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网盘里存了300G课程,我却什么都没学会
2025-11-17

前两天和一个做HR的朋友吃饭,她说现在招人最怕遇到简历特别好看的那种。我当时还挺奇怪,简历好看不是挺好的吗,至少说明人家有学历有证书啊。她摇摇头说,你不知道,有些人简历上写了七八个证书,十来门课程,但你让他做点实际的事儿,就露馅了。

这事儿让我想起来我自己之前也干过类似的蠢事。

那会儿我特别热衷于囤课,看到好的课程就买,网盘里存了两三百个G的学习资料,各种PDF、视频、音频,整整齐齐分了好几十个文件夹。我当时还挺有成就感的,觉得这些东西都是知识啊,都是宝贝啊,总有一天会用上的。结果呢,过了一年多,我突然发现自己好像什么都没学会。那些课程百分之八十都没打开过,打开的也就看了个开头。

后来我才明白过来,我那不是在学习,我那是在收藏。

说起这个,我得承认一个事儿——我们很多人对学习这件事的理解,可能从一开始就错了。我们总以为学习就是把知识装进脑子里,好像脑子是个硬盘,多存点东西就算学到了。但实际上呢,学习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学习真正要干的事儿,是让你能做成某件原本做不成的事。

你看啊,一个人背下来一百个英语单词,这算学习吗?如果他只是背下来,见到外国人还是不敢开口,那这些单词对他来说就是死的。但如果他背了二十个单词,然后逼着自己去找老外聊天,磕磕巴巴说了几句,虽然很烂,但他确实敢开口了,这才叫学到了东西。

前阵子看到一个报告,好像是某个教育机构做的,记不清具体名字了,大概意思是说现在职场上最缺的不是有学历的人,而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人。这个结论当时我看着觉得挺扎眼的,因为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都在告诉我们,多学点知识,多考几个证,以后就有出路了。但现实是,你证书再多,遇到具体问题还是抓瞎。

对了,我举个特别具体的例子。

我有个同事,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这样还是我看偏了,反正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他特别爱学各种管理理论,什么OKR、KPI、PDCA,张口就来。有一次开会,他用了大概二十来分钟讲了一堆理论框架,PPT做得特别漂亮,概念一套一套的。但老板最后问了一句,那咱们这个月的销售额下滑问题你打算怎么办,他愣了好几秒,然后说,呃,我觉得可能需要再分析一下数据。

老板当时就有点不耐烦了,直接说,你分析了三个月了,能不能给个实际的解决方案。

这事儿其实挺让人难受的,因为那个同事确实很努力,他真的学了很多东西,但问题是他学的都是知识,不是能力。知识是别人总结出来的规律,能力是你自己能调用的工具。你记住了别人的规律,不等于你会用这个工具。

然后就是更扎心的一点——现在这个时代,构建能力这事儿本身,已经变成一种稀缺技能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信息太多了。你打开手机,各种学习APP、公众号、短视频,每天都在告诉你要学这个学那个。你一天看下来,感觉自己好像什么都知道了一点,但仔细想想,你能做什么?好像什么也做不了。

我自己就经常陷入这种状态。刷知乎的时候看到一个写得特别好的回答,当时觉得,哇,这个观点太牛了,我get到了。然后呢,刷完就忘了,过两天遇到类似的问题,还是不知道怎么办。这不就是白学了吗?

扯远了说回来。

构建能力这件事儿,其实没那么玄乎,说白了就是让自己能真正用上学到的东西。但问题是,很多人连这个意识都没有。我们习惯了被动接受信息,习惯了听别人讲,习惯了背下来就算完成任务。但学习这事儿,从来都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要改变你自己。

有一次我试了个小实验,也不知道算不算实验,反正就是我自己瞎琢磨的。我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学一个东西,必须在三天之内用一次,哪怕用得很烂也行。比如我学了个Excel的函数,我就逼着自己去整理一份数据,哪怕那份数据其实没什么用。结果我发现,这样学下来,虽然学的东西少了,但是真正记住的、能用的,反而多了。

当然了,这个方法也不是每次都管用,有时候我还是会偷懒,或者觉得没必要这么较真。可能我理解错了,但我总觉得学习这事儿,如果不落到实处,就跟没学差不多。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来一件事。前段时间公司来了个实习生,小姑娘,刚毕业,简历上写着各种比赛获奖,看着挺厉害的。结果第一周让她做个简单的市场调研报告,她交上来的东西,怎么说呢,就是把网上搜到的信息复制粘贴了一遍,连个自己的判断都没有。

我当时就问她,你自己觉得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她想了半天,说,可能说明市场竞争比较激烈?我说那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她又愣住了。

这不能全怪她,可能也是我们这些老员工没教好,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但这个事儿确实让我意识到,很多人在学校里学了那么多年,但根本没学会怎么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

对了,前面是不是说过,我们习惯了被动接受信息?这个习惯其实特别要命。因为被动接受的东西,大脑不会深度处理,就像水过鸭背,看着热闹,实际上什么也没留下。

你可以试试这个,下次看到一篇文章或者听到一个观点,先别急着点赞或者收藏,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个观点对吗?为什么对?我能用它解决什么问题?如果你能把这三个问题回答出来,那这个东西你就真的学进去了。但如果你只是觉得「哦,有道理」,然后就划走了,那基本等于白看。

等等我想想,是不是还有个更根本的问题。就是很多人其实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说要学习,但为了什么呢?升职加薪?考个证?还是就是觉得应该学点东西?目标不清楚,学起来就是瞎学,学了也用不上。

我之前就犯过这个错误。看到别人学Python,我也跟着学,买了好几本书,报了个网课,学了两个月,写了几十行代码。然后呢?然后就没然后了,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我要用Python干什么。我的工作用不上,业余也没有需要写代码的场景,那我学它干嘛?纯粹是浪费时间。

后来我才明白,学习得先想清楚你要构建什么能力,而不是看别人学什么你也学什么。

哦对,还有一件事。现在很多人喜欢把学习当成一种心理安慰,觉得我只要在学习,我就是在进步,我就没有浪费时间。但实际上呢,如果你学的东西用不上,那它就不叫进步,叫自我感动。我自己就经常干这种事儿,买了一堆课程,每天打卡学习,感觉自己特别努力,但回头一看,好像什么也没改变。

这种学习,就是假学习。

真正的学习,是你学完之后,能做成一件之前做不成的事。哪怕是很小的事,比如你学会了用思维导图整理想法,然后下次开会的时候你真的用上了,大家都觉得你讲得清楚,这就是学到了。或者你学了点摄影技巧,然后拍出来的照片确实比以前好看了,这也是学到了。

但如果你学了一堆理论,遇到实际问题还是不知道怎么办,那就是白学。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来一个朋友跟我讲过的故事,也不确定是真的还是他编的,反正他说有个人去学木工,师傅教了他三个月理论,什么榫卯结构、木材特性、工具使用规范,都讲得特别详细。结果三个月过去了,让他做个板凳,他愣是做不出来,因为他只知道理论,手上没感觉。后来师傅没办法,直接让他做,做坏了就重做,做了二十来个板凳之后,他才算真的学会了。

这个故事可能有点夸张,但道理是对的。能力不是想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为什么构建能力会变成一种稀缺技能?因为大多数人都停留在获取知识的阶段,真正能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人,太少了。这就像所有人都在健身房门口拍照打卡,但真正进去锻炼的人,只有那么几个。

可能是因为构建能力太累了,也可能是因为大家根本没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反正现在的情况就是,很多人知道很多,但能做的很少。

那怎么办呢?也不知道有没有标准答案,但我自己的感觉是,得逼着自己去用。学完就用,用得烂也没关系,至少你用了,你知道哪里不行了,下次就能改进。如果你只是学了存着,永远不用,那它永远只是知识,不会变成你的能力。

就像我现在写这些东西,也不敢说自己全想明白了,很多东西也是边写边想,有些地方可能前后还矛盾呢。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构建能力——写作的能力,思考的能力,把想法说清楚的能力。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