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安排假期,做真正会休息的高手?
2025-11-18
前两天跟一个做投资的朋友吃饭,他抱怨说这个国庆假期比上班还累,在云南转了一圈,回来腰酸背痛,感觉身体被掏空。我笑着说,你这不是去度假,你这是去受罪。他反问我,那你说假期应该怎么过?
这个问题把我问住了。因为说实话,我自己也经常在假期结束后感到更累,更焦虑,甚至有种虚度光阴的负罪感。后来我就开始琢磨这事儿,为什么大部分人都不会休息?
我得先说个结论,休息这件事,它本质上不是停下来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能量管理和注意力切换的艺术。听起来挺玄乎的?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你得明白你到底在累什么,然后对症下药。
那天晚上回到家,我就开始回想自己这些年的假期都是怎么过的。大学刚毕业那会儿,每次放假我都特别兴奋,提前半个月就开始计划,想着这次一定要好好休息。结果呢?要么是报了个特价旅行团,七天逛了十五个景点,每天凌晨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才睡,累得跟狗一样。要么就是窝在家里刷剧,第一天很爽,第二天开始觉得无聊,第三天就开始焦虑了,总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
等等我想想,那时候最夸张的一次是什么来着?对了,有一年春节放了十来天假,我给自己定了个计划,说要把积攒的二十多部美剧全看完。结果前三天还挺开心,到第四天就看不下去了,但又觉得不看完对不起自己的计划,硬着头皮继续看。最后几天简直是煎熬,看着屏幕上的画面,脑子里想的全是明天要上班了我啥也没干。
这事儿让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但真正的原因不是这个。
后来呢,我开始研究为什么会这样。在哪本书看到的记不清了,好像是个心理学家讲过,人的大脑不是一个整体,它有很多不同的功能区。你写文章的时候用的是语言区,你算数学题的时候用的是逻辑区,你看画的时候用的是视觉区。这些区域可以轮流工作,轮流休息。
说起这个我想起来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我有段时间做新媒体特别累,每天写稿写到想吐。有一次实在写不下去了,我就想着睡一觉吧,结果睡了一个多小时起来,还是写不动。然后我就随便翻了翻数据分析的资料,看着看着突然来了灵感,回头继续写稿,一下子就顺了。
当时我还挺纳闷的,为什么睡觉没用,看数据反而管用?后来我才明白,这就是换脑。你写稿用的是大脑的某个区域,这个区域累了,你去睡觉,整个大脑都在休息,但那个累的区域并没有得到针对性的恢复。但你去看数据,用的是另一个区域,原来那个累的区域就真正休息了。
这里有个更深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小时候上学能连续学十个小时不觉得特别累?你想想,早上七点到晚上五点,中间只休息吃个饭,但我们并不觉得扛不住。原因就是课程表帮我们做了换脑,一节课语文,一节课数学,一节课历史,一节课地理,大脑的不同区域轮流工作。
如果让你连续上十节语文课,你早就疯了。
扯远了说回来,假期怎么安排才科学?首先你得明白一点,休息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做。我见过太多人,一放假就想着要补觉,结果睡了两天,不仅没恢复,反而更累了,腰酸背痛头昏脑涨。为什么?因为你平时主要是脑子累,不是身体累。
对了,我得讲讲一个朋友的故事。他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每天脑子高速运转,开会、写方案、协调各种资源。去年国庆他跟我说,这次一定要好好休息,啥都不干,在家躺尸七天。我说你这样不行,他不信。结果假期结束后他跟我说,妈的,这七天比上班还难受,每天睡到中午起来,吃点东西继续躺着,到第三天就开始焦虑,到第五天简直是度日如年。
这个归因要怪他自己的认知。他以为休息就是停下来,就是睡觉,就是什么都不做。但实际上,真正的休息是换一种用脑的方式。你平时做产品经理,用的是逻辑思维、协调能力、判断力,那假期你应该去做一些完全不同的事情,比如去爬山,去画画,去学做饭,去打球。
可能我理解错了,但我觉得休息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某些区域停下来,同时让另一些区域活跃起来。这样既达到了休息的目的,又不会觉得无聊空虚。
然后就是,我发现一个特别反直觉的现象。你猜什么样的休息方式最容易让人感到快乐?不是躺着刷手机,不是窝在沙发上看电视,而是那些需要你动脑子、出体力的活动。
我自己有个习惯,平时工作累了,我不会去刷抖音放松,我会去打羽毛球。打一个小时球,回来之后反而精神抖擞,工作效率特别高。但如果我刷一个小时抖音,刷完之后只会更累,更空虚,更不想工作。
这个规律我琢磨了好久才想明白。人的快乐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大脑对你某种行为的奖赏。你做了一件有挑战的事情,调动了你的体力和脑力,克服了困难,达成了目标,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奖励你。但如果你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比如看电视、刷短视频,大脑不会给你太多奖励,因为这太容易了,不需要你付出什么。
听来的一个案例,记不清是谁说的了,他说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太追求轻松了。你看那些真正快乐的人,都在做一些有难度的事情。登山爱好者为什么那么痴迷?因为登山很累很难,但当你站在山顶的那一刻,那种成就感是躺在床上永远体会不到的。
前阵子我尝试了一个小实验。国庆七天,我给自己做了个安排,第一天去爬山,第二天在家看书写东西,第三天去打球,第四天去博物馆,第五天在家做饭研究菜谱,第六天去看话剧,第七天整理这一周的收获。
你猜怎么着?这是我这几年过得最充实的一个假期。每天晚上躺下的时候,我都觉得很满足,很有收获。不像以前,假期结束后总觉得自己啥都没干,白白浪费了七天。
但这里面有个技巧。你不能七天都做同一件事,哪怕这件事你特别喜欢。我有段时间特别喜欢打羽毛球,就想着假期每天都去打。结果打了三天就腻了,到第四天完全不想去,强迫自己去了也没意思。
这就是边际效应递减。任何事情做多了,快乐就会递减。你第一次吃到某种美食,觉得太好吃了,第二次还不错,第三次就那样了,第四次可能都不想吃了。恋爱也是这样,刚在一起的时候每天都想腻在一起,时间久了就平淡了。
所以假期安排的关键是什么?丰富性和交替性。你要让每天都有不同的内容,要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之间切换。今天动脑子,明天出体力,后天换个口味做点轻松的事情。这样每种活动都能保持新鲜感,都能给你带来快乐。
哦对,还有一件事。我发现很多人在安排假期的时候,喜欢把钱平均分配。比如七天假期,每天的预算都是五百块。但这样不对。你应该有意识地制造一些高峰体验,哪怕其他几天过得简单一点。
比如你可以五天都吃普通的饭,但有一天去吃一顿特别好的,可能要花两千块。或者你大部分时间都是免费的活动,但安排一个特别的体验,比如去看一场好位置的演唱会,或者体验一次跳伞。
这些高峰体验会成为你回忆这个假期时最深刻的记忆。我去年去了一次重庆,大部分时间都在瞎逛,花钱不多,但最后一天我花了一千多块去体验了一次长江索道加游轮的夜游套餐。现在想起那次旅行,脑子里最清晰的就是那个夜晚,站在游轮上看两岸的灯火。
这个道理可能跟心理学上的峰终定律有关。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反正我发现人对一件事的评价,主要取决于两个时刻,一个是最高峰的时刻,一个是结束时的感受。
所以假期安排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制造峰值体验,一个是设计好结尾。千万别小看最后一天,很多人觉得最后一天就是收拾行李准备上班,随便对付一下就行了。但其实最后一天特别重要,它会极大地影响你对整个假期的评价。
我现在每次假期,都会特意把最后一天安排得很好。比如去看个展览,去吃顿好饭,或者找朋友聊聊天,反正不能让自己在焦虑和仓促中结束假期。这样回到工作岗位的时候,心情会好很多。
前面是不是说过,大部分人不会休息?现在我可以总结一下了。不会休息的人,通常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是单一化,整个假期就做一件事,不是工作就是睡觉,不是旅行就是刷剧。第二是被动化,总是做那些不需要动脑子的事情,看电视、玩手机、发呆。第三是无计划,随波逐流,想到哪做到哪,没有节奏感。
真正会休息的人呢?他们懂得换脑,懂得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之间切换。他们会主动安排一些有挑战的事情,让自己进入那种全神贯注的状态。他们知道制造峰值体验,也重视假期的收尾。
说到底,休息是一门技术活。它不是停下来什么都不做,而是换一种方式使用你的能量。你平时用左脑,假期就多用用右脑。你平时坐办公室,假期就去户外活动。你平时跟人打交道,假期就一个人静一静。
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假期当成逃避,而要把它当成充电。真正的休息之后,你应该感到精力充沛,跃跃欲试,而不是更累更焦虑。如果你休完假比休假前还累,那说明你的休息方式肯定哪里出了问题。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