。
我见过有些人,决策特别快,但方向经常不对。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判断标准,全凭感觉。感觉对了就做,感觉不对就不做。这样也能做成一些事,但成功率很低。
所以决策力还得配上前面说的智慧和定力。智慧让你知道方向,定力让你守住边界,决策力让你往前走。三个东西配合起来,才能真正做成事。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这些东西听起来都挺对的,但怎么做呢?
我自己摸索过一些小办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可以试试。
第一个办法,给自己做一张赔率卡片。
很简单,就三个问题:这是我的赛道吗?做成能不能反复付我钱?做砸我扛得住吗?
每次要做决定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眼。不是说一定要全部答"是"才能做,但至少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第二个办法,给自己定个拒绝率。
听起来有点奇怪,但真的管用。我现在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周至少拒绝一个"看起来不错"的机会。不是说那个机会不好,是它不在我的能力圈里,或者不符合我当前的方向。
刚开始的时候挺难的,因为看到机会就想抓。但拒绝多了,你就会发现,有些机会真的不是你的。而且拒绝了之后,你会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做真正匹配的事。
第三个办法,给每件事定个T0行动。
什么叫T0行动?就是决定之后的第一个动作。可以是打个电话,可以是发个邮件,可以是写个方案,总之要有一个具体的、可以马上做的事。
我现在做任何决定,都会先想好T0行动是什么。想好了就马上做,不给自己拖延的机会。
第四个办法,把责任写清楚。
这个很重要,但很多人不做。每次要做一件有外部依赖的事,我都会先写一句话:这事由我牵头,风险A我兜,节点晚了我主动告知,决策我签字。
写清楚了,自己心里有数,别人也知道找谁。出了问题,不用扯皮,直接找我。
第五个办法,强行做一个最小可复用的东西。
什么叫最小可复用?就是把你手上一个重复的活,做成一个简单的模版或者清单。不用追求完美,粗糙一点没关系,只要能用就行。
我自己试过很多次,每次都觉得"这个事太特殊了,做不了模版"。但强迫自己做完之后发现,其实大部分事都有可复用的部分。哪怕只有30%能复用,也比每次从头来强。
这些办法都不复杂,但要真做起来,还是需要点时间的。不是说今天试了明天就见效,而是慢慢养成习惯,慢慢就会发现不一样。
最后说回最开始那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做事没积累?
我现在的理解是,不是他们不努力,也不是他们不聪明,而是他们没有把做过的事变成自己的东西。
什么叫变成自己的东西?就是下次遇到类似的事,你不用从头想,因为你已经有了一套方法、一套标准、一套判断。这个东西可能是一个模版,可能是一个清单,可能是一个原则,总之是你可以反复用的。
有些人做了十年,还是在重复做同一件事。有些人做了三年,已经可以做十件不同的事。区别就在这里。
说到底,定力、智慧、决策力,这三件事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而是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你用它们做了什么,它们就会给你什么反馈。不用想得太复杂,就从今天开始,试着做一点小改变,慢慢就会看到效果。
也许吧,我也说不好。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但至少,可以试试。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