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你一定要大量表达:世界永远属于输出型的人
2025-11-12

有天晚上刷朋友圈,看到一个做了好些年自媒体的人发了条动态,配了张图,说这几年最大的感受就是,那些愿意说话的人,最后都混得还不错。当时我就想,好像确实是这么回事。

我自己也算是个例子吧。大概是四五年前吧,记不太清了,反正就是开始写公众号。一开始也没想那么多,就是脑子里有些想法,憋着难受,就写出来。写着写着,发现好像还真有人看,慢慢地就坚持下来了。现在回头看,这个决定可能是我这几年做的最对的事之一。

不过这个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的难。很多人跟我说,他们也想写点东西,但总觉得自己还不够格,或者说还没想清楚。我以前也这么想,总觉得要等自己更厉害一点,更有料一点,再开始表达。后来发现,这个想法本身就是问题。你不表达,别人怎么知道你在想什么?你不说话,这个世界就会按照别人的理解来定义你。

说起这个我想起来,有个朋友跟我聊过类似的事。他说他们公司有个同事,能力其实挺强的,但就是不爱说话,开会也不发言,平时也不怎么跟人交流。结果呢,领导总觉得他能力一般,很多好机会都轮不到他。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开始在公司内网上发一些文章,写自己对项目的思考,对行业的看法。没想到反响还挺好,领导看到了,才发现他原来这么有想法。再后来,他的处境就慢慢不一样了。

这个事让我意识到,现在这个时代,你不说出来,就等于不存在。信息那么多,每个人每天都在被各种东西淹没,你不主动发声,谁能注意到你?所以那些愿意表达的人,不管是写文章,发朋友圈,还是拍视频,他们都在主动地告诉世界,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有什么想法。久而久之,这些表达就构成了他们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扯远了,说回来。我自己写公众号这几年,最大的收获其实不是涨了多少粉,赚了多少钱,而是我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变了。以前我看书,听课,学东西,都是囫囵吞枣,看完就忘,或者说记住了也不知道怎么用。但现在不一样了,每次看到什么,我都会想,这个东西我能不能写出来?写出来的话该怎么说?它跟我之前知道的那些东西有什么关系?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逼着自己思考。你不写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感觉自己懂了,但真要说出来就说不清楚。可是一旦你要把它写下来,就必须把它想清楚,想明白,组织成一套能让别人理解的逻辑。这样反复几次之后,你会发现那些原本零散的知识点,慢慢就串起来了,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我记得有个说法,好像是谁说的来着,记不清了,大概意思是说,人接收信息的时候都是碎片化的,但输出的时候必须是系统化的。这话我觉得挺对的。你看再多的书,上再多的课,进到脑子里的时候都是一块一块的碎片。只有当你尝试去表达,去输出的时候,才会被迫去整理这些碎片,把它们拼成一个完整的图景。

哦对了,还有一个很实际的好处。写了这么多年,我发现表达其实是个很好的筛选机制。那些看了你的内容,认可你的观点,愿意持续关注你的人,本身就跟你频率比较接近。后来我做课程,做社群,客户大部分都是从公众号来的。这些人沟通起来特别顺畅,因为他们已经通过我的文章了解我了,知道我是什么风格,什么理念。成交的时候基本不需要怎么费力,因为信任已经建立起来了。

这个事情我以前没想明白,现在算是有点感觉了。表达不只是展示你会什么,更重要的是建立信任。别人看你一篇两篇文章,可能还没什么感觉,但如果你持续地写,持续地分享你的思考,慢慢地,他就会觉得他了解你,信任你。这种信任不是一次性的曝光能带来的,而是时间积累出来的。

当然了,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刚开始写的时候,也经常遇到各种问题。比如不知道写什么,比如写了半天觉得不满意,比如发出去之后阅读量很低,心里很失落。这些都经历过。但后来慢慢发现,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你有没有持续地写下去。只要你一直在写,总会慢慢找到感觉,找到自己的节奏。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事,忘了前面说没说。有次我遇到一个朋友,他说他也想做自媒体,但是觉得自己不太会说话,性格也比较内向,不知道适不适合。我跟他说,其实内向的人更适合做内容。为什么呢?因为写作给了你时间去思考,去打磨。你不需要当场就给出反应,你可以慢慢想,慢慢写,直到你觉得这就是你想表达的意思。

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人。线下跟人聊天的时候,我经常觉得自己表达得不够好,想说的话说不出来,或者说出来之后觉得不是那个意思。但写作不一样,你可以反复修改,反复调整,直到你满意为止。所以对于内向的人来说,文字可能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不过话说回来,写作带来的改变,其实远不止这些。有段时间我发现,自己的情绪变得比以前稳定了。遇到事情的时候,不会像以前那样容易焦虑或者慌张。我想了想,可能是因为写作让我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去审视自己的情绪,去理解它们从哪里来,该怎么处理。当你把这些东西写下来的时候,它们好像就没那么可怕了。

还有就是,长期写作的人,好像都会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不是说文笔有多好,而是说你说话的方式,思考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态度,这些东西会在你的文字里慢慢显现出来。久而久之,看你文章的人就会知道,哦,这就是你的风格,这就是你的调性。这个东西其实挺珍贵的,因为它让你在一堆同质化的内容里,显得有点不一样。

从商业角度来说,这个事的价值就更大了。我这几年陆陆续续做了一些变现的尝试,课程啊,社群啊,训练营啊,都试过。现在回头看,这些东西能做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众号给我带来的持续影响力。那些内容在前面替我做了很多工作,教育客户,建立信任,传递理念。等到真正要成交的时候,其实已经不需要太多额外的努力了。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我记得自己写了大概有一年多吧,才开始有比较明显的收益。中间也有过怀疑,不知道这样做到底有没有意义。但还好坚持下来了,后面的事情就慢慢变得顺了。所以我现在经常跟别人说,如果你想通过表达来积累影响力,一定要有长期主义的心态,不要指望一两个月就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

对了,还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我发现那些长期表达的人,好像都有一种共同的特质,就是他们不太容易被外界的声音干扰。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世界,去理解问题。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事,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和立场。这种稳定性,在现在这个时代,其实挺难得的。

我自己也有这种感觉。以前我特别在意别人怎么看我,别人怎么评价我。但写了这么多年之后,我发现我越来越不在乎这些了。不是说完全不在乎,而是说我更在乎的是,我自己觉得这个事是不是对的,是不是值得做的。这种转变挺微妙的,但确实发生了。

说到底,表达这个事,本质上是在帮你建立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你不断地输入,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输出,这个过程中,你的认知就在一点点地深化,你的判断力也在一点点地提升。到最后,你会发现你看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跟以前不太一样了。这些改变可能别人看不出来,但你自己能感觉到。

当然了,也不是说每个人都适合写作,或者说都应该去做自媒体。有些人可能更适合其他的表达方式,比如拍视频,比如做播客,比如在小范围的圈子里分享。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在持续地输出,持续地表达。只要你在做这个事,就会慢慢看到变化。

我现在回头看,如果当年没有开始写公众号,我现在的状态可能会完全不一样。不是说一定会更差,但肯定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那些文字,那些表达,它们一点一点地改变了我的生活,改变了我的事业,也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这个过程可能不够戏剧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转折,但它确确实实发生了。

最后想说的是,如果你也想做点什么,想改变点什么,不妨从表达开始。不用等到自己很厉害了再开始,也不用担心自己说得不够好。就从现在开始,写一点,说一点,分享一点。可能一开始没什么人看,可能一开始写得也不够好,但没关系,重要的是你开始了。只要你持续地做下去,世界终究会对你打开。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