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雷军大器晚成:真正决定人生胜负的,是这5条定律
2025-11-18

前几天看到小米的新闻,说雷军又拿了什么奖,我突然想起来一件事,这个人今年都五十了。

五十岁啊,人生过半了。但你看他现在的状态,好像才刚刚开始似的。

这让我想起来很多年前看过的一个故事,说的是雷军三十岁那年差点买了张小龙的FoxMail,结果没买成。

那会儿雷军发现FoxMail的密码有问题,就给张小龙写了封邮件,两个人一拍即合,雷军想花十五万买下来。

十五万,在那个年代已经不少了。但雷军当时在北京忙别的事儿,就让研发部的人去谈。

结果没谈成,为什么,因为研发部的人觉得,这玩意我们一两个月也能做出来,十五万太贵了。

后来呢,博大花了一千多万买了FoxMail,再后来腾讯又把它买了过来,张小龙就这么进了腾讯。

你说这事儿该怪谁,怪那些研发人员吗,好像也不能全怪他们。

真正的问题在于,程序员总觉得自己也能做出来,所以看不上别人做的东西。这是一种职业病,也是一种认知局限。

他们看到的只是技术,看不到时机,看不到价值,更看不到未来。

说起这个我想起来,雷军那会儿还看上了网易,想花一千万买下来。丁磊听了笑笑,没搭话,这事儿也就黄了。

现在回头看,如果当年雷军买了FoxMail或者网易,历史会不会改写,谁也说不准。

但这事儿让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机会来了你没抓住,它就不会再回来了。

雷军后来说,那段时间他一直在追互联网,追得很辛苦,但就是没跳进去。

等等我想想,为什么雷军那么早就意识到互联网的机会,却一直没有真正下手。

可能是因为他当时在金山,有份体面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不敢轻易冒险。也可能是因为他还不够痛,还没到必须破釜沉舟的时候。

但不管什么原因,错过就是错过了。

不过这里有个更深的问题,雷军为什么后来能成功。

很多人觉得是因为他聪明,因为他勤奋,因为他有技术。但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最核心的。

最核心的是什么,是他的野心。

雷军从小就特别有野心,小学升初中全校第二,中考全校第三,高考前十名。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背后议论说,他会是十年内最好的。

这话传到雷军耳朵里,他还不服气,心想,难道十年后我就不是最好的了吗。

你看,这就是野心。

上大学第一天雷军就主动去上晚自习,每天早上七点去教室占座,总要坐在最好的位置。

大一的时候他在图书馆看了本书,好像是叫《硅谷之火》,记不清了,讲的是乔布斯他们的创业故事。

看完这本书,雷军说自己好几个晚上没睡着觉,在操场上走了一遍又一遍,心里像有火在烧。

他当时就立下了一个志愿,一定要干些惊天动地的事情,一定要做一个伟大的人。

对了,这就是野心和普通愿望的区别。

普通人说我要成功,这是愿望。但雷军说我要做一个伟大的人,这是野心。

愿望可能会因为困难而放弃,但野心会一直驱动你往前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雷军不光有野心,执行力也特别强。他本来有午睡的习惯,但看到有同学不睡午觉看书,他就再也睡不着了。

他害怕落后,害怕一旦落后就追不上。所以他直接戒掉了午睡,拼命学习。

大一全年级第一,大二就修完了所有课程,拿遍了所有奖学金。

但雷军没有满足于做个好学生,他很早就上了武汉的电子一条街,背个大包到处跑,做软件赚钱。

大四的时候他和朋友办了个公司,晚上开发白天跑市场,五六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睡觉。

你试试,想象一下你大学的时候在干什么。大部分人可能在打游戏,在谈恋爱,在混日子。

但雷军在拼命,在为他的野心打基础。

然后呢,雷军毕业之后进了金山,一干就是十六年,从程序员做到CEO。

零七年的时候金山上市了,雷军三十八岁,功成名就,财富自由,退休了。

这对大部分人来说已经是很完美的人生了,但雷军不这么想。

他特别痛苦,为什么,因为他觉得这不算惊天动地的事情,这不是他想要的成就。

他受不了同时期的其他人走在他前面,受不了自己只是小成而不是大成。

这种痛苦有多强烈呢,强烈到他在四十二岁的时候,克服了所有恐惧,重新创业,创立了小米。

你知道那需要多大的勇气吗,他已经成功过一次了,如果再次创业失败,就是身败名裂。

但他还是干了,因为野心在驱动他,他必须证明自己能做出真正伟大的事情。

扯远了说回来,我觉得雷军身上有个特别值得学习的点,就是热爱。

他对手机的热爱超出你的想象。

有个故事是说,雷军和后来的小米合伙人林斌认识之后,两个人经常约出来聊天,从晚上八点聊到凌晨两三点。

聊什么呢,聊手机,聊移动互联网。

两个人见面就各自从包里掏出一堆手机,在桌子上排成一排,然后开始逐个拆机。

服务员都以为他们是卖手机的。

林斌说,他发现雷军比他还狂热。他包里能拿出六七台手机,雷军一般都是八九台。

从金山时期开始,雷军十八年里用过六十多部手机。他逢人就研究手机,吃饭吃到一半都能掏出手机现场讲解。

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我感觉真正能在一个领域做到顶尖的人,都是对这个领域有狂热的爱。

不是因为它能赚钱才去做,而是因为真的喜欢,做这件事本身就是快乐。

雷军自己也说过,如果你未来要创业或者选工作,最重要的是你喜欢,一定要选喜欢的事情。

钱多钱少不在乎,累不累不在乎,只要喜欢就更容易成功。

但光有野心和热爱还不够,还得懂得顺势而为。

这是雷军用了很多年才明白的道理。

零九年十二月十六号晚上,雷军四十岁生日那天,他把一帮朋友叫出来喝酒。

那天晚上他特别伤感,一边唏嘘一边灌啤酒,一群人都喝得很多。

快结束的时候有人说,四十岁了,总结一下吧。

雷军说了一句话,要顺势而为,不要逆势而动。

这句话是他经历了太多不如意之后得来的。

九七年的时候,雷军和别人一起参加个会议,条幅上写着"软件业巨子汇聚西安"。

记者采访雷军,雷军说,我算不上巨子,旁边两位才算。

他说,虽然我觉得我程序写得不差,但我的程序员生涯是个悲剧。

我写过一些好程序,但没赶上好时光,没遇到好的市场人才,只好自己带自己。

我做的很多产品都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但总是与机会擦肩而过。

前面是不是说过,雷军当年差点买了FoxMail和网易。这就是没赶上好时光的典型例子。

后来雷军意识到,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本质上不是你有多强,而是要顺势而为。

就像他说的那句名言,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这话听起来有点夸张,但道理是对的。

小米为什么能成功,因为踩中了智能手机换机的时间点。诺基亚不行了,苹果刚起来,小米正好杀进来,用了一套全新的模式,三年时间就成了中国第一。

如果早几年或者晚几年,可能就不是这个结果了。

所以雷军告诉年轻人,光有聪明和勤奋是不够的,要重视机遇,要在大方向上正确。

但你可能会说,机遇这个东西不是我能控制的啊。

对,你控制不了机遇什么时候来,但你能控制的是,当机遇来的时候你准备好了没有。

哦对,还有一件事特别重要,就是要能坚持,要等得起。

九五年的时候雷军组织研发了三年的产品发布,叫"盘古组件"。他们觉得自己干的是开天辟地的事情,所以叫这个名字。

结果呢,发布会开了,广告也做了,销售一塌糊涂。

雷军形容那次经历,用了四个字,兵败如山倒。

辛辛苦苦干了三年,什么都没成功。团队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很多人都离开了金山。

那种失败的感觉有多可怕呢,雷军说他每天早上醒来都发现自己在沙发上睡了一宿,因为在床上根本睡不着。

他每天下午跑五公里,对着天空大喊,我是最棒的。

他想过出国,想过换一种生活方式。但他说那意味着承认自己真的不行,他无法接受。

可能我理解错了,但我觉得正是这种不服输的劲儿,让雷军挺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光。

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选择离开,而是告诉自己,还需要厚积薄发,不能着急。

九七年的时候雷军接受采访说,求伯君三年内成功,我十年都没成功,但我坚信二十年后我会找到成功的感觉。

他说,天才之所以是天才,绝不是我这样的凡夫俗子靠勤奋能达到的,但我仍然有一点点不死心。

就是这一点点的不死心,让雷军从来没有下牌桌。

二零一八年,距离雷军说那句话刚好过去二十年,小米上市了。

你看,他等了二十年,终于等到了。

但对雷军来说,这可能还不算真正的成功,因为他的野心太大了,他想做的是真正伟大的事情。

这事儿让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真的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很多人跑着跑着就放弃了,不是因为跑不动了,而是因为觉得自己反正也赢不了,干脆就不跑了。

但你不跑就一定输,你坚持跑下去,只要不下场,就还有机会。

雷军在金山的时候是劳模,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一周七天不休息,长期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现在他五十岁了,还是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他去韩国出差的时候问三星的副社长几点起床,人家说早上六点半就上班了,有的人五点就到办公室,先跑步一小时再工作。

雷军听完就心理平衡了,原来每个人的付出都超出大家的想象。

大家看到的都是人家的成功,看不到人家背后的付出。

前阵子雷军在飞机上看了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记不清具体内容了,但有一句话让他特别感动。

书里说,除了拼命工作之外,世界上不存在更高明的经营诀窍。

雷军说,我可能无意中使用了世界上最高明的经营诀窍,就是拼命认真地工作。

听起来很土,很笨,但这就是最有效的方法。

所以说到底,想要在一个领域有所成就,需要什么。

需要野心,需要热爱,需要顺势而为,需要拼命工作,更需要等得起。

这些东西说起来都不难,但做起来很难,尤其是坚持几十年地做。

雷军用了二十年才找到成功的感觉,你呢,你准备给自己多少时间。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