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混得好的人,都有5个共性:不随意教人做事、不轻易评价他人、小事不计较、遇事不抱怨、不把情绪挂在脸上
2025-11-17
前几天重看了一遍《天道》,又被丁元英这个角色震撼了一次。
这人你说他厉害吧,确实厉害,但看起来又特别普通。短裤拖鞋,在古城那个小地方窝着,天天去吃几块钱的面。但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人身上有种说不出来的定力。
我看完之后就在想,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不声不响的,但总能把事儿办成?为什么有些人话不多,但说出来的每句话都特别有分量?
后来我慢慢琢磨明白了,真正混得好的人,都有几个共同点。
我以前特别爱给别人提建议。
朋友来跟我诉苦,说工作不顺心,我就开始长篇大论地教他该怎么做。同事抱怨跟领导关系不好,我也要插一嘴说你应该这样那样。
当时还觉得自己挺仗义的,帮朋友出主意、想办法。结果呢?人家表面上点头称是,转身该怎么样还怎么样。甚至有几个朋友,后来慢慢就不跟我说事儿了。
这事儿要怪谁呢?怪我自己多管闲事,好为人师。
等等我想想,是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来着?
哦对,是有一次我给一个朋友出了个主意,让他辞职去创业。我当时信誓旦旦地跟他分析了一大堆,说现在时机多好,不创业太可惜了。
结果那哥们儿听了我的话,真的辞职了。然后没到半年,创业失败,赔了十来万,还欠了一屁股债。
他倒是没怪我,但我自己心里特别愧疚。从那以后我就明白了,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我的经验不是别人的剧本。你觉得对的东西,放在别人身上可能就是错的。
说起这个我想起来,《天道》里丁元英去王庙村搞扶贫的时候,做法就特别高明。
那些村民穷了那么多年,思想观念都固化了。按一般人的想法,肯定要先给他们灌输点什么成功学、改变思维模式之类的东西。
但丁元英没有。他没有居高临下地教育村民该怎么想、该怎么做,也没有评价他们的生活方式对还是不对。
他就做了一件事儿——设计了一套规则,让市场去教育他们。
做得好的自然赚到钱,偷懒耍滑的自然被淘汰。这比你说一百句大道理都管用。
前面是不是说过不要教育别人这个事儿?我后来看过一本书,具体书名记不清了,好像说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尊重,就是不试图改变对方。
你试试回想一下,你最讨厌别人对你说什么话?是不是那种"你应该怎样怎样"、"要我说啊你就该"这种?
反正我是特别讨厌。但我以前偏偏就是这样对别人的,现在想想真的挺可笑的。
然后就是评价别人这个事儿。
我有个同事,特别喜欢评价人。谁穿得不好看,谁说话不得体,谁做事不靠谱,她都要评论两句。
刚开始大家还会附和几句,时间长了,大家都开始躲着她。为什么?因为谁也不知道她背后会怎么评价自己。
可能我理解错了,但我觉得随意评价别人,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膨胀。你觉得自己站在一个很高的位置,有资格去评判别人的对错。
但实际上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你看到的只是表面,根本不知道人家背后经历了什么。
丁元英在古城那段时间,日子过得挺落魄的。
有一次去面馆吃饭,老板看他天天闲逛,就调侃他"这么大个人,光吃不干活,也不嫌丢人"。
换成一般人,肯定要解释两句,或者生闷气。但丁元英呢?笑笑,继续低头吃面,一句话都不说。
还有一次更绝。他在早点摊买馄饨,明明已经付过钱了,老板娘忙糊涂了,转身又问他要一次钱。
我当时看到这儿就想,这要是我,肯定得跟老板娘理论理论。但丁元英愣了一下,二话不说,又从口袋里掏钱,再付了一次。
这个地方特别厉害。不是说他钱多,是他根本不在乎这点小事。
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反正我发现那些真正厉害的人,都不太计较小事。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精力都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了。
对了,还有一件事——
我以前在公司的时候,有个领导特别爱抱怨。开会的时候抱怨公司制度不好,下班的时候抱怨工资太低,吃饭的时候抱怨饭菜不好吃。
天天听他抱怨,整个部门的氛围都变得特别压抑。大家也跟着抱怨,结果工作越做越差,业绩越来越烂。
后来换了个新领导,遇到问题从来不抱怨,就是想办法解决。慢慢地,整个部门的风气就变了,大家也不抱怨了,业绩反而上来了。
这事儿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抱怨是最没用的东西,除了浪费时间和消耗情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扯远了说回来,丁元英在古城那段时间,其实挺憋屈的。一个曾经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人,沦落到在小城市窝着,换谁都会有点想法吧?
但你看他,从来不抱怨。面馆老板调侃他,他不抱怨;早点摊老板娘多收他钱,他也不抱怨。他的所有精力,都在思考更高维度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我以前也特别爱抱怨,工作累了抱怨,赚钱少了抱怨,遇到点不顺心的事儿就要发几句牢骚。
后来有个朋友跟我说了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得。他说,将军赶路,不打小鬼。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去做大事,就别在小事上浪费时间。你每天时间就那么多,能量就那么多,都用来抱怨了,哪还有力气去干正事?
这事儿让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厉害的人,都特别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能量。
还有一个场景我印象特别深。
丁元英去参加一个饭局,席间有几个文化人故意为难他,要行酒令,每人作一首诗,接不上的罚酒。
这明显是冲着丁元英来的,因为他看起来像个商人,估计不会作诗。而且当时丁元英还有点醉意,压力一下子就来了。
换成我,估计脸都红了,不好意思也好,生气也好,反正肯定要露怯。
但丁元英呢?脸上看不出一点慌乱,也看不出一点不高兴。就是很平静地说,既然大家这么有兴致,那我就献个丑吧。
然后呢,他来了一首《卜算子》——"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一首词吟完,满座寂然。那几个文化人顿时觉得自取其辱,尴尬地离席了。
整个过程中,丁元英始终气定神闲。被刁难的时候,不露怯;反击的时候,不显傲;对方离席的时候,不留恋。
这份定力,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前阵子我看到一个报告,具体在哪儿看的记不清了,好像说职场上百分之七八十的冲突,都是因为情绪管理不当引起的。
想想也是,很多时候不是事儿本身有多大,是你控制不住情绪,把小事儿搞大了。
你试试做这个小动作——
下次你特别生气、特别想发火的时候,深呼吸三秒,问问自己"这事儿值得我生气吗?十年以后我还会记得吗?"
大部分时候你会发现,根本不值得。那些让你暴跳如雷的事儿,可能过两天你自己都忘了。但你发火造成的影响,可能很久都消不掉。
我自己就吃过这个亏。有一次跟同事因为一点小事儿吵起来了,当时气得不行,说了很多难听的话。后来冷静下来才发现,其实就是个误会,根本没必要吵。
但话已经说出去了,关系也弄僵了。虽然后来道歉了,但裂痕已经产生了,再也回不到以前了。
现在想想,当时要是能像丁元英那样,把情绪稳住,可能就不会有后面那些事儿了。
管住嘴、沉住气、稳住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难。
管住嘴,就是不要随便给人建议,不要随意评价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你的好心不一定是别人需要的。
沉住气,就是小事不计较,遇事不抱怨。把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别让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消耗你。
稳住心,就是情绪不上脸,心思不挂相。不管遇到什么事儿,都能保持冷静,理性应对。
这三条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的人有几个?反正我是做不到,我只能说尽量朝这个方向努力。
人活一辈子,修炼的就是这些东西。慢慢来吧,一点一点改变,总会越来越好的。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