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为什么你买了那么多课,还是没什么长进?
2025-11-17

前两天有个读者问我,说他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课,但感觉自己还是没什么长进。

我问他具体学了什么,他说学了时间管理、学了理财、学了写作,还报了好几个训练营。我又问他,那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他愣了一下,说好像没什么问题要解决,就是觉得应该多学点东西。

我说难怪你没长进,你连为什么要学都不知道,怎么可能学进去?

这事儿让我想起了自己以前的经历。

那会儿我也特别爱学习,看到什么课程都想买。时间管理的课买了三四个,写作课买了七八个,各种训练营也报了不少。

结果呢?课程买了一大堆,真正看完的没几个。看完的也没用上,用上的也没坚持。最后就是硬盘里躺着几百G的课程,然后继续焦虑,继续买新课。

那段时间我特别迷茫,觉得自己怎么学了这么多东西还是这么废。是不是自己天生就不行,是不是应该放弃了?

等等我想想,转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来着?

哦对,是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个具体的问题——公众号阅读量掉得厉害,连续好几篇文章都不到一千阅读。

这个问题让我特别着急,因为当时我是靠公众号吃饭的,阅读量掉了就意味着收入要受影响。那种焦虑感,逼着我必须要解决问题。

这时候我才发现,以前那些买了没看的课程,根本帮不上忙。因为它们讲的都是一些大而化之的东西,跟我现在遇到的具体问题对不上。

这事儿要怪谁呢?怪我自己以前学东西太盲目了,没有明确的目的,就是为了学而学。

后来我就开始改变策略。不再漫无目的地买课、看书,而是先问自己——我现在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急不急?如果不解决会怎么样?

就拿公众号阅读量这个问题来说,我先想清楚了问题到底在哪儿。是内容质量下降了?还是推送时间不对?还是选题方向跑偏了?

光想还不行,得去找证据。

我翻了翻最近二三十篇文章的数据,发现阅读量高的那些文章,都有一些共同特点——要么是实用干货,要么是情感共鸣特别强。而阅读量低的,大多是一些泛泛而谈的内容。

说起这个我想起来,我还去看了同行那些做得好的号,研究他们最近在写什么。发现大家的风格都在变,不再是以前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式,而是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

这就找到方向了——我得调整内容风格。

但怎么调整呢?不能拍脑袋,得去验证。

我试着写了几篇不同风格的文章。有的特别接地气,用大白话讲事儿;有的加入了更多个人故事;有的在选题上更贴近读者痛点。

然后呢,每篇文章发出去之后,我都会认真看数据。看阅读量、看转发量、看留言,看读者到底喜欢哪种风格。

前面是不是说过我试着写了几篇不同风格的文章?其实这个过程挺折腾的。有一篇我写了很久,自己觉得特别好,结果发出去阅读量还不如以前。

当时我就懵了,心想完了,这个方向也不对。但后来仔细分析,发现那篇文章虽然风格对了,但选题太偏了,不是大多数人关心的话题。

这就是试错的过程,没办法一次就成功。

对了,还有一件事——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去找了几个资深的公众号运营者聊天,问他们是怎么保持稳定的阅读量的。有个前辈跟我说了一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得。

他说,做内容最怕的不是一时的低迷,而是失去了解决问题的动力。只要你还想着要解决问题,办法总会有的。

可能我理解错了,但我觉得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很多人学习没效果,不是因为学得不够多,是因为根本没有解决问题的意愿。

你试试回想一下,你上次真正想要解决一个问题是什么时候?不是因为别人说你应该做什么,而是你自己真的想要改变现状。

我发现,只有当你真的想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学习才是高效的。因为你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也知道学了之后要用在哪儿。

经过一两个月的摸索,我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风格。阅读量也稳定回升了,甚至比之前还要好。

这个过程让我总结出了一套方法。

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急着去找答案,先把问题想清楚。什么是真正的问题?表面的问题背后,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

想清楚之后,再去找信息。但不是什么信息都看,要有针对性地找。跟你问题相关的才看,不相关的就算再好也先放一边。

找到信息之后,还不能马上就信。得交叉验证,看看不同的人是怎么说的,看看实践中是不是真的有效。

我有个朋友就吃过这个亏。他想学理财,看了一本书,书里说某种投资方法特别好。他也没多想,直接就照着做了,结果亏了好几万。

后来他才知道,那本书讲的方法在某些情况下确实有效,但不适合他的情况。如果他当时多查查资料,多问问有经验的人,就不会犯这个错误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反正我现在学到一个新方法,一定会先小范围试试,验证确实有效了,再大规模使用。

验证完了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总结出自己的方法论。

不是把别人的方法照搬过来,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成适合自己的。就像穿衣服一样,别人穿着好看的,不一定适合你。

我在解决公众号阅读量问题的过程中,就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内容创作方法。什么样的选题容易火,什么样的开头能抓住人,什么样的结构让人看得舒服,这些都是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来的。

扯远了说回来,有了方法论还不够,最关键的是执行。

这可能是最难的一步了。很多人都能想明白道理,也知道该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到。

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执行力不够。

我以前也是这样,计划做得特别好,执行起来就各种找借口。今天累了,明天再说;这周忙,下周再开始;反正也不急,慢慢来吧。

前阵子我看到一个数据,具体在哪儿看的记不清了,好像说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是想得多做得少。真正能把想法落实到行动上的人,不到一成。

这个比例真的很低,但仔细想想又很正常。因为执行真的太难了,需要克服懒惰、克服恐惧、克服各种不确定性。

我自己的办法就是,把目标拆得特别细,细到每一步都能马上做。

比如说我想提高写作能力,这个目标太大了,不知道从哪儿下手。那就拆成小目标——每天写五百字,坚持一个月。

五百字够小了吧?但有时候还是不想写。那就再拆——打开电脑,新建一个文档,写下第一句话。

第一句话写完了,后面就容易了。就怕你连开始都不开始。

你也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把你想做的事情拆成最小的行动单元,小到你无法拒绝的程度。然后就从这个最小的行动开始,一步一步往前走。

说到底,学习的本质不是收集信息,而是解决问题。

没有问题意识的学习,就是在浪费时间。买再多课程、看再多书,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就都是白搭。

所以下次你想学点什么的时候,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学这个?我要解决什么问题?学了之后能用在哪儿?

如果这些问题你答不上来,那就先别学了。等你真的遇到问题了,再去学,效率会高得多。

人这一辈子,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别把时间浪费在那些看似有用、实则无用的学习上了。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