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有策略的选择工作,让自己少奋斗10年?
2025-11-18
前几天一个大学同学找我吃饭,他毕业快五年了,换了三份工作,现在月薪还是七八千,特别焦虑。他说他觉得自己也不笨,也挺努力的,但就是混得不如别人。
我问他,你这几份工作都是怎么选的。
他想了想说,第一份是家里托关系找的,在老家的事业单位,觉得无聊就辞了。第二份是朋友介绍的,在一家传统企业做文案,干了一年多公司效益不好就走了。第三份是现在这个,在一家小公司做运营,也不知道能干多久。
我说,你的问题不在于努力不够,而在于你的选择全错了。
他愣了一下,说什么意思。
我说,你每一步选择都是在给自己挖坑,然后用努力去填坑,但坑越挖越深,你填都填不过来。
很多人对职场有个误解,觉得只要够努力就能成功。但现实是,你在错误的赛道上跑得再快,也不如别人在正确的赛道上慢慢走。
选择和努力,到底哪个更重要。
其实这不是个对立的问题,这两个东西缺一不可。但为什么大家总说选择大于努力,而不是反过来说。
因为这句话强调的不是谁更重要,而是顺序。
你得先做出正确的选择,然后再拼命努力。就像你得先确定要去哪里,然后再决定怎么走。如果方向错了,你走得越快,离目标就越远。
这个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真正能做到的人不多。因为大部分人在做选择的时候,考虑的都是眼前的得失,而不是长远的价值。
说起这个我想起来,我刚毕业那会儿也犯过类似的错误。
那时候我拿到两个offer,一个是北京的创业公司,给的钱不多,但是做的事情很有意思。另一个是老家的国企,工资比北京那个高一点,还有编制,家里人都让我选这个。
我当时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选了北京那个。现在回头看,那个选择改变了我整个人生轨迹。如果当时我选了那个国企,现在的我会是什么样,我不敢想。
但那个选择当时看起来是错的,因为我放弃了稳定和编制,选择了不确定和风险。家里人都觉得我疯了,说你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好不容易有个铁饭碗不要,非要去北京漂着。
可后来的发展证明,那个看起来错的选择,恰恰是最对的选择。
这事儿让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选择的好坏,不能只看当下,要看五年后十年后。
那怎么做选择呢。
选择确实是门玄学,但也有一些基本的规律可循。你只要抓住几个大的原则,一般不会差到哪里去。
第一个原则是,选城市比选工作重要。
我高考那年考了五百多分,可以在山东上个还行的学校。但我没去,我选择复读,因为我就想去北京。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说你这个分数已经不错了,为什么还要冒险复读。
但我心里很清楚,我不是为了更好的学校复读,我是为了去北京。
为什么一定要去大城市,很多人说不清楚,就觉得大城市机会多。但到底多在哪里,怎么多,其实很少有人深入思考过。
我后来想明白了,大城市给你的最大价值不是机会多,而是它把你放在了一个更大的资源池里。
你试试,打开招聘网站,搜一下你的职位,看看北京上海有多少相关工作,再看看你老家的三四线城市有多少。这个数量级的差异,就决定了你发展的天花板。
我做新媒体编辑,在北京做了不到一年,就拿到了好几个月薪两万以上的offer。但如果我在老家泰安,这个职位本身就不存在,或者只有几个很小的公司在招,工资可能五六千就到头了。
这不是能力问题,是这条路本身就是死的。
对了,我有个朋友跟我抱怨过这个事情。
她是做互联网产品的,在深圳工作,后来因为家庭原因回了老家的地级市。她说回去之后整个人都废了,因为当地根本没有像样的互联网公司,她的专业技能完全用不上,最后只能去一家传统企业做行政。
她说那种感觉特别难受,就像你练了一身武功,但没有用武之地,只能看着自己的能力一点点退化。
这就是环境的力量。
环境不光决定你有没有施展的舞台,还决定你能成长到什么程度。大城市里到处都是牛人,你跟牛人竞争,跟牛人学习,自己也会变成牛人。但在小城市,你可能是最厉害的那个,但你的厉害是相对的,放到更大的池子里可能什么都不是。
等等我想想,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城市越大,资源越聚集,这些资源会把你的能力放大。同样的努力,在大城市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在小城市创造的价值。而且大城市的成长速度更快,你在这里三年的成长,可能相当于在小城市五年甚至十年。
当然很多人会说,大城市房价高啊,生活成本高啊,买不起房怎么办。
这个问题要这么看,你去大城市不一定要一辈子待在那里。你可以在大城市待五年,把能力练出来,把钱攒出来,然后回老家发展也行。
但如果你一开始就待在小地方,你可能永远都攒不到那个钱,也练不出那个能力。
哦对,还有一件事,就是选行业。
行业选错了,再努力都白搭。
我见过太多人在夕阳行业里苦苦挣扎,明明很有能力,但就是混不出来。为什么,因为整个行业都在走下坡路,你个人再努力也扛不住大势。
就好比你在一条下沉的船上拼命往上爬,你爬得再快,船还是在往下沉。
前阵子我看到一个数据,好像是某个研究机构发布的,记不清具体名字了,大概意思是说传统纸媒这十年流失了百分之六七十的从业人员。这些人都去哪了,要么转行了,要么失业了。
这能怪他们不努力吗,不能。只是他们当初选错了赛道。
所以选行业的核心原则是什么,选朝阳行业,选正在快速发展的行业,选未来十年会越来越值钱的行业。
这里有个反直觉的真相,那些看起来最稳定的行业,往往是最危险的。
为什么,因为稳定意味着没有变化,没有变化意味着没有成长,没有成长意味着被时代抛弃。
我有个大学同学,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在北京做公务员。我们刚毕业的时候,她月薪七千多,我月薪才五千。我觉得她挺厉害的,名校毕业,体制内工作,多稳定。
但过了几年我发现,她的工资还是七千多,最多涨了几百块车补。而我的收入已经翻了好几倍。
你能说她能力不行吗,当然不能。问题出在哪里,出在她选的这个行业,这个体系,决定了她的成长速度。
体制内的工作讲究论资排辈,你再有能力也得慢慢熬。而且体制内的工作内容更新很慢,你做五年和做十年可能没什么区别。
但如果她当初选了互联网行业,以她的能力,大概率会发展得很好。因为互联网行业变化快,成长快,你的能力会被这个环境逼着快速提升。
可能我理解错了,但我觉得行业就像电梯,有的电梯在往上走,有的在往下走,有的根本不动。你在往上走的电梯里,站着不动都比别人爬楼梯快。
然后就是选公司。
这个也特别重要。同样的行业,不同的公司,给你带来的成长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进入新媒体行业的时候,第一家公司是创业邦,当时是创业报道领域排名前五的。第二家是插坐学院,是新媒体培训领域排名前三的。
为什么我成长得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选对了公司。
在行业头部公司工作,最大的好处是你能接触到最优质的资源,最牛的人,最前沿的玩法。你写一篇文章,可能有几十万人看到,你的成果能被放大。
但如果你在一个排名靠后的小公司,你花同样的时间写同样质量的文章,可能只有几百人看,你的努力没法被放大,久而久之你就会失去动力。
而且头部公司通常成长更快,你会跟着公司一起成长。我有个朋友去年加入了一家快速成长的创业公司,今年他们老板说,你们这一年能力至少涨了三倍,因为公司业务涨了十倍,你们没掉队就说明能力在涨。
这就是借势的力量。
但很多人会说,头部公司不是想进就能进的啊。
其实这要看你怎么想。我进创业邦之前,是做服务员的,我也是从最基础的小编做起的。关键是你敢不敢想,愿不愿意去尝试,能不能接受从底层开始。
选公司有几个基本原则,一是选细分领域排名靠前的,二是选高成长性的,三是选你的岗位属于核心部门的。
最后是选岗位。
这个因人而异,但有几个通用的原则。
一是选你擅长的。你擅长的事情做起来会越来越顺手,越做越有信心,最后可能成为你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选你喜欢的。如果做了一两年发现真的不喜欢,那就赶紧换,别耗着。人不太可能在自己不喜欢的领域做出很好的成绩。
三是选有长期价值的。要看这个工作是不是越做越值钱,是不是能积累,是不是在未来会更有竞争力。
比如写作就是典型的越做越值钱,因为你写得越多,能力越强,作品越多,影响力越大。但有些工作就是吃青春饭的,做到三十五岁就到头了。
你可以这么想,五年后十年后,你现在做的这份工作会让你变得更值钱,还是会让你被淘汰。
这个问题想清楚了,你就知道该不该继续做下去。
扯远了说回来,我今天讲的这些都是基于一个前提,就是如何通过策略性的选择让自己少奋斗十年。
但我得说清楚,这不代表这就是最好的选择。有的人就喜欢稳定的生活,不想赚大钱,这完全没问题,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
我只是在说,如果你想在职业上有更大的发展,想要更快的成长,想要少走弯路,那你就要学会策略性地做选择。
因为说到底,你的人生就是一连串选择的结果。每个选择都会产生连锁反应,好的选择会带来正向循环,坏的选择会带来负向循环。
而且这个循环是复利的,起初看不出差别,但时间一长,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两个能力差不多的人,五年后一个年薪五十万,一个还是月薪八千,这不是能力的差距,是选择的差距。
所以年轻的时候,真的要慎重对待每一个选择,城市、行业、公司、岗位,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
当然选择也不是一次性的,你可以不断调整,不断优化。关键是要建立起这个意识,知道选择的重要性,知道怎么去选,知道什么是好的选择。
然后在正确的选择基础上,再去拼命努力,这样你的努力才不会被辜负。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