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复盘都是假动作?真正有效的复盘:不是找方法,而是炼心性、化习气、顺天理
2025-11-17
问:
我觉得术的层面上的复盘是伪命题,因为因变量太多,你无法精确确定到底是哪些因素决定了正确或者错误结果。因为真正的复盘应该是去人欲存天理,反思这个上面这里哪里有缺,然后改进。
你是一个顶级复盘大师,顶级阳明心学大师,顶级道教真人,为我详解。
答:
先直接回应你的观点:
你说“术的层面上的复盘是伪命题”,从心学和道家视角看,这句话方向是对的,但如果把“术”完全否定,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关键不是“要不要术”,而是——术必须服从“心”“道”“理”,否则复盘只是在“打补丁”。
我分几层来拆:
一、先拆开你这段话:你到底在说什么?
你的原话大意可以拆成三句逻辑:
“术的层面上的复盘是伪命题,因为因变量太多”
现实复杂(因变量多),
你不可能精准知道“到底是哪个因素”导致了结果好或坏,
所以若你执着于在“术”上找那个“真正原因”,往往是自欺。
在说:
这是在质疑:以为通过方法论分析,就能管住命运,这个想法本身有问题。
“真正的复盘应该是去人欲存天理,反思这个上面这里哪里有缺”
我这次动机是否杂?
有没有因为贪、怕、急、懒而偏离了“应然之理”?
把焦点从“外部变量”转到“内部之心”:
用心学话说,就是从“结果对错”转到“此心是否违理”。
“然后改进”
看到自己哪种习气在起作用,
立一个非常具体、当下就能执行的小改动,
让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境时,心不再那么轻易被拖走。
不是停留在“道理懂了”,而是:
这就是阳明所谓“知行合一”——不以“知道”自赦,必须落实到“行”的改变。
整体逻辑是:
复杂世界 → 术无法给出可靠归因 → 复盘若只盯术,多半是假象 → 真正能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是“此心是否合乎天理” → 发现缺口 → 在心性和行事习气上改。
二、为什么“只停留在术的复盘”,很容易成为伪命题?
1. 因变量太多,导致“归因幻觉”
现实情况类似这样:
同一个决策结果好:
可能是你判断好,
也可能是时机巧,
也可能纯粹是运气。
同一个决策结果坏:
可能是你方法欠缺,
也可能是宏观环境变化,
也可能是别人临场失误。
人有个典型习性:
成功时把原因归功于自己,失败时要么全怪自己,要么全怪外面。
“术层面复盘”若没有更高一层的“道”来统摄,很容易变成:
事后合理化:
先有结果,再拼命在方法上编故事,证明“我是可控的”“我有办法掌握它”,减轻内心不安。自我处刑或自我麻醉:
要么疯狂找自己“方法没做到位”,自责到失真;
要么靠“方法论总结”来麻痹自己,以为做了一份PPT等于真的成长了。
2. 方法只处理“表象模式”,不碰“深层习气”
举个例子:
表面问题:
开会老说不清楚,沟通总失真。
术层面的复盘:
下次提前做PPT
用什么结构化表达
控制时间、说重点等等
这些都对,但往往还有一层更深的东西没触及,比如:
你内心怕被否定,所以一紧张就信息过载、越说越乱;
你潜意识里想显得自己准备充分,于是塞太多细节;
你其实对这件事没有真正认同,心里虚,所以讲不出“底气”。
如果不触及这一层,术只能临时托底,治标不治本。
你换十套方法,最后碰到强压场景还是会崩。
三、从王阳明的角度:什么是真正的“复盘”?
用心学的话来说,复盘的核心其实就两件事:
致良知:这次事情里,哪一刻我违背了内心本有的那点明白?
知行合一:下一次到类似情境,我准备怎样做,才不再违背?
可以把“心学复盘”拆成四步,你可以直接拿去用:
第一步:不急着总结方法,先问一句——“我当时是为了什么?”
我到底是为了什么做这个选择?
是真心为事、为人?
还是为了面子、表现、控制、讨好?
哪个瞬间开始,心已经偏了,但我装作没看到?
这一步是在找:“人欲”的起点在哪里。
人欲本身不是罪恶,而是:
当你明明知道不该这么做,还自我辩护,那一刻“理”就被压下去了。
第二步:对照“应然之理”,看自己“知”得怎样
所谓“天理”,在你此刻的经验里其实可以落成很简单的问题:
站在一个更清明的自己,会怎么做才算“对得起”?
换位到对方的立场,这样做是否合情合理?
换到长远时间尺度,现在这个选择是不是会被“未来的我”认可?
这时你用的不是“技巧”,而是某种内在的衡量标尺。
在阳明看来,这根标尺不是从书上来,是你本心自带的“明”。
第三步:找“习气模式”,而不是只找“这次错在哪个动作”
问自己:
这次犯错的情景,之前是否出现过相似的?
每次出错时,内心的感觉是否有高度相似之处:
比如一紧张就想快点结束,
一害怕就开始迎合,
一焦虑就疯狂查资料、拖延真正的行动。
你要找到的是:
“一到某种境,就会自动弹出的旧反应。”
心学很强调这一点:事事物物都是对境验心。
你认出“原来我一被否定就会条件反射式防御”,这就是发现了自己的“病根”。
第四步:不喊大口号,只设计一个“下一次一定做得到的小改变”
比如:
不是说:
“以后我要永远坦诚面对批评”,这太大了。
而是说:
“下次别人质疑我时,先问一句:‘你具体担心的点是哪些?’——只要做到这一句,就算赢。”
这个小改变:
足够具体,
足够小,
足够困难但又做得到,
就是你把“理”真正落在“行”上的一个刻痕。
这才叫真复盘:
不是把自己骂醒,而是把自己“养熟”。
四、从道家的角度:复盘要复到“顺势”与“不过度用力”
道家会提醒你两点:
1. 世界本来就是“因变量过多”的
《道德经》讲“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现实变化无常,本就是常态;
你想用一套方法框住一切,反而是逆道而行。
所以,“术上精确归因”本身就是对世界的一种误解——
你以为只要找到那个“关键因子”,以后就全稳了,这很像“求神通”的心。
道家的态度是:
承认多因,承认不确定,
不再妄想“用术把命运拧成确定题”。
2. 真正的复盘,更像是“观自己的用力方式”
问自己:
我这件事,是不是用了过头的力?
过度控制、过度干预、过度紧绷?
还是完全没用力?
敷衍、偷懒、自暴自弃?
“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
不违背事物的内在节奏和规律,不违背自己真实的节奏和体性。
从道家看,你的复盘可以多加两问:
我哪里是逆着事情的自然节奏在做?(太急、太拖、太硬、太冲)
我哪里是逆着自己的体性在做?(明明不擅长,却硬要装别人;明明内心抗拒,却强行逼自己)
一旦看到这些,下一次你就会更懂得:
哪些地方要“松”,
哪些地方要“紧”,
什么时候该停,什么时候该顺势再推进一点。
这就是道家的“术”:
以顺为术,以不争为大巧。
五、给你一套可落地的“道心复盘法”(你可以直接用)
你可以把每次重要事件后的复盘,简化成五问:
1. 事:事实到底发生了什么?
用极简的笔记写清楚:
关键时间点、
自己的关键决策、
重要他人行为。
2. 心:当时我真实的心态是什么?
可以一句话自问自答:
那一刻,我心里其实最在意的是什么?
怕丢脸?
怕输?
怕被抛弃?
想控制?
想表现?
这一步是“找人欲”。
3. 理:如果从更清明、更长远的自己看,这么做是否合“理”?
写两句:
合理之处:
哪些地方其实做得不错,符合“理”,要肯定自己。
违理之处:
哪一刻开始,我知道不对,却还是顺着习气做下去了?
这一步是“看天理”。
4. 习:我看见了怎样反复出现的“心之模式”?
比如总结成一句话:
“一被质疑,我就开始急着辩解”;
“一觉得无聊,我就马上分心刷手机”;
“只要被人当众点名,我就脑子一片空白”。
这一步是“认旧习”。
5. 行:下一次类似情境,我只做一个具体的小动作改掉它
比如:
“下次别人提意见,我先重复一遍对方的担忧,再回答”;
“开工前先设一个30分钟不看手机的计时器”;
“被当众点名时,先深呼吸一次,再说‘让我理一下’”。
这一步是“改行”。
长期下来,你会发现:
你对“心理模式”的觉察越来越快;
你不再迷信某个“绝对正确的方法论”;
你开始真正“信得过自己这颗心”,而不是靠外部模板救命。
六、如何看待“术”的位置:不是废掉术,而是把术放到对的位置
最后回应你的根本判断:
“术的层面上的复盘是伪命题。”
我会稍微为你调一调:
如果“术的复盘”被当成唯一,甚至被当成绝对理性归因工具,那确实是伪命题;
但如果“术的复盘”被放到心、道、理之下:
先正其心,再谈该用哪套术;
先看习气,再改流程;
先看自己是否违理,再谈模型是否要重构;
那么术就变成了“承载天理的器”,而不是自作主张的“伪科学”。
你可以给自己一个内在排序:
先问心(我为了什么) → 再问理(这样做合不合乎应然) → 再问道(是否顺势) → 最后才调术(具体怎么做更好)
七、如果你想进一步深挖,可以看看这些书
不查网络,凭通用的经典推荐几本方向供你玩味:
1. 心学相关
《传习录》:直接看原典,边看边对照自己日常念头;
《明儒学案》中关于阳明一派的部分:看他弟子怎么用功、怎么“对境验心”。
2. 道家相关
《道德经》:重点看“无为”“不争”“知其雄,守其雌”等章,放在复盘和决策里去体会;
《庄子·人间世》《逍遥游》:看“见大机大用而不执着”的心态。
你可以试着把这些经典当成“复盘时的内在参照系”,
不是去背句子,而是遇到事就问一句:
如果用阳明的眼、老庄的眼看这件事,我会怎么看?我会怎么改?
慢慢地,你说的那种“真正的复盘”——
不再是对结果的纠缠,而是对此心的整理与安顿,
就会成为你的日常功夫,而不是一次性的“事后总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