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普通人难逃“20w定律”?
2025-11-12
前两天跟一个朋友吃饭,他说自己去年存了二十来万,本来想着今年要好好攒钱,结果现在账户里又只剩十万出头了。他自己也不知道钱都花哪儿去了,就是莫名其妙就没了。
听他说这话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好像身边不少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存款到二十万左右的时候,特别容易守不住,就像有个魔咒一样。后来我自己也琢磨了琢磨,大概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这个事儿说起来有点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几个原因。一个是生活成本确实高,一个是消费主义的陷阱太多,还有就是认知上的一些局限。这三个东西加在一起,钱想存住真的挺难的。
我那个朋友在北京工作,租房一个月三四千吧,记不太清了,反正不便宜。加上水电网费、交通费、吃饭这些,一个月至少要七八千的固定支出。这还是最基本的,要是碰上点突发情况,比如生病啊、电脑坏了啊、车子出问题啊,随便一个就是好几千上万的。
他跟我算过一笔账,说自己工资到手一万二左右,扣掉这些刚性支出,一个月能存下来的也就三四千。按这个速度,存到二十万要好几年。但问题是,中间总会有各种事情,根本存不了这么顺。
说起这个我想起来,其实生活成本只是表面原因,更要命的是消费主义的围猎。这个词可能有点夸张,但确实就是这么回事。
现在走到哪儿都是广告,打开手机全是推送,算法把你研究得明明白白的,知道你喜欢什么,就给你推什么。今天看到一双鞋子,明天看到一个包,后天又看到一个什么限量版的东西,总有让你心动的。
我自己也中过招。有段时间总刷到一个博主推荐各种东西,什么护肤品啊、小家电啊,说得特别好。当时就觉得,这些东西也不贵,买来试试呗。结果买回来一堆,真正用上的没几个。现在想想,那些钱花得挺冤的,但当时就是控制不住。
对了,还有个特别要命的东西,就是花呗、信用卡这些。以前买东西是真金白银掏出去,会心疼。现在呢,手机扫一扫就行了,根本没什么感觉。分期付款更是厉害,一个五六千的东西,分十二期,一个月才几百块,感觉特别划算。但其实算下来,总价一点没少,还多了利息。
这个痛感消失真的很可怕。我听说有个什么理论,好像是个诺贝尔奖得主说的,记不太清了,大概意思是说人对失去的痛苦感受远超得到的快乐。但现在的支付方式把这个痛苦感给屏蔽掉了,你根本不觉得自己在花钱。
扯远了,说回来。
其实消费主义最厉害的地方,不是让你买东西,而是让你觉得你应该买这些东西。它告诉你,你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你应该对自己好一点,你的价值是通过这些东西体现的。
我以前看过一个纪录片还是什么的,记不清了,里面说到一个例子,说以前灯泡能用两千多小时,后来商家故意把寿命缩短到一千小时左右。还有牙膏的口径,据说比以前宽了一毫米,这样你每次挤出来的就多一点,用得也就快一点。
这些手段听起来有点阴险,但确实很有效。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被套路了,还觉得是自己真心想买。
然后就是到了二十万这个节点,很多人会产生一种犒赏心理。辛辛苦苦攒了这么久,是不是该对自己好一点了?是不是该买点什么了?
我那个朋友就是这样,去年存到二十万的时候,觉得自己终于有点积蓄了,就想买辆车。看了好久,最后买了辆三十来万的,首付付掉十五万,然后每个月还要还贷款。买完之后又发现养车也要钱,油费、保养费、停车费,一年下来又是好几万。
现在他有点后悔了,说当初要是没买车,现在存款可能已经三十多万了。但已经买了,也没办法了。
哦对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认知局限。很多人手里有点钱了,就想着钱生钱,但又不太懂投资,结果就容易踩坑。
有个认识的人,存了二十多万,听说开咖啡店赚钱,就把钱全投进去了。结果开了半年就赔了,二十多万打了水漂。后来他才知道,餐饮行业倒闭率特别高,不是那么好做的。
还有人炒股,听别人说谁谁谁炒股赚了多少钱,就也想试试。结果进去没多久就被套了,亏了小十万。这些例子我听说的不少,反正就是不懂乱投资,最后钱都赔进去了。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那怎么办呢?总不能就这么看着钱流走吧?
老实说,我也没有什么特别完美的办法,只是有一些小经验,不知道对不对,反正分享一下。
一个是要有成本意识。买东西之前想一想,这个东西值不值得买,是不是真的需要。可以把价格换算成工作时间,比如一个两千块的耳机,相当于你工作五十个小时,这样想可能就不那么想买了。
还可以想想机会成本,就是这笔钱如果不买这个东西,用来做别的是不是更好。比如每个月省下五百块,拿去定投基金,十年后可能就是一笔不小的钱了。当然这个也不一定,投资有风险,但至少是个思路。
还有就是要看穿那些符号价值。很多东西贵不是因为它本身有多好,而是因为它代表的身份和地位。但这些其实都是虚的,真正的价值不在这些东西上。
我现在买东西就不太看牌子了,主要看实用性。一个几千块的包和一个几百块的包,在实用上可能没什么区别,贵的只是那个LOGO而已。想明白这点之后,就不太容易被忽悠了。
对了,还可以设置一些机制来强制自己存钱。比如工资一到账就把百分之三十转到另一个账户,这个账户平时不动。或者列一个清单,写上那些绝对不买的东西,比如便宜的快时尚、九块九包邮的小玩意儿、跟风买的化妆品这些。
超过一千块的东西,强制自己等二十四小时再买。很多时候冷静下来就不想买了,那种冲动过去了也就没事了。
这些方法听起来挺简单的,但真正做起来还是挺难的。我自己也在努力,有时候还是会忍不住买一些没用的东西,但至少比以前好多了。
忘了前面说没说,其实二十万这个坎儿,说白了就是一个心理关口。存到这个数的时候,人会觉得自己终于有点底气了,然后就容易松懈,就容易犯糊涂。但恰恰是这个时候最需要清醒,最需要守住。
我看过一个数据,好像是某个银行统计的,说存款突破二十万之后还能继续增长的账户只占百分之十几,记不太清了,反正比例很低。剩下的大部分要么停滞不前,要么开始下降。
这个数据挺真实的,因为它确实反映了大多数人的状况。不是说大家不想存钱,而是诱惑太多,消费主义太厉害,防不胜防。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一个道理,钱难存不是你的错,是这个环境就是这样。到处都是让你花钱的陷阱,到处都是消费主义的套路。但只要意识到这一点,多留个心眼,还是能守住的。
当然,也不是说要变成守财奴,什么都不舍得买。该花的钱还是要花,该享受的也要享受。只是要分清楚什么是真正需要的,什么是被营销出来的假需求。
最后想说的是,真正的财富自由不是账户上有多少钱,而是你能不被这些东西左右。当你看穿了那些套路,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那些数字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但话又说回来,该存的钱还是要存,该规划的还是要规划。毕竟生活需要保障,未来需要准备。只是心态要摆正,不要被那些虚的东西迷惑了眼睛。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