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AI、搜索引擎、内容平台:谁在共同制造认知地狱?
2025-11-17

一、整体情绪基调

压倒性的共同情绪包括:

  • 失望

  • 无力感

  • 信息疲劳

  • 被信息欺骗或误导的愤怒

  • 对“曾经的互联网”的怀念

  • 对未来知识获取方式的不确定

这些评论不是单纯“发牢骚”,而是:
对信息质量下降的痛感 + 对自身认知被污染的恐惧

二、核心关切与抱怨(分主题整理)

1. 互联网信息质量崩塌

  • 有用信息越来越难找

  • 搜索结果充满广告、软文、营销号

  • 垃圾内容远多于有效知识

  • 知识变得碎片化、浅层化

典型表达:

“现在网上找资料,就像在一堆屎里找没嚼烂的饭粒”

2. 知识筛选成本高到令人崩溃

  • 信息垃圾太多,需要人工甄别

  • 甄别能力本身开始成为门槛

  • 人们不但没掌握知识,反而更迷糊了

典型表达:

“光是分辨真伪,很多人就已经被搞糊涂了”

3. “中文互联网”尤其被集体批评

  • 质量下降被认为是系统性

  • 认为已形成深度信息荒漠

  • 大部分回答、内容、搜索结果都不可信

典型表达:

“简中已经没救了”
“中文互联网的东西不能叫知识”

4. 搜索引擎崩坏:尤其是百度

  • 百度成“屎坑”

  • 搜不到真东西

  • 搜到的不是广告就是软广

  • 信息被商业干扰得面目全非

典型表达:

“百度已死”

5. AI带来的双刃效应

  • 部分人认为AI更好用

  • 部分人认为AI制造新一轮信息幻觉

  • AI整合的信息仍然不可靠

  • AI提供“错误但自信”的内容

典型表达:

“AI会编造假信息”
“AI是搬运工,搬得对不对它不管”
“AI越用越让人误以为自己懂了”

6. 知识付费与知识封闭化

  • 想学习深度知识,需要付费

  • 不付费看不到真材实料

  • 收费内容却大部分质量很差

  • 收费体系加速信息不平等

典型表达:

“付费也有很多骗人的”
“你给钱也不一定是货真价实”

7. 书籍 vs 互联网:知识回归纸本

  • 陷入“碎片化学习陷阱”

  • 好书仍是学习最可靠路径

  • 纸质知识虽贵,但更可信

典型表达:

“认真看书比网上瞎逛强多了”

8. 算法信息茧房加剧

  • 人们只看到自己喜欢的

  • 或者看到别人想让你看的

  • 互联网不再呈现客观世界

典型表达:

“你能看到的只有两种东西:你爱看的和别人想让你看的”

9. 真实有价值的信息被隐藏

  • 真知不公开

  • 真知不免费

  • 真知难以获得

  • 真知一出现就被抹除

典型表达:

“真正的信息差放不出来”
“有用的资源被投诉下架去卖钱”

三、深层逻辑(隐含的认知焦虑)

  1. 人们开始怀疑:互联网是否仍然是“知识空间”

  2. 从“信息爆炸”进化成“垃圾淹没”

  3. 不是信息太少,而是太多垃圾压着真知

  4. 信息传播平民化并未带来真实启蒙

  5. 信息生产商业化导致内容退化

  6. 获取信息不再是技术问题,而是社会问题

  7. 信息甄别与过滤成为新的素养标准

四、可归纳的结构性问题

问题层面具体体现网友反应
搜索生态广告化、SEO劫持“百度已死”
内容生态营销、流量至上“屎里淘金”
知识形态碎片、浅表、错漏“碎片化比不学还糟”
信息治理审查、封禁、下架“有用信息被锁了”
技术依赖AI误导、算法固化“AI会造假”
付费模式知识封闭、假货横行“付费也割韭菜”

五、从评论中提炼的关键结论

  1. 信息不等于知识

  2. 知识的门槛再度提高,而非降低

  3. 互联网正在失去“认知提升工具”功能

  4. 甄别能力已成为核心能力

  5. “无法找到真知识”比“无知”更糟

这是用户真实表达的时代焦虑:

我们正处在“知识洪水”与“知识荒漠”并存的时代
信息越多,反而越不知真相
信息工具升级了,认知可靠性却倒退了

六、总结金句(网友思想浓缩)

  • “互联网不是资源无限,是噪音无限”

  • “你以为自己在学习,其实只是在被灌输”

  • “这年头会检索才算有文化”

  • “真正的知识已经成了奢侈品”

  • “越上网越觉得没什么值得看的”

  • “最大的无知是不知道自己无知,还以为自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