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写作高手?解决3个核心
2025-11-18
前两天有个朋友找我聊天,说他每天都在看各种写作课,什么标题技巧、开头技巧、金句技巧,学了一大堆,但写出来的东西还是平平无奇,他问我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我当时就问了他一句话,你觉得写作能力是什么。
他想都没想就说,不就是文字表达能力嘛,把话说清楚,把句子写漂亮。
我说,就是因为你这么理解,所以你一直写不好。
这话听起来有点绝对,但我是认真的。因为如果你把写作理解成单纯的文字技巧,那你就走进了一个死胡同,这个胡同里挤满了人,大家都在拼命练习遣词造句,但就是出不来好东西。
写作这事儿,表面看是在跟文字较劲,其实本质上是在跟你的脑子较劲。
你想想看,同样一件事情,为什么有的人能写出让人拍案叫绝的文章,有的人写出来就是记流水账。区别在哪里,不在于谁的词汇量更大,谁的句子更华丽,而在于谁看得更深,想得更透。
说起这个我想起来,我刚开始写东西的时候也犯过这个错误。
那会儿我特别迷恋各种修辞手法,什么排比、对仗、比喻,恨不得每句话都整出点花样来。我记得有一次写了篇文章,自我感觉特别好,觉得文采飞扬。结果发出去之后反响平平,评论区有人说,你这文章看起来挺热闹,但我不知道你到底想说什么。
这话当时把我打击坏了,但后来我才明白,他说的对。
我那时候就是在玩文字游戏,表面上看起来很花哨,但内核是空的。就像一个精美的盒子,打开一看里面什么都没有。读者不傻,他们要的不是你堆砌辞藻的能力,他们要的是你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新的认知,什么新的思考。
后来呢,我开始琢磨那些真正写得好的人,他们到底好在哪里。
我发现一个规律,那些让你读完之后会反复回味的文章,一定不是因为它用了多么华丽的词汇,而是因为它让你看到了你之前没看到的东西。它可能揭示了一个你没意识到的问题,可能提供了一个你没想过的角度,可能建立了一个你没建立过的连接。
这就是思考的力量。
但这里有个更深的问题,你的思考从哪里来。
很多人以为思考是天生的,聪明人自然会思考,普通人就只能干瞪眼。其实不是这样。思考能力当然有天赋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你脑子里有多少货。
我见过太多自以为很会思考的人,张口就是各种观点,各种分析,听起来头头是道,但仔细一琢磨,全是空中楼阁,经不起推敲。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思考没有根基,都是在自己那点有限的认知范围内打转转。
真正深刻的思考,一定是建立在大量输入基础上的。
你不读书,不看文章,不接触新东西,脑子里就那么点存货,你拿什么思考。就好比你让一个从来没出过村的人去评价国际形势,他能说出什么来。不是说他傻,而是他没有那个信息基础。
对了,我记得好像是在哪本书里看到过一个说法,记不清具体是哪本了,大概意思是说,人的创造力本质上是对已有信息的重新组合。你见过的东西越多,你能组合出来的东西就越多。
这个解释我觉得特别到位。
所以写作能力的第一个核心,其实是输入。没有持续、大量、优质的输入,你的思考和输出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但输入这事儿也不是说你随便看点什么就行了。
我见过很多人,每天也在看东西,朋友圈刷一刷,短视频刷一刷,感觉自己接收了很多信息。但这种输入是无效的,就像你吃了一堆垃圾食品,吃是吃了,但没营养。
高质量的输入需要三个东西,强度、标准和效果。
强度很好理解,就是量要够。可能我理解错了,但我一直觉得,在任何领域想要做到精通,都需要大量的积累。写作也是一样,你一年读个十来本书,就想写出好文章,这不现实。
我自己的习惯是,不管多忙,每天至少要读一个小时。你可能觉得一个小时不多,但你算算,一年下来就是三百多个小时,这些时间足够你读完几十本书,上百篇深度文章了。坚持个三五年,你脑子里的货就跟别人不在一个量级了。
然后就是标准的问题。
前阵子我在清理手机,发现自己关注了一大堆公众号,很多号的内容质量其实挺差的,但我也不知道当初为什么关注了。可能就是看到朋友转发,或者标题吸引人,就随手点了关注。
这次我狠心清理了一遍,把那些只会贩卖焦虑、制造对立、没有实质内容的号全都取关了。清理完之后,我发现我的信息流质量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这就是标准的重要性。你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把它们浪费在垃圾信息上,那你就没有时间去接触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了。
等等我想想,好像还有个重要的点没说。
就是输入的效果。很多人的问题不是读得少,而是读完就忘,什么都没留下。
我以前也有这个问题,一天看十几篇文章,看的时候觉得很有道理,点头称是,但过几天你问我看了什么,我一点都想不起来。这种阅读就是纯粹的消遣,对提升写作能力没什么帮助。
后来我改变了阅读方式,我会边读边想,这个观点对不对,为什么,它和我知道的其他东西有什么关系,我能不能用到我的工作生活中。有时候看到特别好的文章,我还会做笔记,把关键的点记下来,过段时间再翻出来看看。
你试试,下次读文章的时候,读到一半停下来,问问自己,作者到底在说什么,我同意还是不同意,为什么。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大幅提升你的阅读效果。
说完输入,我们聊聊思考。
思考这个东西,说起来很玄乎,但其实是有方法的。我总结下来,大概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个是追问本质。
什么叫追问本质,就是不要停留在表面现象,要往下挖,挖到最底层。
举个例子,大家都说写作要有共鸣感,但什么是共鸣感,很少有人深究。我当初也不懂,后来我就一直追问自己,为什么有的文章能产生共鸣,有的不能。我发现共鸣的本质是读者在你的文字里看到了自己,或者看到了他想成为的那个人。
这个认知一旦建立起来,你写东西的思路就完全不一样了。你不会再去堆砌那些空洞的情感词汇,而是会想办法去描述读者熟悉的场景,表达读者心里有但说不出来的感受。
这就是追问本质的价值,它能让你透过现象看到规律。
第二个是建立连接。
我听一个做研究的朋友讲过,说真正的创新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把不同领域的东西连接在一起,产生的新组合。
写作也是一样。你学到的每一个知识点,如果只是孤立地存在,那它的价值是有限的。但如果你能把它和其他知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络,那价值就会呈指数级增长。
比如说,你学到一个营销策略,你可以想想,这个策略背后的人性规律是什么,这个规律在其他领域能不能用,它和你之前学的某个心理学理论有没有关系。
这种思考方式会让你的认知体系越来越立体,越来越丰富。
第三个是应用知识。
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我感觉很多人学东西都是为了学而学,学完就放在那里,从来不去用。这种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你才能真正理解一个知识,才能发现它的局限性,才能把它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我的习惯是,每次学到一个新东西,我都会立刻想,我能在哪里用上它。有时候是用在正在写的文章里,有时候是用来分析某个现象,有时候是用来指导某个决策。总之,一定要用,不用就等于白学。
或者你可以试试这个,看到一个写作技巧之后,马上找几篇文章,看看这个技巧在那些文章里是怎么体现的,然后自己写一段话,刻意用上这个技巧。这种主动应用,比你看十遍教程都有用。
扯远了说回来,输入和思考都解决了,最后就是输出了。
输出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写,但怎么写,也是有讲究的。
很多人写东西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就写一篇,想不起来就算了。这种写法是练不出来的,因为写作是门手艺,手艺讲究的是手感,手感是需要持续维持的。
我的建议是,可以写得短,但要每天写。哪怕就两三百字,哪怕就是记个流水账,也比不写强。因为当写作变成一个习惯之后,你就不会觉得它是个负担,它会变成你思考的一种方式。
还有就是,既要会写故事,也要会写观点。
故事好理解,人天生爱听故事,从原始社会围着篝火讲故事,到现在刷短视频看剧,本质上都是在消费故事。但光有故事还不够,你得能从故事里提炼出观点,给读者一些启发,一些思考。
好的文章往往是故事和观点的结合,用故事吸引人进来,用观点让人有收获。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要有反馈。
我刚开始写东西的时候,没人看,也没人评论,写得好不好完全是自己瞎猜。后来我开始在公众号发文章,虽然粉丝不多,但至少有阅读量,有点赞,有评论,这些都是反馈。
有了反馈,你才知道读者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写得不好。根据这些反馈不断调整,你的写作能力才能真正提升。
那次我写了一篇自认为特别深刻的文章,结果阅读量特别低,评论区还有人说看不懂。这个反馈很扎心,但也很有价值,它让我意识到,写作不是自嗨,你得考虑读者能不能理解,愿不愿意看。
从那以后,我写东西会更注意表达的清晰度,更注意照顾读者的阅读体验。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把前面说的串起来了。
写作不是单纯的文字表达,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从输入到思考再到输出。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
你输入得越多,思考的素材就越丰富。你思考得越深入,输出的质量就越高。你输出得越多,你就越能发现自己输入和思考的不足,从而倒逼你去做更好的输入和思考。
这是一个正向循环,你进入这个循环,持续转动,你的写作能力就会螺旋式上升。
但很多人的问题是,他们只抓住了某一个环节。有的人只管输入,书读了一大堆,但从不思考也不写作,那些知识就躺在脑子里睡大觉。有的人只管输出,每天写一大堆,但不读书不学习,写来写去就那点东西,永远没有突破。
真正的写作高手,一定是三个环节都做得很好的人。他们有持续的高质量输入,有深入的独立思考,有大量的刻意练习。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前面是不是说过,写作能力的本质是思考能力。现在你应该能理解这句话了,但思考能力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建立在输入的基础上,体现在输出的结果上。
所以如果你真想提升写作能力,不要只盯着写作技巧,那些都是末节。你要做的是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让输入、思考、输出三者形成一个闭环,然后持续运转这个闭环。
时间长了,你自然就能写出好东西了。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