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追随张勇做服务员,海底捞上市后身价30亿:人这一生,框架重于勤奋
2025-11-18
前两天刷到一条新闻,海底捞有个服务员上市后身价三十亿。我当时就愣了,服务员?三十亿?这特么是什么神仙故事?后来仔细一查,发现这个叫杨丽娟的女人,十七岁跟着张勇做服务员,一路干到首席运营官,持股接近百分之四。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一个特别扎心的结论,一个人的命运,百分之八十在他生下来那天就注定了。剩下的人生,都是在为那百分之二十的可能性拼命。听起来很丧?但恰恰相反,看懂这个逻辑的人,才真正有机会翻盘。
杨丽娟是四川简阳农村人,家里两个哥哥做蜂窝煤生意赔了个底朝天,欠了一屁股高利贷。每年过年,家里挤满了要债的。她十几岁就辍学去餐馆打工,一个月一百二十块,比别的服务员多挣四十块。
这样的出身,按照正常轨迹,她这辈子大概率就是个餐馆服务员,运气好点嫁个老实人,生几个孩子,然后在柴米油盐里耗尽一生。但她偏偏遇到了张勇。
张勇经常去杨丽娟打工的餐馆吃饭,有一天注意到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姑娘。问她一个月赚多少,听说一百二十后,直接开价一百六让她去海底捞。杨丽娟当时没当回事,笑着说考虑考虑。
等等我想想,这里面其实藏着一个关键细节。张勇为什么会注意到她?因为简阳餐馆服务员平均工资才八十块,她能拿一百二,说明她干得确实比别人好。这是第一个信号,你在任何位置上做到比周围人更好,机会就会找上门。
后来她老板要去广东开店,想带她南下,结果她奶奶死活不同意。没办法,她只能重新找工作,这时候突然想起了张勇。去海底捞一问,工资真的是一百六,她二话没说就干了。
那是一九九五年左右,那时候她大概不知道,这个决定会改变她的命运。
但这里有个更深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做服务员,在这家餐馆和那家餐馆,结果会天差地别?
说起这个我想起来,我有个朋友大学毕业后去了一家小广告公司,每天累得要死,一个月三千块。旁边写字楼有家大公司也在招人,开价五千,但他嫌面试麻烦,就一直待在那家小公司。三年后小公司倒闭了,他出来找工作,发现自己啥也不会,还是只能拿三千。而当年如果他去了那家大公司,现在可能早就是个小主管了。
框架比勤奋重要,就是这个道理。你再勤奋,在错的地方勤奋,也是白费力气。
杨丽娟加入海底捞第一年,她没打算回家过年,因为每年过年家里都是要债的。结果她妈妈来店里了,说债主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全拿走了,问她能不能借八百块。八百块啊,那时候杨丽娟一个月才一百六,自己每月只留十块钱,其他都寄回家了,哪来的八百块?
母女俩在包间里抱头痛哭,也没想出办法。张勇知道了,马上让公司借给她八百块,还说年底再还。到了年底发奖金,会计告诉她,张勇说了,那八百块公司出了,不用还了,奖金照发。
就是那一天,这个不到一米六的姑娘发誓,海底捞就是家,谁要损害公司利益,她就跟谁拼命。
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有一次西安店来了三个喝醉的男人,打了两个女服务员。男服务员不干了,把三个人打了一顿。结果没过三个小时,两辆卡车开过来,跳下六十多个拿着棍棒的大汉,要么赔五万,要么砸店。
杨丽娟一声令下,一百多个店员冲出去,男的在前,女的在后,她冲在最前面中间。气势汹汹地站在那里,对方六十个人愣是不敢过来。警察赶到后,她守住了这家店。那年她才二十一岁。
但这个归因不能只怪那些闹事的人。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杨丽娟敢这样拼命?因为海底捞给了她一个从未有过的东西,尊严和希望。在这之前,她只是个为了八百块钱发愁的农村女孩,是海底捞让她第一次觉得自己是个人。
后来呢,杨丽娟从服务员做到领班,从领班做到大堂经理,十九岁当上店长。二十一岁那年,海底捞第一次走出四川,去西安开店,张勇派她去独立管理。
西安店刚开始特别惨,没人来吃。杨丽娟就带着人去街上贴小广告,结果被城管没收了营业执照。她软磨硬泡,一毛钱罚款没交就把执照要回来了。然后他们带着暖壶装豆浆,去附近单位挨家挨户送,去公交车站送,甚至直接在大街上拉人来吃。
就这样,店慢慢活了过来。
可能我理解错了,但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转折点。不是说她多努力,而是她选对了地方努力。如果她留在简阳那家小餐馆,再努力也就是个大堂经理。但在海底捞,努力有了完全不同的回报。
对了,还有件事特别有意思。二零零八年左右,杨丽娟成了海底捞唯一的副总,辅助张勇管理近万名员工。那时候经常有猎头打电话,开出百万年薪加股份挖她。但她全拒绝了,说你们别再打了,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我离开海底捞什么都不是。
很多人觉得这是客套话,但她说的是真心话。为什么?因为张勇不仅给了她工作,还彻底改造了她。
杨丽娟刚去西安开店那会儿,压力特别大,有一天实在扛不住了,打电话给张勇说不想干了。张勇直接训了她一顿,说合资的麻烦我来解决,生意不好慢慢做,但你不想学习,不行!你这么年轻,什么都能学会!
张勇逼着她读书,读什么致加西亚的信、性格决定命运这些书。逼着她每天写工作总结,逼着她学电脑。小学文凭的杨丽娟被压得喘不过气,但每次她都选择相信张勇。
她花三十块买了个键盘,让打字店的人教她打字。后来攒了七千块买了台电脑,又报班专门学了一个月。这些技能在后来海底捞上电脑系统后,让她毫不费力就跟上了节奏。
张勇对所有人都这样。二零零二年,他要求大家都学打字,大堂经理必须每分钟三十个字以上,后来提高到四十个。要求小区经理都必须学开车,没驾照不能做小区经理。很多人抵触,凭什么逼我们学这些?
后来大家都明白了。有个大姐说,我初中学历,结婚又早,如果不是张大哥一路逼着我们学习进步,我现在还不会用电脑不会开车,可能还是个后厨洗碗的服务员。是他没让我们被社会落下。
扯远了说回来,这就是框架的力量。你在一个不断逼你成长的环境里,就算一开始不情愿,五年十年下来,你也会变成完全不同的人。但如果你在一个混日子的环境里,再聪明也会被废掉。
杨丽娟三十岁当副总,三十四岁掌管所有门店运营,四十岁任首席运营官。海底捞上市后,她持股百分之三点六七,身价超过三十亿。
听来的一个数据,记不清是哪个报告说的了,中国能做到副总级别的职业经理人,小学学历的可能不到千分之一。但杨丽娟做到了,不是因为她天赋异禀,而是因为她一直在做正确的选择。
选择跟对的人,选择去对的地方,选择在对的时机做出改变。
前面是不是说过,一个人的命运百分之八十是注定的?我得把话说清楚。这个注定不是说你就该认命,而是说你得先认清自己的起点,然后才知道该往哪使劲。
如果你生在西藏日喀则,再怎么努力也成不了马化腾。如果你生在叙利亚,可能连命都保不住。出身这个东西,它就在那里,你再努力也改变不了。
但你能改变什么?你能改变你的框架。
什么是框架?就是你所处的城市、行业、公司、圈子、身边的人。这些东西决定了你努力的天花板在哪里。在小城市开出租车,一个月顶天了赚一万。在北京开滴滴,好好干一个月能赚两万。同样是开车,框架不同,结果就不同。
所以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迁徙力。
从农村迁徙到城市,从小城市迁徙到大城市。从没落的行业迁徙到朝阳的行业。从烂公司迁徙到好公司。从封闭的小圈子迁徙到开放的大圈子。
杨丽娟从简阳迁徙到西安,再从西安迁徙到北京。她的另一个徒弟谢英,在简阳能做大堂经理,在西安只能当领班,还得和老公孩子分居,但她还是选择去西安。她说得特别简单,西安城大啊。后来她又跑去北京。
你说这些人是不是傻?放着安稳日子不过,非要折腾。但就是这种折腾,让她们最后都成了亿万富翁。而那些留在简阳的同事,可能现在还在做服务员。
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反正我发现一个规律,那些混得好的人,都特别能动。他们不会在一个地方抱怨十年,他们会用脚投票,哪里有机会就往哪里跑。
你试着回想一下,你身边那些五年前就在抱怨工作的人,现在还在抱怨吗?大概率是的。因为他们从来不迁徙,就像井底之蛙,看到的永远是那一小片天。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