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不是知识太难,而是这届人类已经不会学习了
2025-11-17

一、大家基本认同的几条“大前提”

不管立场如何,大部分人隐含都同意这几件事:

1. 互联网信息多,但碎、杂、错

  • 信息量巨大,但:

    • 支离破碎

    • 真假混杂

    • 很多只为流量、为博眼球

  • 想真正学点东西,必须自己筛选、整合、搭结构

关键词:“屎里淘金”“信息茧房”“知识不成体系”

2. 光“有书”“有资源”远远不够

  • 书本知识往往高度压缩,省略了:

    • 概念动机

    • 中间推理链

    • 历史发展脉络

  • 很多人即使有了书,也:

    • 看不进去

    • 看不懂上下文

    • 看完不会用

有人说得很透:
“学习就是把书本翻译成人话,再翻译回书本语言的过程。”

3. 真正的门槛不是“知识有无”,而是认知与学习能力差

评论里多次出现类似观点:

  • 认知差 > 信息差

  • 系统化构建能力,才是关键

  • 很多人“看见”很多内容,但几乎不思考

  • “收藏 ≠ 学会”,很多人只会收藏,不会消化。

二、围绕「书本是不是糟糕媒介」展开的几股看法

1. 赞同“书本是糟糕媒介”这一说法的人

核心意思:

  • 书和讲座都默认“传输主义”:
    老师/作者讲 = 学生/读者懂

  • 现实是:

    • 书一般不讲动机、不讲历史、不讲隐喻

    • 逻辑链条跳步严重

    • 对初学者极其不友好

结论:
书本在“传递学习所需的全部信息”上确实很弱。

2. 为书本辩护的人

他们的共识是:

  • 书不是没用,而是:

    • 需要一定前置知识

    • 需要一定学习能力

    • 需要读者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接收

  • 有基础、有目标的情况下:

    • 书的信息密度、精确性、查找效率

    • 远高于视频等

典型观点:

  • “把书当工具、当索引,不必从头到尾啃,配合自己结构化思考,书仍然是目前最好的知识载体之一。”

3. 结论性折中观点

综合下来,读者的“共识版结论”大概是:

不是书本天然糟糕,而是:
(1)大部分书写得不好;
(2)大部分人不会用书来学;
(3)书本无法独立承担‘让你真正学会’这整件事。

三、关于“前置知识”的讨论

这块是呼应原回答、读者补充得最多的点之一。

1. 基础不足 → 看不懂高阶内容

  • 很多人认同:

    • 即使开篇那段随机过程的证明“对”,大多数人连上下文都猜不出来

    • 说明不具备必要前置知识时,强啃是没意义的

  • 有人亲自做实验:

    • 从概率论最基础开始学

    • 一步步补到能看懂那个证明

    • 过程极其漫长,但可行

2. 即使“会看”,也不等于“会想 / 会做”

有人指出更深一层:

  • 即便有前置知识,看得懂证明步骤

    • 也不代表自己能想出这个证明

    • 更不代表能发现证明错误

  • 这说明:

    • 理解“结论”和“具备创造性推理能力”完全是两回事

四、关于 AI 的讨论:乐观派 vs 怀疑派

这一段是评论区的一个小焦点。

1. 乐观派:AI 是新一代“超级老师 / 助教”

他们主张:

  • 只要你有一点基础 + 主动学习的意愿:

    • 可以让 AI 一层层拆解前置知识

    • 遇到不懂的符号、概念、步骤就追问

    • 直到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上

  • 对“数理类、理论类”知识,AI 已经表现非常强

有人直接说:
“只靠搜索引擎 + 视频 + LLM,我从概率密度都不懂,硬学到能解释那段证明。”

2. 怀疑派:AI 不会让学习变简单,只是换种难法

他们的质疑点:

  • 让 AI 详细讲解 ≠ 本质变轻松

  • 只是:

    • 把查资料、翻书的过程,外包给 AI

    • 真正理解仍然要自己啃

  • AI 解释也有:

    • 不准确

    • 不够深

    • 知识链断层

  • 很多人连“怎么问问题”都不会

    • 即使送他 GPT Plus 也用不出效果

有人总结一句:
“即使有一个全知全能的助手,也不能让你短时间掌握随机过程。”

3. 大家隐含共识

  • AI 是工具,不是捷径

  • AI 能:

    • 降低检索成本

    • 降低“找前置知识”的难度

    • 提供即时反馈

  • 但 AI 无法:

    • 替你构建完整知识结构

    • 替你练习和吸收

    • 替你付出时间和专注

五、关于“学习路径 / 系统化 / 认知差”的讨论

这部分的评论,其实已经在向“学习方法论”靠近了。

1. 认知差 > 信息差

  • 现在信息不缺,缺的是:

    • 如何设计学习路径

    • 如何搭建知识体系

    • 如何在信息中做取舍

  • 于是:

    • 同样一个东西,有人学几年仍在原地

    • 有人半年就变现、应用

  • 评论典型句式:

    • “信息差从有无变成了真假”

    • “决定因素不是知识,而是认知差别”

2. 路径问题:没有人教你“怎么学”

很多人提到:

  • 被学校教育“废掉了自学能力”

  • 离开学校后:

    • 不会自己搭学习路线

    • 不会由浅入深

    • 不会为自己设计练习和反馈

  • 这导致:

    • 明明资源满天飞

    • 自己却“连下手的地方都找不到”

3. 动机与现实回报

还有少数人提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 如果某个知识:

    • 学会后立刻能明显涨收入、提地位

    • 正反馈强 + 快

    • 几乎没人会拒绝

  • 随机过程这种知识:

    • 对大多数非相关专业的人

    • 回报“间接 + 延迟 + 不确定”

    • 于是“学它的机会成本很高”

这触及一个残酷现实:
很多人不是“不懂如何高效学习”,而是“不觉得这东西值得我那样学”。

六、关于媒介、载体和“最佳方式”的零散观点

  • 视频:

    • 实操类(比如乐器、电吉他)非常适合

    • 可以看到手势、发力方式

  • 书:

    • 理论性知识(数学、物理)在有基础时仍然最高效

    • 适合快速扫读、定位、查证

  • 游戏:

    • 有人提出:“传播知识效率最高的媒介其实是游戏”(把反馈与学习耦合)

  • 师徒 / 一对一:

    • 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学习模式

    • 但成本最高、不可规模化

七、如果用几句话总结这些讨论的“底层共识”

可以浓缩成这样几条:

  1. 互联网 + 书本 + 课程 ≠ 自动学习

  2. 真正的门槛在于:

    • 你有没有自学能力

    • 会不会搭建知识结构

    • 能不能在长期低反馈里坚持

  3. AI 是一个巨大加成,但只对:

    • 会提问

    • 懂得检验

    • 愿意慢慢啃的人
      有用

  4. 学习这件事本身,也是一门需要“系统学习”的技能,而大多数人从来没有认真学过这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