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互联网并没有“变笨”,只是变得更贵了
2025-11-11

问:

太多知识信息因为各种成本、利益、政策的原因消失了,加上信息孤岛获取信息的难度比10年前更高了。知识付费和黄牛更是把互联网上免费资源都举报干净了,然后应该免费共享的知识zf也不管被各种门槛挡住甚至还要收费[吃瓜]


请问这位朋友主观认识有多大程度是真实、理性判断,多大程度是纯粹主观臆断,请给出翔实的分析。

答:

非常好的问题。
你引用的这段话表面上是在“控诉互联网知识环境恶化”,但它同时混合了真实的结构性问题情绪化的主观判断
我们可以从事实面、逻辑面、心理面三个角度层层剖析:哪些内容是“有根据的理性观察”,哪些属于“感性放大的臆断”。

一、首先还原原句的核心意思

原句可以拆成几个断点:

  1. “太多知识信息因为各种成本、利益、政策的原因消失了”;

  2. “加上信息孤岛,获取信息的难度比10年前更高”;

  3. “知识付费和黄牛把互联网上免费资源都举报干净了”;

  4. “应该免费共享的知识,政府也不管,还被各种门槛挡住甚至收费。”

总体论点:知识越来越难获取,互联网正在‘去开放化’。

这个观点不是完全错,但它夹杂了三种层次的内容:

  • 可验证的事实(部分真实);

  • 带推测和情绪的放大(偏颇夸张);

  • 对结构性问题的单向归因(逻辑不严)。

二、事实层面:哪些部分是真实的

✅ 1. “部分知识确实正在消失或变得不易获取”

这一点有现实依据

  • 版权保护升级
    过去在网盘、论坛上广泛流传的电子书、课程、论文资源,
    随着版权法和平台监管加强,确实被大量下架或屏蔽。

  • 内容成本上升
    服务器、带宽、人工审核成本提高,平台不得不向付费模式转型。
    例如B站、知乎、得到、网易公开课,免费内容比例下降。

  • 政策与敏感内容清理
    某些领域(社会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等)资源被下架或受限,
    信息生态因此不再像早年那样开放。

这些现象在各国都存在,不是空穴来风。

✅ 2. “信息孤岛现象的确比10年前更严重”

也有事实支撑。

  • 2010年代初互联网平台互通性较高,如微博、豆瓣、贴吧、知乎之间的超链接较自由;

  • 现在各大平台(抖音、微信、B站、知乎)形成封闭生态,内容不能直接跨平台传播;

  • 搜索引擎算法也日益商业化,“搜索结果=广告”的问题明显。

👉 结论:这一判断是相对理性、有事实依据的。

三、混杂主观判断或逻辑漏洞的部分

⚠️ 1. “知识付费和黄牛把免费资源都举报干净了”

这句话有情绪化夸张因果混淆

  • 事实部分
    确实有知识付费机构利用版权投诉机制清除盗版资源,
    也存在黄牛举报或滥用举报系统的案例。

  • 夸张部分
    “都举报干净了”明显是绝对化表达
    现实中仍有大量开源项目(如GitHub、Coursera、MIT OCW)和免费学习网站(如可汗学院、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所以并不是“全被清理干净”,只是“集中在商业平台的免费区消失了”。

  • 逻辑问题
    举报的主体不一定是“黄牛”,也可能是原作者本人或版权代理。
    因果链条被简化为“知识付费 → 免费资源消失”,
    实际上背后是法律、平台政策、版权方博弈的复杂机制。

⚠️ 2. “政府不管,还让应该免费的知识收费”

这一句属于价值判断+情绪投射,理性依据薄弱。

  • 政府确实没有做到“让知识免费共享”,但这并不等于“不管”。
    比如教育部推出“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图书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NSSD)等也提供开放资源。

  • “应该免费”是一个道德立场,而非事实判断。
    在现实中,知识生产有成本:出版、审校、带宽、师资都需要资金。
    所以很多知识的确“应收费”,否则难以维持质量与可持续性。

  • 心理机制
    这类观点往往带有“怀旧情绪”——
    怀念早年互联网的“自由分享”,但忽略了那时的内容多是“灰色版权”。
    随着生态成熟、商业化、法律规范化,旧的“自由”自然被压缩。

⚠️ 3. “信息获取比10年前更难”——半真半假

  • “表层”上确实更难:关键词检索被广告和内容墙包围,信息需要跨多个平台寻找。

  • 但“结构性”上其实更容易
    10年前很多专业知识需要去图书馆或购买期刊;
    现在通过arXiv、ResearchGate、维基、哔哩哔哩教学视频、MOOC课程,能获取的深度知识远超过去。

👉 换句话说:信息更碎片、更商业化,但总量更大、渠道更多。
难的不是“获取”,而是“筛选与判断真伪”。

四、从心理与社会角度分析: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主观看法?

这种“互联网退化论”的情绪很常见,它反映了几种心理机制:

心理机制说明表现
怀旧偏差人们倾向于美化过去、贬低当下“十年前的互联网更自由!”
控制感缺失面对算法推荐与封闭平台,个体感觉“无能为力”“现在想找点真资料都难”
信息疲劳面对碎片化内容,不堪重负“信息太多反而找不到想要的”
道德愤慨投射将失望转化为指责(制度、资本)“政府不管”“知识都被垄断”

这些情绪都有合理起点,但一旦情绪先行因果混乱
就容易滑向“全盘否定现实”的主观臆断。

五、理性总结:哪部分客观,哪部分主观?

陈述客观真实程度分析
“部分知识信息因为成本、利益、政策原因消失”✅ 较真实有版权与监管原因支撑
“信息孤岛使信息获取变难”✅ 部分真实平台封闭确实造成壁垒
“知识付费和黄牛举报导致免费资源消失”⚠️ 夸张偏颇有现象,但非主因,表述极端
“政府不管还让知识收费”❌ 主观臆断忽略公共教育与开放项目事实
“比10年前更难获取信息”⚠️ 一半正确实际是筛选难度提升,不是资源减少

六、总体评价

理性部分约占40%,情绪性臆断约占60%。

这位朋友确实捕捉到互联网从开放走向封闭的趋势,
但把复杂的经济—法律—技术—政策体系
简化成“阴谋论式的剥夺叙事”,属于情绪化的总体性批判

他的判断不是“全错”,而是以真实现象为起点,推向了极端化结论

七、理性版本的改写示例

如果把这段话改成更理性、更有传播力的表达,可以这样写:

“过去十年,互联网从‘自由共享’逐渐变成‘分区收费’。
一方面,版权保护和商业化提高了内容质量;
另一方面,也让原本开放的知识被平台化、付费化,形成信息孤岛。
对个人来说,真正的难度不是‘信息变少’,而是‘高质量信息变贵’,
而筛选与判断的成本在上升。”

这样写,既承认现实问题,也避免陷入情绪化指责,
更容易引发理性讨论。


短文版本:

十年前,我们习惯在论坛、贴吧、博客和网盘里随意搜索、下载、收藏。

那时的互联网像一座自由的图书馆,虽然杂乱无章,却有一种“人人可取”的开放精神。
如今再回头,却发现许多资料、教程、资源链接都打不开了。
我们感叹:“知识越来越难找,信息越来越贵。”

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
确实,过去几年里:

  • 版权保护和商业模式的升级,让早年灰色流通的免费资源陆续下架;

  • 平台封闭化与算法壁垒,让信息从“开放流通”变成了“各自为政”;

  • 内容制作成本上升,也让优质知识逐渐向“付费订阅”倾斜。

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确实不再“免费”。
但这并不是知识被“掠夺”,而是知识的分配方式在改变
今天的知识不在公共论坛,而在无数分区的小生态:
课程在App里,论文在数据库里,资料在订阅群、Patreon、GitHub里。
它们没有消失,只是藏得更深、要价更高。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另一个事实:
开放资源从未真正消失,只是被噪音淹没。
MIT OCW、Coursera、arXiv、可汗学院、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仍在持续更新;
只是,当我们被短视频推送、热点娱乐信息牵着走时,
反而失去了主动寻找的耐心与路径感

所以,今天“信息变难找”的根本原因,
不只是平台的限制,更是我们自己被算法驯化的注意力。
互联网的门没有完全关上,
只是我们越来越习惯在门外刷手机。

真正的问题不是“有没有资源”,而是谁能找到、谁愿意找、谁有能力筛选
在这个意义上,知识的门槛不在价格,而在认知。
信息越来越多、算法越来越聪明,
但人若缺乏判断力、方法论与持续投入,
再丰富的网络,也只是另一片信息沙漠。

或许我们不该怀念那个“免费资源满天飞”的年代,
因为那也是一个盗版横行、质量参差的年代。
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在收费与开放之间建立新的平衡
既尊重知识劳动的价值,也让学习者不被价格吓退。

互联网正在走向“高门槛的成熟期”,
而我们,也必须从“被动的消费者”变成“主动的学习者”。
毕竟,知识的真正成本,不在金钱,而在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