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211大学毕业后,我在北京摆地摊,月入2万...的真实经历
2025-11-18

前阵子跟一个做投资的朋友吃饭,聊到大学刚毕业那会儿的事,他特别不解地问我,你一个211毕业的,怎么就想着去摆地摊了?我当时笑了笑说,那时候啥都不懂,只能做这个。但说实话,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真实情况是什么?我确实啥都不懂,一个从县城考到北京的学生,除了会考试,对这个真实的商业世界一无所知。但摆地摊这事儿,它教会我的东西,比后来很多所谓的正经工作加起来都多。这么说吧,如果没有那段经历,我可能到现在都不明白,钱到底是怎么从一个人的口袋流到另一个人口袋里的。

我得先说个结论,摆地摊这件事,它本质上是一门关于流量、成本和人性的生意。听起来挺高级的?其实不是,就是把最朴素的商业逻辑摆在你面前,让你没法回避,没法装糊涂。

那是大四下学期,我跟朋友折腾了个淘宝店,把生活费全扔进去了。结果呢?货囤了一堆,就是不出单。每天盯着后台那个可怜的浏览量,心都在滴血。然后有一天,我俩实在没钱吃饭了,就想着要不去学校食堂门口试试?

第一次摆摊,中午一个半小时,收入九百多。

我当时就傻了,因为在那之前,我赚钱的方式是什么?寒暑假去做保安,一天八十块,我还觉得挺好的。你说这认知差距有多大?那天晚上我们俩吃了顿大脸鸡排庆祝,回宿舍我就开始疯狂上网搜,北京哪里摆摊最赚钱。

答案是南锣鼓巷。一条八百米的街,平时三万人流,周末五万,节假日十万往上。

后来呢,我就真去了。毕业那年暑假,八月一个月赚了两万多,最高的一天纯利润一千五左右。你可能觉得这数字有点夸张,但我得告诉你,这还真不算什么。那条街上摆地摊的,开路虎来的都有,后备箱一掀,三十五块一件的短袖往那一摆。

说起这个我想起来,有对河北来的中年夫妇,经常挨着我摆摊,一个卖文化衫,一个卖袜子。有次闲聊,他们说摆了几年,在老家买了三套房。我当时心想,这特么才是深藏不露啊。

但这里有个更深的问题,为什么摆地摊能赚这么多钱?

第一个原因,成本低到你无法想象。

我卖明信片,三十张一盒,拿货价三块多。你没看错,就是三块多。然后我卖多少?三十块一盒,五十块两盒。很多女孩子看到就说,哇你这个好便宜啊。为什么便宜?因为南锣鼓巷有专门卖明信片的店,十块钱七张,还没什么可挑的。我这里几十个品种随便挑。

等等我想想,这个逻辑其实适用于所有小商品。你去看那些十元六双的袜子,上面印着阿迪耐克的标,拿货价不到一块钱。冬天卖的牛奶杯,超市二三十块的,拿货价三四块。夏天那种很好看的塑料水杯,拿货六七块,卖十五块走量特别好。

我后来专门去过北京各种批发市场,就是想搞清楚这些东西到底是怎么定价的。结果发现一个规律,大部分小商品的成本,基本就是售价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剩下的钱去哪了?房租、人工、营销、物流,这些才是大头。

第二个原因更关键,零房租。

这是摆地摊最大的竞争优势。南锣鼓巷那些店铺,七八平米的小店,年租金八十万,还不算转让费。你算算,一个月房租将近七万,一天两千多。摆地摊呢?一分钱房租不用出。

所以你看那些卖文化衫的店,一件卖一百多,我们卖三十五。人家原创的图案,我们第二天就能仿出来。那些开店的老板能不恨我们吗?他们经常给城管打电话,哈哈哈,能不打吗?

对了,还有个神奇的事。很多小店,竟然从我们摆地摊的手里进货。为什么?因为批发拿货是看量的,你拿十个是一个价,五十个是一个价,一百个又是一个价。摆地摊因为没房租压力,所以走量,所以很多小东西的拿货价都比开店的低。有个卖迷你小家具的哥们,每周给南锣鼓巷好几个店供货,你说搞不搞笑。

第三个原因,流量稳定且免费。

这一点跟淘宝完全不一样。淘宝上卖明信片的店,成百上千家,人家九块九还包邮,买二送一买五送三,我怎么活?我没钱买直通车,我的关键词再怎么优化,用户都得翻好几页才能看到我。每天看着后台那可怜的浏览量,真的心在滴血。

摆地摊就不一样了。学校食堂门口的人流,南锣鼓巷的人流,都是超级稳定、可控的。你小摊往那一摆,流量就是你的,这流量还不花钱。一天十个小时,就算生意冷淡,一小时卖两三盒,一天也能卖二三十盒。一盒利润二十块,你算算是多少钱?

但这事儿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我刚开始摆摊的时候,带货完全是瞎带。明信片那么重,我也不知道该带多少,每种都带五盒。结果呢?有的一天就卖了一盒,有的上午就卖完了。后来我就开始记录数据,买了个本子,每天睡前不管多晚,都要盘点,记录每一种明信片的销量。

然后我发现了规律。平时来逛街的主要是北京本地人,周末和假期来的主要是游客。所以平时我要多带各种主题的,周末我就多带北京主题的。五月天来北京开演唱会,我就多带五月天的。四月一号和九月十二号,我就多带张国荣的。

你看,这就是数据思维。数据是冷冰冰的,但它比人更理性更客观。做新媒体也是一样的道理,选题和数据的关系,标题和数据的关系,阅读量和用户增长的关系,这些数据每天都得看。

扯远了说回来,摆地摊这段经历,最大的收获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让我真正理解了这个商业社会是怎么运转的。

比如说,哪里都有搞特权的人。南锣鼓巷北口附近有几个摆地摊的,保安来了从来不跑。你说你装装样子,也让我们这些平民摊贩好受一些啊,可人家装都不装。严打的时候,整条街都没人摆摊,就那几个还在那摆。每次去看到都生气,但有啥办法呢?

再比如说,小摊贩并没那么值得同情。我就说我自己吧,我肯定不是走投无路了,好的工作找不到,一般的还是能找到的。我死皮赖脸在那摆摊,为什么?因为能赚更多钱。所以我天天被追得跟孙子似的,值得同情吗?一点都不值得。

还有,城管保安也没那么可恨。我大一大二在青岛做过保安,每天站岗巡街,一天八小时特别累,一天才赚八十块。这就是份谋生的工作,上级安排了就得执行。做得好,商家小贩骂我们,做得不好,领导骂我们。所以不管怎么做,我们都不是人。

我见过小摊贩打城管的,也见过保安和小贩干架的。那个小摊贩嘴太脏,你知道自己是谁么?一天挣几个屁钱,你装什么逼啊?你是保安的话,你听了什么感受?记不清了,好像在哪本书看到的,一个城管队员写的,讲他从整天在网上骂人,到整天在岗位上被人骂,这种转变让他心态失衡。

说到底,生而为人,谁都不易。

摆地摊的都是活在底层的人,拼命多赚点钱有什么不对?大家不过都是为了让家人过好点的生活,攒钱给孩子买房结婚,攒钱给孩子上更好的学校,攒钱给自己养老。他们平时喜欢聊自家孩子,但有一条,绝对不希望自己孩子将来也摆地摊,不管这个有多赚钱。

然后就是,摆地摊是个很没地位很没尊严的事儿。当时我爸每次打电话问我在干嘛,我都很内疚,觉得给他丢脸。这个钱赚得真的很不容易,我住在北五环外的西三旗,一般早上七点就从家出发,拉一个拉杆箱,再背一双肩包,再提一个健身包,里面全是明信片。

为什么这么早去?因为摆地摊就是磨时间啊,你多待一小时可能就多卖几盒。我一般摆到晚上十一点,赶最后一班地铁。你算算,我比很多上班族工作时间都长。为什么背这么多明信片?因为品类越全,出售的概率越大啊。明信片又真的很重,每天驼着这堆货赶地铁。

但这里面有个认知,我后来慢慢想明白了。

其实所有生意的本质,都是流量生意。不管你开店还是做公众号,不管你摆地摊还是做直播,你没有流量,什么都是屁。流量起来了,一堆人抢着给你送钱。

特定的交易必须建立特定的场景。南锣鼓巷是什么地方?文艺,情调,怀旧。一个人来到这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走进一家家美好的店,就会买一些自己从来没想过会买的东西。

我卖明信片,不是简单地摆在那让人挑。你是外地游客,买北京主题的,我打开一盒,十二张明信片十二个北京景点,我挨个给你讲。你买电影主题的,我给你讲天堂电影院、这个杀手不太冷、楚门的世界。你买张国荣的,那更好办了,他的电影几乎每一部我都看过。

印象很深的一次,我卖的明信片里有一盒是古诗词的,封面印着人生若只如初见。一个女孩经过,一边走一边念叨这句话,我就秒接了一句何事秋风悲画扇。她站住了,回我一句等闲变却故人心,我又秒接了一句却道故人心易变。然后她就买了五盒明信片走了。可能我理解错了,但我觉得那一刻她买的不是明信片,是一种感觉。

还有营销思维。我会针对那些只想买一本的顾客用降价策略,第一本三十,第二本二十五,第三本二十,第四本十五。为什么?摆地摊几乎不存在复购,你思考的逻辑是,怎么一次成交更多?只要你决定买一本,那第二本我就算只赚你五块,我也是多赚了你五块。

我还批发了一堆成本价很低但看起来很有价值的东西做赠品,文艺的信纸信封,打折邮票,简易手机支架。再有钱的人也喜欢占便宜,顾客都很开心,我也没增加什么成本。

哦对,还有排版思维。摆地摊也需要排版?当然。别人都用黑色的地摊布,我用荧光绿,让你在人山人海中多看我一眼。我把销售数据最好的明信片摆在两侧,最靠左边的朝左,最靠右边的朝右,中间的朝前。顾客不管从哪边过来,都能第一时间看到我卖得最好的明信片。

我还找了很多鞋盒子拆开,用最粗的黑色记号笔写关键词。明信片这三个字要足够大,否则很多人会以为我是卖绘本或光盘的。然后是价格信息,然后是好卖的明信片的关键词。如果你把一条街比做公众号列表,把一个个地摊比做一个个号,我的打开率一定是最高的。

前面是不是说过,我大学毕业那会儿其实挺迷茫的。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不了解各种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没有任何关系资源可用,更没有人给指路。所以当时只能一个人在北京试错,摸索,求生存。

后来南锣鼓巷严打,摆不成了,还是不知道自己要干啥,就去做了八个月服装店员。再后来进入新媒体行业,纯属误打误撞。当时回学校摆摊,有个买明信片的人特别能侃,我俩聊起来了,因为都穷游过西藏。他认识一个做新媒体的朋友要招小编,就撮合我们见面。

但这个责任得怪我自己。如果我当时多一点主动性,多一点对未来的规划,可能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但话说回来,那些弯路真的是弯路吗?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我现在做新媒体,那些流量思维、场景思维、用户思维、数据思维,很多都是摆地摊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雏形。

现在我偶尔还会去南锣鼓巷看看,却发现一切都变了。几乎再也看不到那些摆地摊的老朋友了,这几年北京清理得厉害,尤其是南锣鼓巷这种重点整治对象。那条街上现在到处是保安,甚至直接在街上设了派出所。

你在路边随便买瓶水,给你递过来的可能是开着奥迪来摆摊的人。你在商场看到一个不起眼的小摊,一天的流水可能顶得上一个白领一个月的工资。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活着,都在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

所以说到底,摆地摊教会我什么?它让我明白,赚钱这件事,本质上是价值交换。你提供了价值,别人才会把钱给你。这个价值可以是便宜的价格,可以是便利的服务,可以是独特的体验,也可以是情感的共鸣。

它还让我明白,不要小瞧任何一个行业,不要小瞧任何一个人。那个在路边卖烧饼的,一天能卖五六百个。那个在天安门卖老冰棍的,可能开着车来上班。再差的人也是个人,再牛的人也是个人。生而为人,谁都不易。

最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从最普通的事情里提炼出规律。这些能力,比赚那点钱值钱多了。人生中走过的每一段路都不是白走的,那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经历,往往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会以一种你想不到的方式发挥作用。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