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深度拆解24个公众号,我发现这3个起号小技巧,值得所有新人借鉴
2025-11-12

前段时间跟社群里几个做公众号的朋友聊天,发现大家都挺迷茫的。有个朋友跟我说,他定位也定了,内容也在写,但总觉得心里没底,不知道自己这个方向到底行不行,也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做起来的。我当时就想,这种感觉我太懂了,刚开始做的时候,谁不是这样摸着石头过河呢。

说起这个我想起来,我们内容团队这几个月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拆解那些做得还不错的账号。拆了多少个呢,好像是二十来个吧,记不太清了,反正挺多的。各个领域都有,什么人物类、生活类、读书类、职场类、育儿类,还有什么副业赚钱类、热点类,反正五花八门的都有。

这些账号里头,有些是做了好几年的大号,有些是最近一两年刚起来的小号。我们就把这些账号从头到尾研究了个遍,看他们是怎么起号的,内容怎么做的,怎么变现的,每个账号的拆解稿子都写了好长,平均下来怎么也得有一两万字吧,可能还不止。

拆着拆着,我就发现了一些挺有意思的东西。那些能做起来的账号,其实都有一些共同点,有些套路是真的管用,而且可以学过来用的。我今天就从这堆拆解里,挑出三个我觉得最值得新手学习的点,跟你聊聊。

先说标题这个事。很多人写文章最头疼的就是起标题,经常是内容都写完了,标题还没想好,一改改半天,最后效果也不一定好。但你要是去看那些起号很快的小号,会发现他们都有一套自己的标题模板,就是那种可以反复用的固定套路。

我举个例子吧,有个做影视剧评的账号,忘了叫什么名字了,反正他的标题就特别有规律。比如说他会用"一口气追多少集,越看越上瘾,真是一部上头的某某剧"这种句式,然后后面再加点观后感。这个模板他反复用,每次换个剧名,换个集数,基本上就能用。

还有管理类的账号也是这样,经常会用"走上管理岗,一定要怎么怎么样"或者"当上领导后才发现什么什么"这种套路。你看他们的历史文章,会发现这些句式出现的频率特别高,但每次套用这个模板,文章的阅读量都还不错。

这说明什么呢?就是说,你得给自己总结几个好用的标题模板,然后反复用。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是你自己省事,不用每次都从头想标题,可以把精力放在内容本身上。第二是读者看久了,一看到这种标题就知道是你的文章,有种熟悉感,点击的概率反而更高。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你刚开始做,还没找到适合自己的标题套路怎么办呢?我觉得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直接去看同领域做得好的账号,把他们常用的标题句式记下来,然后套用在自己的内容上。这不是抄袭啊,是学习人家的思路。等你写多了,自然就能总结出属于自己的套路了。

另一个办法是跨领域借鉴。很多标题逻辑其实是通用的,不分领域。比如说读书领域有个"一定要大量看书"的句式,你把它改成"一定要大量看电影",放到影评领域照样能用。核心结构不变,只是把关键词换掉而已。

哦对了,除了套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要用好那些能抓眼球的词。我发现很多爆款标题里都会有一些特别吸引人的词,比如财经领域会用"超级风口""闷声发大财""暴击"这些词,热点领域会用"病态现象""骗局""毁三观"这些词。这些词就像钩子一样,能一下子勾住读者的注意力。

你要是仔细去看那些流量好的文章,会发现标题里基本都有这类词。不是说一定要用,但适当地嵌入几个,确实能提升标题的吸引力。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账号能持续拿到系统推荐,因为他们的标题能稳定地激发读者兴趣,点击率高,系统自然就愿意给更多流量。

扯远了,说回来。第二个我想说的点是,要学会用固定的内容框架。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能做到日更,甚至一天更新好几篇,而有些人一周都憋不出一篇?是他们真的有那么多灵感吗?还是说他们有什么特别的方法?

我拆解了这么多账号之后发现,那些高频更新的账号,基本都有自己固定的写作框架。就是说,他们每篇文章的结构都差不多,只是填充的内容不一样。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你不用每次都想该怎么写,顺着框架往里填内容就行了,效率自然就上去了。

最常见的框架有两种,一种是清单体,就是列举几个点,第二种是干货三件套,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个套路。我看到好多账号都在用这两种框架,而且用得特别熟练。

比如有个心理类的账号,他几乎每篇文章都是干货三件套的结构。开头先用几个场景引出话题,然后正文部分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顺序展开,最后再总结一下。这个套路他用了不知道多少次了,但每次都挺有效的。

还有个育儿类的账号,特别喜欢用清单体。比如"春天要多做这七件事""最好的养生就这几个字"之类的,正文就把这几件事一条条列出来,每条都写得清清楚楚。这种结构读者看起来也轻松,扫一眼就知道讲了什么。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写会不会太套路了,不够有深度?但我觉得吧,对新手来说,先把文章写出来,把更新节奏建立起来,这才是最重要的。等你写多了,手感有了,再去琢磨怎么创新,怎么形成自己的风格,那个时候再去追求深度和创新,效果会更好。

而且说实话,读者其实也不反感这种固定的结构。相反,如果他们看习惯了你的内容呈现方式,反而会觉得舒服,因为知道每个部分大概会讲什么,阅读起来也更轻松。这对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好事。

最后一个想说的点,可能有点老生常谈了,但我觉得还是要说。就是低谷期一定要坚持住,不要轻易放弃。

这不是灌鸡汤啊,是真的。我看了这么多账号的发展过程,发现大部分账号都经历过没什么流量的时候。有些是刚开始起步的时候,有些是做到中途突然就不行了。但那些最后做起来的,都是熬过了这段时间的。

有个心理领域的账号,我记得他好像是做了七八个月吧,反正挺长时间的,阅读量一直都是几百,偶尔能上千。这期间他一直在摸索,试各种选题,试各种写法。后来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定位,开始日更,然后就慢慢起来了。

还有个管理类的账号,更夸张。人家做了快一年,阅读量都是三位数,连续做了好几个月日更,才慢慢有点起色。现在看他的账号,粉丝都二十来万了,但当时那个煎熬的过程,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

最让我佩服的是一个育儿类的小号,他经历了两次低谷,每次低谷都有三四个月。但他没放弃,一直在坚持日更,最后都挺过来了,现在虽然不算大号,但至少稳定下来了。

说到这里我想起来,前面说没说,其实很多账号不是系统不给流量,而是你接不住。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你偶然出了一篇爆款,读者进到你的账号,发现其他文章质量都很差,他会关注你吗?肯定不会啊。那系统为什么要给你更多流量呢?

所以低谷期其实是个好事,是你沉淀自己的时候。趁这个时候好好打磨内容,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等流量真的来了,你才能接得住,才能把机会变成持续的增长,而不是昙花一现。

这个道理我以前也不太明白,现在算是想清楚了一点。做公众号这个事,真的是个长期主义的活儿,急不来。你要是想着一上来就爆,那基本不太现实。但如果你能坚持下来,一点点积累,总会有出头的那一天。

当然了,坚持不是盲目地坚持,而是要边做边调整。看哪种内容效果好,就多做一点;看哪种标题点击率高,就多用一用;看哪个时间段发文反馈好,就固定下来。这些都是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的,没有标准答案。

我自己其实也在摸索的过程中,虽然做了挺长时间了,但每次看到那些做得好的账号,还是会学到很多东西。比如这次拆解这二十来个账号,就让我对起号这件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有些东西是真的可以学过来用的,不用自己瞎摸索,踩别人踩过的坑。但有些东西又必须自己去体会,去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这个度怎么把握,每个人可能都不一样。

最后想说的是,如果你也在做公众号,或者想做公众号,不妨多看看同行是怎么做的。不是让你抄袭啊,而是学习他们的思路和方法。看多了,自然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要轻易放弃,很多时候,成功就差那么一点点坚持。

话是这么说,但具体到每个人身上,情况肯定都不一样。有些方法可能适合你,有些可能不适合,这些都需要自己去试,去感受。反正就是那个意思吧,多学习,多实践,多坚持,总会有收获的。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