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知识太难,而是这届人类已经不会学习了
2025-11-17
一、大家基本认同的几条“大前提”
不管立场如何,大部分人隐含都同意这几件事:
1. 互联网信息多,但碎、杂、错
信息量巨大,但:
支离破碎
真假混杂
很多只为流量、为博眼球
想真正学点东西,必须自己筛选、整合、搭结构。
关键词:“屎里淘金”“信息茧房”“知识不成体系”
2. 光“有书”“有资源”远远不够
书本知识往往高度压缩,省略了:
概念动机
中间推理链
历史发展脉络
很多人即使有了书,也:
看不进去
看不懂上下文
看完不会用
有人说得很透:
“学习就是把书本翻译成人话,再翻译回书本语言的过程。”
3. 真正的门槛不是“知识有无”,而是认知与学习能力差
评论里多次出现类似观点:
认知差 > 信息差
系统化构建能力,才是关键
很多人“看见”很多内容,但几乎不思考
“收藏 ≠ 学会”,很多人只会收藏,不会消化。
二、围绕「书本是不是糟糕媒介」展开的几股看法
1. 赞同“书本是糟糕媒介”这一说法的人
核心意思:
书和讲座都默认“传输主义”:
老师/作者讲 = 学生/读者懂现实是:
书一般不讲动机、不讲历史、不讲隐喻
逻辑链条跳步严重
对初学者极其不友好
结论:
书本在“传递学习所需的全部信息”上确实很弱。
2. 为书本辩护的人
他们的共识是:
书不是没用,而是:
需要一定前置知识
需要一定学习能力
需要读者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接收
在有基础、有目标的情况下:
书的信息密度、精确性、查找效率
远高于视频等
典型观点:
“把书当工具、当索引,不必从头到尾啃,配合自己结构化思考,书仍然是目前最好的知识载体之一。”
3. 结论性折中观点
综合下来,读者的“共识版结论”大概是:
不是书本天然糟糕,而是:
(1)大部分书写得不好;
(2)大部分人不会用书来学;
(3)书本无法独立承担‘让你真正学会’这整件事。
三、关于“前置知识”的讨论
这块是呼应原回答、读者补充得最多的点之一。
1. 基础不足 → 看不懂高阶内容
很多人认同:
即使开篇那段随机过程的证明“对”,大多数人连上下文都猜不出来
说明不具备必要前置知识时,强啃是没意义的
有人亲自做实验:
从概率论最基础开始学
一步步补到能看懂那个证明
过程极其漫长,但可行
2. 即使“会看”,也不等于“会想 / 会做”
有人指出更深一层:
即便有前置知识,看得懂证明步骤
也不代表自己能想出这个证明
更不代表能发现证明错误
这说明:
理解“结论”和“具备创造性推理能力”完全是两回事
四、关于 AI 的讨论:乐观派 vs 怀疑派
这一段是评论区的一个小焦点。
1. 乐观派:AI 是新一代“超级老师 / 助教”
他们主张:
只要你有一点基础 + 主动学习的意愿:
可以让 AI 一层层拆解前置知识
遇到不懂的符号、概念、步骤就追问
直到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上
对“数理类、理论类”知识,AI 已经表现非常强
有人直接说:
“只靠搜索引擎 + 视频 + LLM,我从概率密度都不懂,硬学到能解释那段证明。”
2. 怀疑派:AI 不会让学习变简单,只是换种难法
他们的质疑点:
让 AI 详细讲解 ≠ 本质变轻松
只是:
把查资料、翻书的过程,外包给 AI
真正理解仍然要自己啃
AI 解释也有:
不准确
不够深
知识链断层
很多人连“怎么问问题”都不会
即使送他 GPT Plus 也用不出效果
有人总结一句:
“即使有一个全知全能的助手,也不能让你短时间掌握随机过程。”
3. 大家隐含共识
AI 是工具,不是捷径
AI 能:
降低检索成本
降低“找前置知识”的难度
提供即时反馈
但 AI 无法:
替你构建完整知识结构
替你练习和吸收
替你付出时间和专注
五、关于“学习路径 / 系统化 / 认知差”的讨论
这部分的评论,其实已经在向“学习方法论”靠近了。
1. 认知差 > 信息差
现在信息不缺,缺的是:
如何设计学习路径
如何搭建知识体系
如何在信息中做取舍
于是:
同样一个东西,有人学几年仍在原地
有人半年就变现、应用
评论典型句式:
“信息差从有无变成了真假”
“决定因素不是知识,而是认知差别”
2. 路径问题:没有人教你“怎么学”
很多人提到:
被学校教育“废掉了自学能力”
离开学校后:
不会自己搭学习路线
不会由浅入深
不会为自己设计练习和反馈
这导致:
明明资源满天飞
自己却“连下手的地方都找不到”
3. 动机与现实回报
还有少数人提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如果某个知识:
学会后立刻能明显涨收入、提地位
正反馈强 + 快
几乎没人会拒绝
随机过程这种知识:
对大多数非相关专业的人
回报“间接 + 延迟 + 不确定”
于是“学它的机会成本很高”
这触及一个残酷现实:
很多人不是“不懂如何高效学习”,而是“不觉得这东西值得我那样学”。
六、关于媒介、载体和“最佳方式”的零散观点
视频:
实操类(比如乐器、电吉他)非常适合
可以看到手势、发力方式
书:
理论性知识(数学、物理)在有基础时仍然最高效
适合快速扫读、定位、查证
游戏:
有人提出:“传播知识效率最高的媒介其实是游戏”(把反馈与学习耦合)
师徒 / 一对一:
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学习模式
但成本最高、不可规模化
七、如果用几句话总结这些讨论的“底层共识”
可以浓缩成这样几条:
互联网 + 书本 + 课程 ≠ 自动学习
真正的门槛在于:
你有没有自学能力
会不会搭建知识结构
能不能在长期低反馈里坚持
AI 是一个巨大加成,但只对:
会提问
懂得检验
愿意慢慢啃的人
有用学习这件事本身,也是一门需要“系统学习”的技能,而大多数人从来没有认真学过这一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