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穷人家庭真正的坑在哪里?这4个字讲透了
2025-11-12

前两天跟一个朋友聊天,他说他弟弟今年大学毕业,找了份工作,干得不太顺利。家里人着急啊,天天催他努力,说年轻人要能吃苦,多加班多学习。结果那孩子越来越焦虑,现在都有点抑郁的倾向了。

听他说完,我突然想起自己当年的经历。其实很多家庭,尤其是条件不太好的家庭,都有个共同的问题,但大家往往意识不到。

说起这个我想起来,以前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有个观点让我印象特别深。说穷人家庭最大的问题不是缺钱,当然钱肯定是缺的,但更缺的是一种东西,叫"成事思维"。

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多穷人家的父母,他们这辈子可能没真正做成过什么事。不是说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确实没有经历过那种从零开始,克服重重困难,最后把一件事做成的完整过程。

所以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没法给出实际的帮助,只能不停地说你要努力,你要吃苦,你要坚持。但具体怎么办,他们也不知道。

我自己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习遇到困难了,回家跟父母说,他们就会说,那你就多看几遍啊,多练几次啊。至于为什么看不懂,怎么才能看懂,他们也说不清楚。有时候考试没考好,他们就会说,你看你就是不够努力,别人能考好你为什么不行。

当时我心里特别难受,但又说不出来是哪里不对劲。现在想想,他们不是不关心我,而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帮我。他们自己也没经历过啊,他们怎么知道怎么办呢。

对了,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东西,就是情绪。

很多父母完全忽视孩子的情绪。孩子学不会,他们就会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都不会。孩子做错了,他们就会说,你怎么连这个都能错,长没长脑子。

他们完全没意识到,孩子这个时候已经很挫败了,你这样说他,只会让他更崩溃。他会开始怀疑自己,觉得自己真的很蠢,真的不行。这种感觉一旦形成,会跟着他一辈子。

我有个表弟,小时候数学不太好,他爸妈就天天骂他。说别人家孩子怎么就能学好,你怎么就不行。后来那孩子对数学产生了心理阴影,一看到数字就紧张,越紧张就越做不好,形成了恶性循环。现在他都三十多了,还是觉得自己数学不行,其实他智商挺正常的,就是被小时候那些话给毁了。

忘了前面说没说,其实学任何新东西,开始都是很笨拙的。不只是孩子,大人也一样。你让一个成年人去学新技能,刚开始也肯定是手忙脚乱,各种出错。这是正常的,是必经的过程。

英语里好像有个词,叫什么"失望之谷"吧,记不太清了。大概意思就是说,开始学新东西的时候,会经历一段特别难受的时期,充满了挫败感。大部分人都会被困在这个阶段,然后就放弃了。

如果父母自己做成过事,他们就知道这个过程是怎么回事。他们会告诉孩子,这很正常,每个人刚开始都这样,慢慢来,多试几次就好了。这种理解和鼓励,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

但很多父母自己也没经历过啊,他们不知道。他们只会觉得,这么简单的东西你都学不会,肯定是你不够努力。

说到鼓励这个事,我觉得这可能是最关键的了。

很多父母特别害怕夸孩子,觉得夸多了孩子会骄傲,会飘。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不夸孩子,一样会毁了孩子。甚至更毁。

我见过很多人,从小到大没被父母夸过,没被认可过。他们长大之后特别不自信,做什么事都觉得自己不行,还没开始就想放弃。这种状态怎么可能做成事呢?

其实真正做得好的人,都是很自信的。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一次次成功的经验上的。你做成了一件事,得到了认可,就会更自信。然后做下一件事的时候就更有信心,更愿意付出努力。这是个正向循环。

但如果从小就被打压,从小就被否定,这个循环就建立不起来。孩子会觉得,反正我怎么做都不行,那干脆就不做了。

扯远了,说回来。

我看过一些心理学的书,好像说人的成长分几个阶段。最开始是需要外部的激励,也就是父母的鼓励和认可。有了这个基础,慢慢就能形成自我激励。再后来,做出了成绩,社会也会给你认可,这时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激励系统。

但很多穷人家的孩子,第一步就卡住了。父母没给过激励,他们就很难建立起自我激励的系统。能不能走出来,基本上就靠运气了。运气好碰到一个好老师,或者遇到一个贵人,可能就走出来了。运气不好,可能一辈子就这样了。

这么说可能有点残酷,但确实是现实。

对了,还有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敢于尝试。

我发现很多人,尤其是穷人家出来的,特别害怕失败。有机会摆在面前,他们也不敢去抓,总是想着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其实这也是一种生存策略。因为资源有限,他们怕尝试了会把仅有的资源也赔进去,连现状都保不住。所以宁愿不变,也不敢冒险。

但问题是,不冒险也就意味着没机会。那些混得好的人,大部分都是敢于尝试的人。他们试得多了,总会碰上机会。哪怕失败了,也能从中学到东西。

有个说法我觉得挺有道理的,说船只有开动起来才能转弯。你停在那儿不动,方向再正确也没用。只有动起来了,发现不对可以调整,发现机会可以抓住。

现在这个时代,试错的成本其实挺低的。你可以在网上学东西,可以开个自媒体账号,可以尝试各种新技能。这些都不需要多少钱,主要需要的是时间和勇气。

但很多人就是不敢。他们会想,我还没准备好,我再学学再看看。结果永远在准备,永远在观望,机会就这么错过了。

我自己以前也这样。做任何事都要准备得特别充分才敢开始。后来慢慢发现,其实准备个两三成就可以开始了,边做边学反而学得更快。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年因为过度准备而错过的机会,还挺让人遗憾的。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那穷人家的孩子就没办法了吗?

也不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这个问题。当你意识到自己缺什么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去补。

比如说,父母不会鼓励你,那你就学会自己鼓励自己。做成了一件小事,就给自己一个肯定。不要总盯着自己的不足,多看看自己的进步。

还有就是多看书,多学习。父母给不了的经验,可以从书里学,从别人的经历里学。现在信息这么发达,想学什么都能找到资源。

最重要的是,要敢于尝试。不要怕失败,失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每次失败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都会让你离成功更近一步。

忘了前面说没说,其实最可怕的不是穷,而是那种被打压出来的不自信。很多人穷是穷,但心气还在,这样的人总有翻身的机会。但如果心气被打没了,那真的就很难了。

我见过一些人,明明条件也不算太差,但就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这种"不配得"的感觉,会跟着他们一辈子。做什么事都畏手畏脚,有机会也不敢抓,最后真的就一事无成了。

更可怕的是,这种模式会代际传递。被打压长大的人,当了父母之后,往往也会打压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不知道别的方式,他们的父母就是这么对他们的。

所以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有这个问题,一定要努力打破这个循环。不要把父母对你的方式,再复制到你孩子身上。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来,有个心理学的概念,好像叫"内在批判者"吧,记不太清了。大概意思是说,那些从小被批评长大的人,会把父母批评的声音内化到心里,变成一个不断批评自己的声音。

这个声音会在你做任何事的时候跳出来,告诉你你不够好,你不配,你做不到。这会消耗掉大量的心理能量,让人没法全力以赴去做事。

健康的人,心理能量是用来探索世界,创造价值的。但有"内在批判者"的人,大部分能量都被消耗在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上了。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这个问题,一定要有意识地去对抗它。当那个声音出现的时候,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的,这只是小时候被灌输的错误观念。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穷人家庭最大的坑,不是物质上的贫困,而是精神上的贫困。是那种对成事过程的不了解,对孩子情绪的忽视,对打压式教育的沿用。

如果你正好出身这样的家庭,不要灰心。意识到问题就是改变的开始。你可以通过学习,通过反思,通过实践,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成事思维"。

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那就更要注意了。不要把自己受过的苦,再让孩子受一遍。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学会面对挫折,敢于尝试新事物。

这些东西,比给他们多少钱都重要。因为钱总有花完的一天,但这些能力和品质,会跟着他们一辈子。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