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为离职3年我才意识到,任正非的狼性文化,才是真对员工负责
2025-11-18
有时候真是挺怪的,人离开一个地方很久之后,才慢慢懂当初发生了什么。
前两天晚上,快睡着的时候,手机震了一下,一个老同事在群里发了句感慨,说一句话就把我叫醒了。他说:“想想以前在华为,被骂得像狗一样的那几年,其实是这辈子最长本事的几年。”
我看着这句话,脑子里一下子翻出很多画面。有被领导当面怼得脸发烫的会议,有凌晨两三点还在机房对着告警发呆的夜晚,也有领到一笔不小的年终奖,心里又委屈又满足的那种说不上来的复杂。
说实话,我是离开华为好几年之后,才慢慢想明白一点东西的。刚走那会儿,我打心眼里觉得所谓“狼性文化”不就是高压加班、末位淘汰、情绪PUA吗,哪门子对员工负责。后来呢,人绕了一圈,自己当过小老板,当过外包甲方,带过几个小团队,踩了一堆坑,回头再看,心态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离职那年,其实挺冲动的。那时候在华为呆了五六年吧,具体几年我都记不太清,反正从刚进来的激动,到后来烦绩效、烦考核、烦出差,情绪是一步一步叠上去的。最后压死我的那根稻草,是一件小事。
有一次年度绩效定级,我们组那年整体做得还可以,项目指标也完成了,客户投诉不多。我心里盘算着,自己好歹也该混个中上。结果绩效下来,我被定在中间偏下,离传说里的“C”只差半格。开完沟通会,我一边点头说理解,一边心里骂娘,说这么玩也太不讲人情了。
后来我跟直接领导吐槽,他就很平静地说:“你今年确实不算差,但你真回头看看,你有什么硬结果是别人做不到的?”这句话当时像被泼了盆凉水,我表面上没吭声,心里挺不服。再往后,部门里真有同事连着两年被打C,自动被清退,人走得挺安静的,群里一句话都没多说。那阵子我看什么都不顺眼,只觉得这地方太冷。
没多久,我就递了离职申请。现在想想,那会儿我是夹着一股怨气走的,嘴上说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心里多少还是带着一点“老子不伺候了”的情绪。
离开之后的头两年,我过得其实挺飘的。一开始去了一个规模中等的互联网公司,老板天天把“温暖”挂在嘴边,动不动就说大家是家人,公司是大家的家。刚去的时候,气氛确实比之前轻松,没那么多考核表,也没人天天追进度。开会更像聊天,谁迟到领导都笑笑,不太当回事。
刚开始那几个月,我是真的觉得舒服。没人凌晨打电话催你改方案,也没有那种“写到半夜发现需求变了”的抓狂。有一次项目延期了,客户有点不满意,老板在会上说:“没关系,我们再优化优化,别给大家太大压力。”当时我心里还有点感动,觉得这才是人性化嘛。
结果再过一段时间,我隐约觉得哪里怪。项目一个接一个开,落地的却不多。大家开会的时候说得都挺好听,但真要有人落实,就各种理由。说资源没批,说其他项目更急,说要再等等领导拍板。每个人都笑呵呵的,可事情就是不往前走。
有一次我忍不住问老板,要不要把项目里程碑写清楚,谁负责什么写明白,不然总这么拖也不是办法。老板笑笑,说:“我们做创意的,太流程化以后就没灵感了。”这话说出来挺好听的,我当时也不好再说什么,但心里那道坎就埋下了。
后来公司现金流出了问题,裁员。大家都很意外,因为平时看起来一点迹象都没有,领导每天还在群里发打鸡血的话。最早走的一批人里,就有几个真干活干得挺不错的。那天我在走廊上碰见其中一个,她只说了句:“早知道还不如去华为,起码干多干少心里有数。”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了一下。那一瞬间,突然有点说不上来的熟悉感。
再后来,我自己也跟几个朋友搞了个小团队,算不上公司,就是接接项目、写写方案,做点咨询。刚开始大家兴致很高,开会的时候一个比一个讲梦想。我们也学着很多所谓“新式创业公司”的做法,说不打卡、不加班、强调自由度。我还特别认真地在墙上写了一行字,大概意思就是要做有温度的组织。现在回想,那字写得倒挺工整,就是有点好笑。
项目刚开始不多,大家确实很自由。有时候一个下午都在讨论理念,正事没做多少。我心里隐隐不安,又不好当面打击大家,只好自己熬夜补。等到项目多起来,问题全来了。交付节点没人盯,各自手上的事东西交叉,谁都觉得自己挺忙,但最后交出去的成果,总差点意思。
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回给一个客户做内部培训方案,对方给了个大致方向,说希望能帮他们做管理层能力提升。我当时想着不能输,就安排了一个小组来负责,从访谈到方案都让他们自己去摸索,我只盯最后一关。
结果到了要给客户预演的时候,方案内容一大堆,看着挺丰富,节奏却乱得厉害,重点也虚。客户负责人看完也没发火,就客气地说:“内容挺多的,就是不知道落在我们团队身上,具体要怎么变。”
那天回去路上,我心里特别闷。其实问题很明显,小组里没人真正扛结果,大家都在做“贡献”,但就没有一个人敢说:“这件事最后算我。”我跟合伙人复盘了半天,发现我们从一开始就在躲一个东西,就是明确的责任和明确的代价。
说白了,我们嘴上骂着华为的狼性,身体却很诚实地享受着那种清晰:谁负责什么,没做到是什么后果,做到又能拿到什么。
那天晚上我回家,胡乱翻手机,看到之前在公司存的几个内部讲话片段,其中有一句我以前很反感的大意是:“对员工最大的负责,是让他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而不是永远待在温水里。”那会儿我总觉得这话挺冷血,说得好像人就是工具。可那天再看,我突然安静下来,甚至有点明白任总为什么总爱讲“烧不死的鸟才是凤凰”这种话。
当然,这话说得有点狠,我现在也觉得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也不一定适合所有阶段。但是从公司的角度看,狼性文化里有些东西,确实是在对员工的未来负责,而不是只对当下的舒服负责。
我慢慢发现,真正在华为那几年给我留下印记的,不是加班,不是骂人的语气,而是那种“借口无效”的氛围。你可以说困难,可以说风险,但说完以后,大家第一反应是想办法,而不是找理由。
有一次,我们在西南一个城市做开网,时间卡得死死的。客户那边临时改了配置需求,等于一大块工作要重来。按常理说,这种事完全可以把责任往外推,说需求变更导致延期。可我们那时候的项目经理没有这么干,他在会上拍板,说:“外部原因我来跟客户解释,内部该返工就返工,别废话。”
那几天真的挺惨的,连续好几晚都有人在机房打地铺。但最后项目按期交付了,客户满意度还不低。后来年终评奖,这个项目被当成标杆,团队里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回报。但最关键的是,那次之后,我心里对“责任”这个词的理解就不太一样了。
所以后来自己带团队的时候,我做过一个小实验。有一阵子我刻意不讲大道理,只做两件事。一个是每个项目明确一个“结果负责人”,名字写在白板上,其他人都可以帮,但最后好不好只看这个人。另一个是把“借口讨论”砍掉,开会时谁再说“最近有点忙”“客户那边不配合”,我就只问一句:“那你打算怎么处理?”
这个小动作看起来不大,执行了两三个月,变化很明显。能扛事的人反而更安心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扛起来的东西能被看见。习惯推事情的人,要么开始硬着头皮成长,要么自己觉得待着不舒服,慢慢就离开了。过程中也有挺尴尬的时刻,有个同事被问急了,当场红了眼眶,说压力太大。我那一刻其实也挺心软的,差点又想退回去当“好人”。但转念一想,如果连我都装作没看见,那就是在害他。
这就是我后来慢慢想明白的一点:真正对员工负责,有时候不是把他护得好好的,而是让他真切看到自己的短板和极限,哪怕那一刻挺难受。
当然,这话说简单,做起来真的容易走偏。外面很多标榜“狼性”的公司,学到的都是表层的狠。让员工熬夜、画饼、压工资,一遇到问题就威胁裁员。看起来很像,其实跟华为那套差得远。
我印象中,华为有一个底层的东西,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绩效再严,工资再浮动,也基本围绕这个逻辑。你可以吐槽制度复杂,可以吐槽算法黑箱,但长期看,拉开差距的还是结果。而我后来见过的一些所谓“狼性团队”,嘴上讲奋斗,年终奖一分不涨,项目赚了钱也不愿分一点给一线员工,这就不是狼性,这是糊弄人。
还有一点,华为那套文化里很强调“组织优先”。这话听起来有点大,但落在具体场景,其实就是遇到冲突时,优先看对项目、对客户、对公司长期价值有没有利,而不是谁跟领导关系好。说实话,这一点在很多公司里,是做不到的。有人靠拍马屁上位,有人靠跟老板喝酒拿项目,表面上没有狼性,实际上比狼性更让人寒心。
后来有一次我在一个管理类讲座上听到一句话,好像是哪个管理大师说的,我记不太清了,大意是:“好的组织,让个体变得更强,而不是更依赖。”那一刻我突然想到华为那几年,在最累的时候,我每天嘴上骂,但心里是知道自己在长硬功夫的。离职之后再去别的公司,很多事情一下子就上手了,节奏再忙也不容易被压垮。
再说句可能有点刺耳的话,如果一个地方,只是让你觉得舒服,不怎么成长,不用面对自己的问题,那短期看是对你“好”,长期看其实是对你不负责。因为总有一天,你要离开那张网,到一个更粗糙、更真实的环境里,到那时候,你就会发现之前被保护得太好,也是一种伤害。
我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去华为这种地方“受锤”,也不是说狼性文化就是唯一正确答案。人有阶段,公司也有类型。有的人适合长时间高压,有的人更适合平稳的节奏,这都正常。
只是对我自己来说,这三年绕来绕去,最大的变化是:从“讨厌狼性”变成“理解狼性,再选择适合自己的强度”。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把所有难受都归到“制度不人性”,也不会轻易被那些打着“关爱员工”旗号的松散管理骗过去。
如果你现在恰好也在纠结,要不要离开一个看起来很压抑的地方,我也不想替你做决定。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我不了解,也不该轻易评判。只能给你几个很简单的自查问题,你自己心里过一遍。比如,这家公司有没有清楚地告诉你,努力和回报是什么关系。比如,你每年总结的时候,能不能说出自己硬实力上到底长了什么。再比如,如果明天你离开这里,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那些被你骂了好多年的制度和要求,会不会变成你手里能用的本事。
如果答案偏向肯定,那再辛苦一点,可能也值得多熬一段时间。如果答案大多是否定的,那就别被“我们是家人”这种话感动太久,早点为自己做打算。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就是我这几年绕了一圈之后的一点体会。里面难免有偏见,有记忆不准的地方,也可能我看到的只是华为在某个阶段的样子,跟现在的情况已经不一样了。这些都说不好。
我只是越来越能接受一个朴素的结论:真正对员工负责的公司,不一定让你一直开心,但一定会逼你长本事;真正对自己负责的员工,也不一定要待在最舒服的地方,而是要学会分辨哪种“不舒服”是在消耗你,哪种“不舒服”是在锻你的筋骨。至于狼性文化,适不适合你,强度要多大,什么时候该上前,什么时候该抽身,这些问题,别人替你想不明白,到最后还是得你自己慢慢试。
大概就是这样吧。不知道这些话能不能对你有点用,也可能只是我自己在这边复盘了一圈,心里稍微踏实一点。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