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亏1万,18个月亏掉半套房,我的咖啡店该关掉吗?
2025-11-14
去年还是前年来着,忘了具体时间了,我们在昆明开了家咖啡店。现在每个月还在亏钱,亏了一年多快两年了吧,具体多少个月我也记不太清了。
有人问我这店该不该关掉,我想了想,好像还真没想过要关。
店在海埂大坝那边,叫咖咖二十五号。这名字当时想了好久,列了几十个备选,最后定下来的。二十五号是从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里来的,电影名字记不太清了,好像叫《白日梦想家》还是什么,讲的是找寻自己的故事。哦对了,还有个logo,是只大象踩着滑板,滑板有时候不会印在包装上,但我自己知道那个设计在那里。
说起来这店到底亏了多少,我们俩前段时间算了算。初期投入记得是二十来万吧,咖啡机两万多,找人托关系买的二手,净化器、制冰机这些加起来小一万,装修花得最多,吧台设计加施工得有五万左右,桌椅又是五万,学习费用最贵,我们三个人去保山学,来回差旅住宿算上得有四五万。还有些零零碎碎的,杯子啊、海报啊,加起来肯定不止二十万,可能二十一二万,也可能更多,有些细节想不起来了。
每个月的流水差不多两万块,有时候多一点点,有时候少一点。房租、人工、水电这些成本下来,每个月亏个一万多是有的,有时候可能亏得更多,这个数我估的不一定准。
算下来开了一年多了,总共亏了三四十万吧,可能还不止。
听起来挺吓人的,但我们俩都没想过要关店。
刘可乐说她现在反而很庆幸我把她拉进了这个"坑"。刚开始的时候她确实后悔过,那会儿她刚怀二宝一个月,身体特别难受,还要去保山学咖啡,学完回来又是装修,啥都不懂,连个灯怎么装、排水管怎么接都要现学,那段时间她应该是真的想放弃了。装修这事儿,水分特别大,我们找了好几家报价,有报两万多的,有报一万多的,后来发现很多活儿其己动手也能搞定,就是费点时间和精力。
说起装修我想起个事儿,刘可乐最近在弄家里的花园,一面墙好几家报价都要两万多,她舍不得,非要自己去斗南花市买花回来种。你想想,一个年入好几百万的人,为了省两万块钱,大早上跑去花市淘花,这得多会过日子。我跟她开玩笑说,有你这么持家,我这辈子应该破产不了。
扯远了,说回咖啡店。
店开起来之后,很多事都是边做边调整的。咖啡豆、杯子这些一直在换,试了很多种,有些豆子煮出来味道不对,奶的搭配也得重新测,这个过程挺费劲的,但也挺有意思。刘可乐说她现在出去喝到好喝的咖啡,回来跟店里小伙伴一说,基本都能复刻出来,这种感觉特别好。
我们店里有两个特别靠谱的小伙伴,工资给得比昆明其他咖啡店高不少。有朋友说既然店不赚钱,为什么还给这么高工资,我觉得这是两回事,人家该做的都做到位了,工资就不能打折扣。而且他们在店里也挺开心的,没客人的时候可以看书学习,我们也不限制,只要客人来了好好接待就行。
说实话实体店真的很绑人。必须每天按时开门,早上九点半到晚上九点半,不管有没有客人,不管刮风下雨,都得开着。春节也不能关门,这一点挺熬人的。哦对了,下雨天基本没客人,再努力也没用,大家都不出门,你能怎么办。
但现在做顺手了,反而觉得挺好的。同事们可以去店里办公,我们俩也常去那学习写东西,有时候还能听到来喝咖啡的人聊天,听到各种有意思的话题,平时生活里挺难碰到这种场景的。偶尔客人说一句"你们家咖啡真好喝",那种开心比赚钱还让人满足,不知道这么说会不会太夸张。
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加盟瑞幸或者什么茶姬之类的品牌,非要自己开。我想了想,加盟是在"经营",做自己的品牌是在"创造",这俩不一样。经营是为了赚钱,创造是为了表达自己。店里的海报都是我挑的,最喜欢的电影我会多放几张,《白日梦想家》《徒手攀岩》这些,各放了两三张。所有海报拼起来能看出"昆明"两个字,很多人来打卡没仔细看,就觉得海报多,其实是有设计的。
门口还放了两辆摩托车,我有了孩子之后越来越注重安全,骑摩托的次数少了很多。刘可乐总说让我卖掉一辆,但我就是喜欢放在那里,看着就觉得美好。好多人会在摩托车旁边拍照,不管年纪多大都会,这也挺有意思的。
桌子都是实木的,整块的不拼接,核心的几张贵得能用一百年,可能夸张了点,反正挺贵的。如果是纯商业考虑,肯定不会买这么贵的桌子,光桌椅就花了五万,占了前期投入的不小比例,从赚钱角度看根本不划算。但我就是想做到"简单但高品质",这是我的表达。
说起来我们这店确实不太像是在做生意。选址也不在什么商业区,装修还装了空调,其实这边用不太上,但想着万一特别冷或者特别热,客人能舒服点。这些从商业逻辑看都说不通,所以我们最开始就没把它当成单纯赚钱的事来做,能做到不亏钱,可能就是最终目标了。
刘可乐问我能接受这店亏多久,我说我能接受它一直亏下去。当然我觉得它不会一直亏,但真要亏我也能接受,哪怕我八十岁还开着这店,亏了五十年,我也愿意。听起来很夸张是吧,但我是认真的。
赚钱不就是为了花在自己热爱的事情上吗?有人一年买一两个爱马仕包,花的钱比我们咖啡店一年亏的还多,有人买块表就两百万,够我们开店二十年。我们找到了真正热爱的东西,愿意为它花钱,比把钱花在那些虚的东西上有意义多了。
这家店对我来说价值挺多的,不知道怎么说,就是各方面都有意义吧。
对家庭来说,它像第二个客厅、第二个院子。朋友来可以约在店里,带孩子能去门口玩,处理工作也能去,特别方便。对团队来说,它是个非正式的办公场所,店离我们办公室就几百米,同事们经常来,我虽然不去办公室,但在咖啡店能经常见到他们,心里就特别踏实。
还有就是让我们和昆明绑得更深了。有人可能觉得绑得深就不自由,但我反而喜欢这种"扎根"的感觉。这世界太大了,到处逛其实没什么意思,我就喜欢扎根在一个地方,扎根于一个人、一个业务、一个团队,也扎根于一座城市。
你喜欢一座城市,往往是因为这里有你在意的人、牵挂的事。这家咖啡店也有同样的意义,它看起来把我们绑在这里,但其实是让我们愿意扎根的原因,也是一份情感寄托吧,这么说可能有点矫情,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我去店里的次数其实没想象中多,本来以为会天天去,实际上有时候连续三四天都不去,有时候又会天天去。但哪怕去得少,只要知道有这么个地方在,心里就踏实,路过看一眼都觉得开心。
开店这件事还让我学到挺多东西的。最大的感受是对专业的敬畏,任何行业都是门学问,小到冲一杯咖啡,大到店的定位、定价、选址,全是专业活儿。我们请的两个咖啡师都比我们专业,拉花啊、手冲啊,这些他们做得比我们好太多了。
还有就是提醒自己要专注,连咖啡店都还没整明白,就别想着跨界了。这让我更坚定要守好自己的核心业务,内容创业、写作这些,把该做的做好,其他的当爱好就行。不惦记别人该赚的钱,也不羡慕别人的收益,各行各业赚钱都不容易。
说到这个,我想起外卖员送一单才赚几块钱,滴滴司机跑一单赚几十块,卖一杯咖啡也就赚几块,想靠这几块钱赚到几十万上百万,难度可想而知。保留这家店,就是每天提醒我赚钱有多难,让我对各行各业的人都充满尊重和理解吧。
最后想说说,如果你也想开一家自己的店,我有几句大实话要说。
"开店赚钱"和"开店圆梦"完全是两码事。我们这条街有家蔬菜水果店,才几平米,房租一千多块,人家是真真正正奔着赚钱去的,这种店精打细算,大概率能赚到钱。但大多数想开店的人,都是"圆梦式开店",这种基本注定会赔钱,因为你看不上位置差、装修一般的店,看得上的一定是房租贵、面积大的店,用最好的设备、最好的产品,根本不是奔着赚钱去的。
还有三个核心原因让我觉得不要轻易开店。
第一个是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就算赚钱,也赚不了多少,可能还不如上班。第二个是高风险低收益,赔几十万很容易,可就算赚也赚不了多少,月赚五万十万基本不太可能,除非开特别大的店,但那种赔起来就是上百万了。第三个是想象和现实差太远,你以为开书店能天天看书,结果全是进货、调产品、招人、管人这些琐事,跟想的完全不一样。
刘可乐说得对,如果真要开店,核心是你得懂这个行业,可以请人,可以给高薪,但不能当甩手掌柜。很多人开了店又关掉,就是因为自己完全不懂,后来出了各种问题,最后只能关门。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开店这么多坑,我们还是会继续开下去。刘可乐说大概三四年后应该能做到收支平衡,这个信心不是凭空来的,从开业到现在,每个月每个季度都在慢慢变好,只是这个过程比较慢而已。
如果以后要让店盈利,可能得做线上产品,比如挂耳咖啡、卖豆子、文创周边这些。实体店的限制太多了,一下雨就没客人,每天能接待的人也有限,但线上可以创造更大的流量。到时候如果真做了,我们肯定会保证高品质,也希望大家能支持我们。
想起来还有件事,中午我刚改革了公司的线下办公制度,每周只需要来四天,周三和周末不用来,每天上班时间是九点半到三点半,下午三点半之后就自由了。每个人每年还有二十天线上办公名额,可以拆分用,也可以和周末连起来凑假期。
我说这个是因为,我还是想保留线下团队和办公室,我喜欢扎根的感觉。如果昆明没有线下团队了,所有人都纯线上办公,我的心好像就空了一半,那种扎根的感觉就没了。
最后想说,开这家咖啡店,虽然每个月还在亏钱,但我们都觉得特别值得。研发新品的过程虽然辛苦,但做出好喝的咖啡,客人也认可的时候,那种开心真的比赚钱还满足。能有这样一个空间,让喜欢我们的人或者远方来的朋友聚在一起,我觉得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开一家一直赔钱的店,但对我们来说,它承载的东西远远超过了金钱本身。它是我们的表达,是我们的寄托,也是我们扎根在这座城市的理由。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