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最后一封股东信,给我们8个人生锦囊
2025-11-14
昨天刷手机的时候,看到好多人在转发一封信,说是巴菲特写的,可能是最后一封正式的股东信了。
我当时还在想,这老爷子今年多大了来着?九十四还是九十五?反正挺大岁数了。他说以后要"保持安静"了,不太参与公司年度报告那些事了。
我也找来看了看。说实话,这封信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
一般股东信不都是讲业绩、谈投资的吗?但这封信,巴菲特聊的是他家附近住了哪些厉害的人,聊为什么一个好心办的事反而办砸了,聊他自己运气有多好,甚至还说希望自己的讣告要怎么写。
看完我就想,这哪是股东信啊,这分明是个快一百岁的老头,在跟你唠嗑人生。
所以我也琢磨了琢磨,从里面提炼出几个特别实在的道理,分享给你。
巴菲特在信里花了挺大篇幅写一个地方,叫奥马哈。这是他从小长大的地方,美国内陆的一个城市,我们可能都没怎么听过。
但就在这么个地方,住了一堆影响世界的人。跟他相识六十多年的芒格,住在隔壁街区。后来帮他打下传媒江山的那个人,在五个街区外长大。可口可乐的总裁,住在他对面。
他说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扎根在这里。
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但你细想想,其实说的是一个特别实在的东西——圈子。
或者更准确点说,是一个低信任成本的圈子。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跟一个陌生人合作,得先吃饭聊天吧,得试探他人品怎么样,能力行不行,得从头建立信任。这些,都是成本,都是时间。
但在一个知根知底的圈子里,你们几十年的交情在那儿放着,可以把所有精力都用来干正事,创造价值。
现在这个时代,好友列表动不动几百上千人,但真正能深度交流的,有几个?我们是不是把太多时间,都花在维护那些点赞之交上了?
我有时候也会想,我的核心圈子里,到底有谁?过去一年,我花了多少时间跟他们真正聊过?
这个问题,可能每个人都该问问自己。
巴菲特在信里毫不掩饰地夸他的榜样。
他说芒格是"一位极好的老师,也是我保护有加的大哥"。在信的结尾还说,找到合适的榜样并效仿他们。
我记得有个词,叫什么来着,复刻?对,就是复刻。
很多人学习靠看书上课,但这些只能学到"知识"。真正想做出成就,靠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底层的那套"决策算法"。
这套算法怎么学?最快的方法,就是找到那个你最想成为的人,然后像学徒一样,研究他、模仿他。
他遇到关键问题怎么做决策的?推荐过哪些书?为什么推荐?怎么管理人?一直这么学,直到有一天,你把这套算法内化成本能。
当然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且也不是说找个榜样就一定能成,但至少,这是个方向。
说到这儿,我想起巴菲特在信里反复提到的一个词——运气。
他特别坦诚。他说,你看我都九十五了,还能不断思考,这是运气。我1930年出生在美国,赶上了大时代,这也是运气。我身体健康,智力还行,认识了无数出色的朋友,这都是运气。
一个站在世界之巅的人,却一直在强调运气的重要性。
这不是谦虚,是一种特别清醒的认知。
因为商业世界里,最大的陷阱之一,就是把"运气"当成"能力"。
一个人的成功,永远是能力和运气的混合产物。如果你打赢了一场仗,就觉得全是自己英明神武,那当时代的大潮退去,你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输的。
承认运气,才能让你保持谦卑。顺境不得意忘形,逆境也不过度自责。
你会不断去复盘,这次成功,哪些是我做对了,可以复制?哪些纯粹是时代红利,是运气?
这让我想到八个字——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在因上,我们要倾尽全力。但在果上,要多一份谦卑。
对了,巴菲特在信里还罕见地尖锐批评了一条规定。
改革者们想通过公布CEO薪酬和普通员工薪酬的对比,让CEO们感到羞愧,从而降低薪水。
结果呢?适得其反。A公司的CEO看到B公司的CEO拿得更多,想的不是"我该降薪",而是"凭什么他比我多",然后要求涨薪。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这条规定忽略了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嫉妒和贪婪。它从"我希望他们怎么样"出发,但忽略了"在规则下,他们实际上会怎么样"。
很多公司的制度,也犯同样的错误。
比如管理销售,KPI定成拜访客户数量。结果销售为了完成KPI,就去搞无效拜访,签到就走,根本不追求成交。又比如出差,公司定个三百块的住宿上限,员工实在找不到,只好打了七十公里的车,去隔壁市住酒店。
只要你试图用规则去对抗人性,结果就只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那怎么办?引导,而不是对抗。
比如报销,告诉员工,如果你能在预算内搞定出差,省下来的部分都归你。又比如扩张,让员工去做新店长,老店长也能拿到新店的奖金分成。
所有高级的制度,都承认人性的自私。这话可能不太好听,但确实是这样。
关于传承,巴菲特宣布了两件大事。
他不再当股东大会的主角了,把它全权交给接班人,还夸人家对业务的了解"远胜于我"。然后,他要加速把自己名下的股份赠给子女们的基金会,因为他的孩子们也都七十岁左右了,正处在经验和智慧的巅峰。
他还撂下句话,说死后遥控指挥从来没什么好结果,他不搞这种事。
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一个创始人真正的成功,到底是什么?
是让自己变得多么不可或缺?还是建立一个不再需要自己的组织?
我见过太多创始人,都把自己当成企业的救世主。他们很享受那种"公司离开我就不行"的感觉。
可是,如果一个公司的战略决策,甚至所有执行,都要依赖创始人推动,这家公司本质上就不是现代企业,而是超级个体户。
但超级个体户会遇见问题。因为创始人会老,也会死。巴菲特说,有时候创始人会患上痴呆症,但因为他的权威,没人敢挑战他,最终给公司带来灾难。
让你自己变得"可有可无",这才是一个创始人最了不起的成功。
这话说起来有点反直觉,但细想想,确实是这么回事。
巴菲特讲了个关于诺贝尔的故事,这个故事流传挺广的,不知道真假。
说是诺贝尔的哥哥去世了,但报纸误以为去世的是他,发了篇讣告,把他形容成"死亡商人"。大概是因为他发明了炸药吧。虽然炸药让采矿、修路的效率翻了好几倍,但也让战争杀人的速度翻了好几倍。
据说诺贝尔看到这个评价之后,才下决心把财富拿出来,奖给那些"给人类带来益处"的人。也就是诺贝尔奖。因为他不想自己死后,留下一个"死亡商人"的名号。
所以巴菲特说,想好你希望自己的讣告写些什么,然后就去成为那样的人。
这个问题,值得所有人深思。
你希望在告别世界的时候,你的家人、朋友、同事如何谈论你?你希望被大家记住的,是你很有钱,做了份什么工作,还是你这个人本身很温暖,很有趣?
什么答案都可以。关键是找到它,并且始终如一。
因为当你这样做,你就会知道,眼前很多让你纠结困惑的选择,只是在浪费你的时间和生命。
人生最高级的战略,或许就是想清楚自己的讣告,然后用一生去践行它。
这么说有点夸张,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很多人到了某个年纪,会不自觉地给自己的人生盖棺定论。
性格?已经定型了。事业?也就这样了。过去的很多错误,已经无法弥补了。
但巴菲特不这么觉得。他说,不要为过去的错误而自责,至少从中吸取一点教训,然后继续前进。改进永远不会太晚。
即使是巴菲特,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和反思中,才成为了今天的巴菲特。
比如他三十多岁的时候,投资逻辑还是"捡烟蒂",买便宜的烂公司。结果买下了家濒临破产的纺织厂。正是这次失败,加上芒格的劝说,他才彻底改变了投资原则,从"买便宜"转向"买优秀"。
又比如他四十多岁的时候,因为意识到自己要对股东和员工负责,才开始逼着自己从一个特别讨厌公开演讲的人,变成了每年亲自回答股东六小时提问的公众人物。
还有,七十六岁那年,他做了个特别重大的决定——捐出自己百分之九十九的财富。
在信中,这个九十五岁的老人说,特别高兴。因为他对自己的后半生,比前半生更满意。
人生不是定稿,而是永远可以修改的草稿。你永远不会完美,但可以一直变得更好。
这话听着挺有道理的,但做起来难。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但至少,这是个方向。
在信的结尾,巴菲特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伟大不源于万贯家财、显赫声名或显耀权位,而在于善行。善良无价。
这不是口号,而是他一生的信念。他始终相信,一个人的成功,不只是看账面数字,还要看他如何对待别人。
所以他才补上那句看似平淡、其实意味深长的话——请记住,清洁女工和董事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老板对待最基层员工的方式,就是他对待所有人的方式。
从上到下、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平等,才能吸引到最顶级的人才,建立最稳固的合作,穿越最漫长的周期。
最宝贵的资产,可能不是你银行账户里的数字,而是你的信誉和名声。
回过头看,伯克希尔这家公司,最深的护城河到底是什么?是庞大的现金流?还是独特的投资模式?
可能都是。但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巴菲特用一生建立起来的金字招牌。
钱没了,只要能力还在,总能赚回来。可信任这东西,一旦失去,想要重建,难于登天。
能力决定你能走多快,但声誉决定了你最终能走多远。
扯远了,说回来。
我看完这封信之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就是觉得,巴菲特这个人,活得特别明白。
明白什么叫重要,什么叫不重要。明白什么该坚持,什么该放下。明白什么是运气,什么是能力。明白什么是手段,什么是目的。
投资到最后,从来就不只是投资公司,而是投资人生。
因为投资本质上是在时间的长河里,选择把资源配置给谁。而人生本质上也是在时间的长河里,选择把精力配置给什么。
也许你现在正在为工作焦虑,为未来迷茫,为选择纠结。但是请记住巴菲特说的那句话——改变,永远不会太晚。
不管你现在多少岁,不管你现在处在什么境地,只要你愿意,都可以重新开始。
重新定义自己的"奥马哈",重新选择自己的榜样,重新思考自己希望被如何纪念。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这些。但至少,这封信给了我一些启发。
或许,这就够了。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