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8个顶级工作习惯,你越早养成越赚
2025-11-18
前两天有个做HR的朋友跟我抱怨,说他们公司新招了个985毕业的研究生,简历漂亮得不行,结果入职三个月就被劝退了。我问为什么,他说这人干活倒是挺努力,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干活。
这话听起来挺矛盾的,努力还不知道怎么干活?后来他跟我细说,我才明白。这个人每天加班到很晚,看起来特别拼,但你问他这个月的核心目标是什么,他答不上来。给他安排个任务,他能给你写三千字的工作计划,但你问他预期结果是什么,他还是答不上来。
我当时就想起一句话,习惯比努力重要。你再努力,方向错了也是白费。
我得先说个结论,职场混得好的人,不是最聪明的那批,也不是最勤奋的那批,而是工作习惯最好的那批。什么叫工作习惯?就是你做事的底层逻辑,是你的条件反射,是你不用思考就能做对的那些事。
那会儿我刚工作的时候,也不懂这些。老板让我写个方案,我能写十页,从背景分析到市场调研,从竞品对比到实施细节,写得特别详细。结果老板看完就问了一句,所以你到底想干什么?我当时就懵了,心想我写了这么多你还看不懂吗?
后来我才明白,老板要的不是过程,是结果。你洋洋洒洒写十页,不如一句话说清楚,我们要做什么,预期达到什么效果,需要什么资源。其他的都是废话。
这事儿让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但真正的原因不是这个。
核心问题在于,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你问他你的工作目标是什么,他说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你问他这个任务的意义是什么,他说不知道,领导让做就做呗。你问他做好这件事需要什么能力,他还是说不知道。
这就是第一个要养成的习惯,时刻清楚你本职工作的关键问题。
什么是关键问题?就是这么几件事。你这个岗位在公司里到底有什么价值?做好这份工作需要哪些核心能力?公司用什么标准考核你?这个岗位的职业前景在哪里?
你试着现在问问自己这四个问题,能不能答上来?我敢打赌,百分之八十的人答不全。不是因为你笨,是因为你从来没想过。
等等我想想,我当年也是这样。做了两年新媒体运营,天天写稿发稿,忙得要死。有一天我突然问自己,我这份工作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是写出十万加的爆款?还是持续输出有价值的内容?还是帮公司建立品牌影响力?
这三个方向听起来差不多,但其实完全不同。如果是追求十万加,那我就应该研究标题党和情绪煽动。如果是输出有价值的内容,那我就应该深耕专业领域。如果是建立品牌影响力,那我就应该关注用户认知和口碑传播。
想清楚这个问题之后,我做事的方式完全变了。以前是领导让我写什么我就写什么,现在是我主动思考什么内容对建立品牌影响力最有帮助。效率一下就上来了。
说起这个我想起来,很多人工作好几年了,还是执行者思维。领导说一句你做一句,从来不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人很难有大的发展,因为你永远只能做别人思考过的事情。
然后就是第二个习惯,不断积累你所在领域的专业知识。
这个听起来很虚,但其实特别具体。怎么积累专业知识?从专业词汇开始。你做新媒体运营,那你知道什么叫用户画像吗?知道什么叫转化漏斗吗?知道什么叫内容矩阵吗?这些都是专业词汇。
你别小看这些词汇,每个词汇背后都是一整套方法论。你把这个领域的核心词汇搞清楚了,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就出来了。
对了,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习惯,定期跟相关部门的同事请教。
这个习惯很多人做不到,为什么?因为懒,因为不好意思,因为觉得没必要。但我告诉你,这个习惯至关重要。你做新媒体的,不跟销售部门聊聊,你怎么知道用户真正关心什么?不跟产品部门聊聊,你怎么知道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不跟人力资源聊聊,你怎么知道公司的价值观和文化是什么?
听来的一个案例,记不清是哪个公司了,说他们有个做市场的人,每周都会找销售部门的人喝咖啡聊天。不是为了套近乎,是为了了解一线的真实情况。半年之后,他策划的营销活动转化率比其他人高出一倍多。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客户真正的痛点在哪里。
这个责任得怪那些不愿意跨部门交流的人。很多人觉得,我做好我自己的事就行了,管别人干什么。但公司不是流水线,不是你只管拧螺丝就行了。公司是个有机体,每个部门都是相互关联的。你不了解全局,怎么可能把自己的事做到最好?
但这里有个更深的问题,很多人不是不想了解全局,是不知道自己的责任边界在哪里。
这就要说到第四个习惯了,主动承担那些责任边界不明确但必须有人做的事情。
前阵子我们公司有个同事休假,她的座机电话一直响。我就故意等了一下,看会不会有人去接。结果每次都有人主动过去接,特别客气地帮忙处理。这事儿虽然小,但特别能看出一个人的职场素养。
你在工作中的责任边界,就是你在公司里的价值边界。你只做分内的事,那你的价值就只有那么大。你愿意多承担一些,你的价值就会越来越大。这不是道德绑架,这是职场的真相。
可能我理解错了,但我觉得很多人不愿意主动承担,是因为怕吃亏。觉得我又没有额外报酬,凭什么多干活。但你要明白一个道理,短期看你可能吃亏了,长期看你一定是赚的。因为能力是你自己的,经验是你自己的,别人抢不走。
接下来说第五个习惯,跟同事沟通的时候少用反问句。
这个特别重要,但很多人意识不到。你跟同事说,我上次不是跟你说过吗?你怎么又忘了?这种话听起来特别不舒服。换个说法,这次你要认真听哦,这个特别重要。效果立马就不一样了。
我以前也经常犯这个错误,尤其是对下属。觉得他们做得不好,就忍不住用反问句。后来我发现,每次用反问句,对方的积极性就会受打击。现在我尽量用推进式的语言,效果好太多了。
哦对,还有一件事,开会的时候要多用推进思维。
什么是推进思维?就是你听到一个方案,不要马上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而是想办法帮他完善。比如说,如果这么做你预计结果如何?这部分我没太明白能再讲清楚一点吗?你认为哪个环节风险最大?
我见过太多人,开会就是来挑刺的。别人说个方案,他能找出一百个问题。表面上看他很负责任,实际上他在阻碍团队前进。因为任何方案都不可能完美,关键是能不能往前推进。
你可以把这几句话贴在电脑上,开会的时候看着说。如果这么做你预计结果如何?这部分没明白可以讲得再透一点吗?你认为哪一点不确定性最大?我想对某一部分内容做一些优化建议可以吗?如果你已经想好了我无条件支持。
用这些话术,整个会议的效率会高很多。
然后是第七个习惯,汇报工作的时候先说结论。
这个我太有感触了。很多人汇报工作,啰啰嗦嗦讲半天,你都不知道他到底想说什么。李总您好,我们正在组织一次活动,这次活动我们策划了十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什么第二个环节是什么。听完你是什么反应?你只会想,所以呢?你到底想干什么?
正确的汇报方式是什么?李总您好,活动策划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共十个环节,其中两个环节特别关键,最迟九号之前需要您二十分钟时间,我当面跟您汇报,其他内容发邮件给您,如果没有大问题我先准备其他八个环节。
一句话就把事情说清楚了,老板听完立马就能做决策。你节省了自己的时间,也节省了老板的时间。
最后一个习惯,总结工作的时候要重视成果而不是过程。
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反正我发现很多人写工作总结,喜欢写自己做了什么。本月拜访客户八十次,打了三百个电话,加班五十个小时。但老板不关心这个,老板关心的是你拿到了多少订单,创造了多少业绩。
职场的残酷真相就是,成果大于一切。你再辛苦再努力,没有成果就是零。所以总结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用结果说话。本月完成业绩目标的百分之一百二,超额完成百分之二十。其他的都不重要。
前面是不是说过,习惯比努力重要?现在我想说得更清楚一点。习惯是什么?习惯就是你的底层操作系统。你的操作系统好,做什么都顺。你的操作系统不行,再努力也是事倍功半。
这八个习惯,你可以打印出来贴在电脑上,每天对照着看。不要求你一下子全都做到,但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完全不一样了。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