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默会”是什么意思?
2025-11-11

“默会”(英语:tacit knowledge)这个词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
一种“知道怎么做”,但不一定能“说清楚怎么做”的知识。

一、基本定义

“默会”来自哲学家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 的概念——
他在《Personal Knowledge》和《The Tacit Dimension》中提出:

“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能说出的更多。”(We know more than we can tell.)

也就是说:
人类的知识,不只有能用语言表达、写成公式或说明书的部分;
还有一部分是“无法完全言传,只能在经验和实践中体会”的。
这部分就是默会知识

二、举几个生活化的例子

1. 骑自行车

你能骑得很稳,却很难“完全用语言”教别人:
要怎样才能保持平衡、怎样转弯不摔倒。
别人听懂原理,也不一定能做到。
——因为那种身体的协调感,就是默会。

2. 炒菜

厨师知道油温“刚刚好”时放菜、调料放几分量才香,
但问他具体温度多少度、勺子几克,他也说不准。
——经验里积累出的“火候感”,就是默会。

3. 医生的临床经验

资深医生看一个病人的脸色、呼吸,就能初步判断病情轻重。
这些“感觉”不是书本上来的,而是多年积累的直觉判断。
——这也是默会。

4. 演员的表演

演员知道何时停顿、怎样的语气能打动观众,
这些不是剧本写明的,而是通过感受、经验形成的“节奏感”。
——也是一种艺术性的默会。

三、默会与显性知识的区别

类型特征获取方式传递方式
显性知识能清楚表达:文字、数据、公式、说明书阅读、听讲、课堂写作、教学、图表
默会知识难以言传:直觉、经验、感知实践、模仿、体验师徒传承、共同实践

一句话区别:
显性知识“能说出来”;默会知识“只能做出来”。

四、为什么重要

  1. 创新往往源于默会。
    比如:工匠改良工具、工程师调整机器的“手感”,都是从经验中来的灵感。

  2. 团队协作依赖默会。
    熟练的团队成员常常“不用多说就明白”,靠默契行动——那种默契,其实就是默会的集体化。

  3. 教育的最高层次在于传递默会。
    教师不仅要教“知识点”,还要让学生体会“思维方式”“判断习惯”。
    这只能通过示范、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来获得。

五、哲学层面理解

波兰尼认为:

  • 人类的认知不是纯理性的;

  • 我们“认得一张脸”“辨别一个风格”,往往靠潜意识综合;

  • 因此,默会是一切知识的基础:没有默会,显性知识也无法被理解。

举个比喻:

默会就像冰山的水下部分,看不见却支撑着上面的显性知识。

六、在现实中的启示

  1. 学习时,不要只背书,要练手。
    因为默会只能通过“做”积累。

  2. 教学时,要多做“示范”和“共同练习”。
    把抽象知识转化为经验。

  3. 组织管理中,要重视“隐性经验的传承”。
    比如用“导师制”“影子学习(shadowing)”去传递默会。

  4. 研究时,要体察“直觉和顿悟”。
    它们往往来自长时间沉浸后的默会累积。

七、延伸阅读推荐

  • 迈克尔·波兰尼《The Tacit Dimension》(《默会维度》)

  • 野中郁次郎《创造知识的企业》(提出“显性与默会知识转换SECI模型”)

  • 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社会学角度探讨“身体化默会”

  • 休伯特·德雷福斯《从计算机到心智》——AI视角下的默会与人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