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被空间碎片撞击最后的检查结果是什么?请你详解。
2025-11-14
先把关键结论说死在前面:
这次被空间碎片“干”到的,不是中国空间站本体,而是停在空间站旁边的神舟二十号飞船的返回舱舷窗玻璃。最后官方的检查结论是——
1)舷窗玻璃出现了细微裂纹,
2)最大可能原因是被空间碎片从外面撞了一下,
3)在轨停着问题不大,但用它做人回来再入大气层,安全风险不达标,
4)所以这艘船不再用于载人返回,改留在轨道上做试验,航天员改坐神舟二十一号回来。(中国国家航天局)
下面按你关心的点细讲一下。
一、到底哪儿被撞了
这次官方的说法很明确:
经过一系列评估,确认“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舷窗玻璃出现细微裂纹”,最大可能是受到空间碎片外部冲击导致。(中国国家航天局)
也就是说:
不是舱体漏了洞,不是空间站被戳穿,而是返回舱其中一块窗户的玻璃有了一道很小的裂纹。
一般载人飞船的窗口,不是一块玻璃,是多层结构:外面一层是防护层,中间是承压层,里面还有一层防刮花的“内衬”。裂纹多半先出现在外层。官方只说“细微裂纹”,没说穿透,也没提泄漏,说明目前舱内气密性是OK的,这也是为啥人还能在空间站里正常工作生活。
二、怎么发现问题、怎么查的
媒体披露的大致过程可以拼出来一个链条:
第一步,传感器和在轨监测发现异常信号,所以才会有“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的说法。(搜狐手机网)
第二步,航天员和地面团队通过拍照、视频等手段,对飞船外表特别是关键部位进行排查。
第三步,地面设计团队拿着这些图像和参数,做了“设计复核、仿真分析和风洞试验”等一整套工程评估。官方点名这几项,就是告诉你不是肉眼看一看,是把力学、热环境、再入工况都按规范算了一遍。(中国国家航天局)
最后综合评估得出结论:这道裂纹在轨停着可以,但是一旦再入大气层,要经受高温、高压和剧烈振动,存在裂纹扩展风险,不能通过“载人安全返回”的放行标准。(聚宽新闻)
三、为啥能在轨没事,却不能回家用
这个差别主要在“环境”两个字。
在轨运行时:
外面是真空,没有空气动力压力,温度变化可控,飞船的姿态和工作状态也比较平稳。这个时候,一道很小的表面裂纹,只要没影响承压层,风险相对可控。
回地球再入的时候:
速度是每秒七八公里,飞船要冲进稠密大气,外表温度升得非常高,气流冲击、结构振动都很剧烈。哪怕裂纹只是“细微”的,也可能在这些载荷作用下继续扩展,最坏的情况就是影响承压层或者导致舷窗局部失效。
载人航天的原则是“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所以只要算出来有不小的扩展风险,就不会让它带人再入。这就是官方那句“不满足载人安全返回的放行条件”的真实含义。(news.cn)
四、最后具体怎么处理的
处理方案其实很干脆:
一是让神舟二十一号先上去,完成乘组轮换,这艘飞船本来就是给下一批人上的。
二是决定让神舟二十号这艘“受过伤”的飞船,不再执行载人返回任务,而是留在轨道上做后续试验,比如研究裂纹在空间环境中的演化、不同再入工况下的模拟验证等。(中国国家航天局)
三是三名航天员改坐神舟二十一号返回,今天已经顺利落地,整个任务对人的安全是“零伤害”的,只是飞船的使用计划做了调整。(AP News)
五、顺便澄清一个容易混淆的点
网上不少人说“中国空间站被空间碎片撞了”,听起来像是整座“天宫”被砸了个洞,这说法有点吓人,也不准确。
目前公开信息显示:
这次事件的主体是“神舟二十号返回舱舷窗玻璃细微裂纹”,主要风险在“将来再入”的阶段。(中国国家航天局)
而在此之前,天宫空间站的太阳能电池板确实在二〇二四年左右遭遇过碎片撞击,造成了“局部但轻微的掉电”,后来通过出舱检修和在轨维修试验做了加固和优化,对空间站整体运行影响不大。(china.kia.cc)
所以你可以简单理解为:
空间站这座“房子”没出大问题,但是旁边“停着的一辆车”车窗被石子蹭了一道缝,这辆车就不敢再拉人跑高速了。
六、这一波给中国载人航天带来的真实信息
这件事背后,至少说明几件事:
说明一,空间碎片的风险是实打实存在的,而且已经从“理论风险”变成了“实战中的常规威胁”。官方公开说“最大可能是受空间碎片外部冲击”,等于是首次比较直接地告诉公众,这种撞击已经影响到了任务计划。(politics.gmw.cn)
说明二,中国现在的在轨监测、损伤评估和任务调整能力,已经到了“可以扛得住突发情况”的水平:发现异常、确认裂纹、评估风险、临时换船、保障航天员安全回来,这条链条跑通了。(中国国家航天局)
说明三,后面中国肯定会在几个方向上继续加码:
更强的碎片监测和规避机动、
更高等级的防护设计、
以及更成熟的“应急救援”“临时换船”预案。
总的来说,最后的检查结论一句话概括就是:
飞船受了伤,但人是安全的,空间站也稳定。问题被及时发现,风险被算清楚,该下线的飞船就坚决不用拉人回家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