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为什么大多数复盘都是假动作?真正有效的复盘:不是找方法,而是炼心性、化习气、顺天理
2025-11-17

问:

我觉得术的层面上的复盘是伪命题,因为因变量太多,你无法精确确定到底是哪些因素决定了正确或者错误结果。因为真正的复盘应该是去人欲存天理,反思这个上面这里哪里有缺,然后改进。

你是一个顶级复盘大师,顶级阳明心学大师,顶级道教真人,为我详解。

答:

先直接回应你的观点:
你说“术的层面上的复盘是伪命题”,从心学和道家视角看,这句话方向是对的,但如果把“术”完全否定,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关键不是“要不要术”,而是——术必须服从“心”“道”“理”,否则复盘只是在“打补丁”。

我分几层来拆:

一、先拆开你这段话:你到底在说什么?

你的原话大意可以拆成三句逻辑:

  1. “术的层面上的复盘是伪命题,因为因变量太多”

    • 现实复杂(因变量多),

    • 你不可能精准知道“到底是哪个因素”导致了结果好或坏,

    • 所以若你执着于在“术”上找那个“真正原因”,往往是自欺。

    • 在说:

    • 这是在质疑:以为通过方法论分析,就能管住命运,这个想法本身有问题。

  2. “真正的复盘应该是去人欲存天理,反思这个上面这里哪里有缺”

    • 我这次动机是否杂?

    • 有没有因为贪、怕、急、懒而偏离了“应然之理”?

    • 把焦点从“外部变量”转到“内部之心”:

    • 用心学话说,就是从“结果对错”转到“此心是否违理”。

  3. “然后改进”

    • 看到自己哪种习气在起作用,

    • 立一个非常具体、当下就能执行的小改动,

    • 让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境时,心不再那么轻易被拖走。

    • 不是停留在“道理懂了”,而是:

    • 这就是阳明所谓“知行合一”——不以“知道”自赦,必须落实到“行”的改变

整体逻辑是:

复杂世界 → 术无法给出可靠归因 → 复盘若只盯术,多半是假象 → 真正能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是“此心是否合乎天理” → 发现缺口 → 在心性和行事习气上改。

二、为什么“只停留在术的复盘”,很容易成为伪命题?

1. 因变量太多,导致“归因幻觉”

现实情况类似这样:

  • 同一个决策结果好:

    • 可能是你判断好,

    • 也可能是时机巧,

    • 也可能纯粹是运气。

  • 同一个决策结果坏:

    • 可能是你方法欠缺,

    • 也可能是宏观环境变化,

    • 也可能是别人临场失误。

人有个典型习性:
成功时把原因归功于自己,失败时要么全怪自己,要么全怪外面

“术层面复盘”若没有更高一层的“道”来统摄,很容易变成:

  • 事后合理化
    先有结果,再拼命在方法上编故事,证明“我是可控的”“我有办法掌握它”,减轻内心不安。

  • 自我处刑或自我麻醉

    • 要么疯狂找自己“方法没做到位”,自责到失真;

    • 要么靠“方法论总结”来麻痹自己,以为做了一份PPT等于真的成长了。

2. 方法只处理“表象模式”,不碰“深层习气”

举个例子:

  • 表面问题:

    • 开会老说不清楚,沟通总失真。

  • 术层面的复盘:

    • 下次提前做PPT

    • 用什么结构化表达

    • 控制时间、说重点等等

这些都对,但往往还有一层更深的东西没触及,比如:

  • 你内心怕被否定,所以一紧张就信息过载、越说越乱;

  • 你潜意识里想显得自己准备充分,于是塞太多细节;

  • 你其实对这件事没有真正认同,心里虚,所以讲不出“底气”。

如果不触及这一层,术只能临时托底,治标不治本
你换十套方法,最后碰到强压场景还是会崩。

三、从王阳明的角度:什么是真正的“复盘”?

用心学的话来说,复盘的核心其实就两件事:

  1. 致良知:这次事情里,哪一刻我违背了内心本有的那点明白?

  2. 知行合一:下一次到类似情境,我准备怎样做,才不再违背?

可以把“心学复盘”拆成四步,你可以直接拿去用:

第一步:不急着总结方法,先问一句——“我当时是为了什么?”

  • 我到底是为了什么做这个选择?

    • 是真心为事、为人?

    • 还是为了面子、表现、控制、讨好?

  • 哪个瞬间开始,心已经偏了,但我装作没看到?

这一步是在找:“人欲”的起点在哪里
人欲本身不是罪恶,而是:

  • 当你明明知道不该这么做,还自我辩护,那一刻“理”就被压下去了。

第二步:对照“应然之理”,看自己“知”得怎样

所谓“天理”,在你此刻的经验里其实可以落成很简单的问题:

  • 站在一个更清明的自己,会怎么做才算“对得起”?

  • 换位到对方的立场,这样做是否合情合理?

  • 换到长远时间尺度,现在这个选择是不是会被“未来的我”认可?

这时你用的不是“技巧”,而是某种内在的衡量标尺
在阳明看来,这根标尺不是从书上来,是你本心自带的“明”。

第三步:找“习气模式”,而不是只找“这次错在哪个动作”

问自己:

  • 这次犯错的情景,之前是否出现过相似的?

  • 每次出错时,内心的感觉是否有高度相似之处

    • 比如一紧张就想快点结束,

    • 一害怕就开始迎合,

    • 一焦虑就疯狂查资料、拖延真正的行动。

你要找到的是:

一到某种境,就会自动弹出的旧反应。”

心学很强调这一点:事事物物都是对境验心
你认出“原来我一被否定就会条件反射式防御”,这就是发现了自己的“病根”。

第四步:不喊大口号,只设计一个“下一次一定做得到的小改变”

比如:

  • 不是说:

    • “以后我要永远坦诚面对批评”,这太大了。

  • 而是说:

    • “下次别人质疑我时,先问一句:‘你具体担心的点是哪些?’——只要做到这一句,就算赢。”

这个小改变:

  • 足够具体,

  • 足够小,

  • 足够困难但又做得到,
    就是你把“理”真正落在“行”上的一个刻痕。

这才叫真复盘

不是把自己骂醒,而是把自己“养熟”。

四、从道家的角度:复盘要复到“顺势”与“不过度用力”

道家会提醒你两点:

1. 世界本来就是“因变量过多”的

  • 《道德经》讲“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 现实变化无常,本就是常态;

    • 你想用一套方法框住一切,反而是逆道而行。

  • 所以,“术上精确归因”本身就是对世界的一种误解——
    你以为只要找到那个“关键因子”,以后就全稳了,这很像“求神通”的心。

道家的态度是:

承认多因,承认不确定,
不再妄想“用术把命运拧成确定题”。

2. 真正的复盘,更像是“观自己的用力方式”

问自己:

  • 我这件事,是不是用了过头的力

    • 过度控制、过度干预、过度紧绷?

  • 还是完全没用力

    • 敷衍、偷懒、自暴自弃?

“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

不违背事物的内在节奏和规律,不违背自己真实的节奏和体性。

从道家看,你的复盘可以多加两问:

  1. 我哪里是逆着事情的自然节奏在做?(太急、太拖、太硬、太冲)

  2. 我哪里是逆着自己的体性在做?(明明不擅长,却硬要装别人;明明内心抗拒,却强行逼自己)

一旦看到这些,下一次你就会更懂得:

  • 哪些地方要“松”,

  • 哪些地方要“紧”,

  • 什么时候该停,什么时候该顺势再推进一点。

这就是道家的“术”:
以顺为术,以不争为大巧。

五、给你一套可落地的“道心复盘法”(你可以直接用)

你可以把每次重要事件后的复盘,简化成五问:

1. :事实到底发生了什么?

  • 用极简的笔记写清楚:

    • 关键时间点、

    • 自己的关键决策、

    • 重要他人行为。

2. :当时我真实的心态是什么?

可以一句话自问自答:

  • 那一刻,我心里其实最在意的是什么?

    • 怕丢脸?

    • 怕输?

    • 怕被抛弃?

    • 想控制?

    • 想表现?

这一步是“找人欲”。

3. :如果从更清明、更长远的自己看,这么做是否合“理”?

写两句:

  • 合理之处:

    • 哪些地方其实做得不错,符合“理”,要肯定自己。

  • 违理之处:

    • 哪一刻开始,我知道不对,却还是顺着习气做下去了?

这一步是“看天理”。

4. :我看见了怎样反复出现的“心之模式”?

比如总结成一句话:

  • “一被质疑,我就开始急着辩解”;

  • “一觉得无聊,我就马上分心刷手机”;

  • “只要被人当众点名,我就脑子一片空白”。

这一步是“认旧习”。

5. :下一次类似情境,我只做一个具体的小动作改掉它

比如:

  • “下次别人提意见,我先重复一遍对方的担忧,再回答”;

  • “开工前先设一个30分钟不看手机的计时器”;

  • “被当众点名时,先深呼吸一次,再说‘让我理一下’”。

这一步是“改行”。

长期下来,你会发现:

  • 你对“心理模式”的觉察越来越快;

  • 你不再迷信某个“绝对正确的方法论”;

  • 你开始真正“信得过自己这颗心”,而不是靠外部模板救命。

六、如何看待“术”的位置:不是废掉术,而是把术放到对的位置

最后回应你的根本判断:

“术的层面上的复盘是伪命题。”

我会稍微为你调一调:

  • 如果“术的复盘”被当成唯一,甚至被当成绝对理性归因工具,那确实是伪命题;

  • 但如果“术的复盘”被放到心、道、理之下

    • 先正其心,再谈该用哪套术;

    • 先看习气,再改流程;

    • 先看自己是否违理,再谈模型是否要重构;
      那么术就变成了“承载天理的器”,而不是自作主张的“伪科学”。

你可以给自己一个内在排序:

先问心(我为了什么) → 再问理(这样做合不合乎应然) → 再问道(是否顺势) → 最后才调术(具体怎么做更好)

七、如果你想进一步深挖,可以看看这些书

不查网络,凭通用的经典推荐几本方向供你玩味:

1. 心学相关

  • 《传习录》:直接看原典,边看边对照自己日常念头;

  • 《明儒学案》中关于阳明一派的部分:看他弟子怎么用功、怎么“对境验心”。

2. 道家相关

  • 《道德经》:重点看“无为”“不争”“知其雄,守其雌”等章,放在复盘和决策里去体会;

  • 《庄子·人间世》《逍遥游》:看“见大机大用而不执着”的心态。

你可以试着把这些经典当成“复盘时的内在参照系”,
不是去背句子,而是遇到事就问一句:

如果用阳明的眼、老庄的眼看这件事,我会怎么看?我会怎么改?

慢慢地,你说的那种“真正的复盘”——
不再是对结果的纠缠,而是对此心的整理与安顿
就会成为你的日常功夫,而不是一次性的“事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