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高手的战略,在于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2025-11-18
有时候人就是这样,真正在夜里睡不着的,不是今天挨的骂,而是心里那个问号:我现在走的这条路,到底是越走越稳,还是只是在硬撑。
前段时间,一个做消费品牌的朋友来找我吃饭,他上来第一句话就是:“我可能要把团队砍一半。”说这话的时候他脸上没什么表情,但筷子来回在碗里拨拉,怎么夹菜都夹不稳。
他之前那家公司,你应该在网上见过,刚出来那一阵子风特别大,各种媒体夸,融资也顺利,几个月就开了好几家新门店,还跑去拍了一支看起来很贵的视频。那会儿他说起战略,喜欢用很大的词,什么“快跑”“占坑”“窗口期”。
后来呢,线下生意一冷,现金流开始紧,几个大单黄了,他才慢慢意识到,之前那些漂亮的动作,很多其实是冲动,不是战略。
这顿饭我们聊到后面,他突然冒出一句:“我发现所谓高手的战略,说难听点,就是知道啥时候该慢下来。”这话听着有点土,但越嚼越有味道。
很多人一提战略,脑子里都是大转折、大跨越、颠覆、弯道超车,好像不蹦几个狠词,就显得自己不上心。可真把那些走得远、活得久的人拎出来看,你会发现一个很扎眼的共同点:他们的步子,说不上多快,但很少倒着走,更不要说频繁推翻重来。
说起这个,我想起几个场景,都是这些年零零散散听来的,记得不一定完全准,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有个前同事,之前在一家大厂做项目老板,后来出来独立接咨询。他刚出来那会儿挺躁的,一口气接了七八个项目,行业全不一样,从教育到医美,从地产到互联网工具,什么都想试。那阵子他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现在是在找方向,多试试没坏处。”
结果一年过去,钱是挣了一些,人却累得不行。更关键的是,他发现自己哪一条线都没走深。每个客户那边都认识几个人,知道一点门道,但真要说自己在哪个赛道有优势,他自己都说不清。
有次见面,他突然跟我说:“我做了个愚蠢的小实验。”我问什么实验,他说:“我把过去一年所有项目列出来,在后面写上如果继续做三年,我能积累什么。结果很多项目后面只能写一句话:‘钱拿过一次,其他啥都没留住。’”
他说完之后自己笑了笑,说有点像学生时代做选择题,每一题都去纠结,来回改,结果最后时间不够,全军覆没。这就是那种典型的,看起来很忙,其实在原地打圈。
后来他给自己换了个做法,说白了就是定了一个很笨的“稳定战略”。他挑了两个方向,一个是自己之前最熟的行业,另一个是离这个行业不远的新需求,然后给自己做了一个很简单的约定:不再随便接第三种。短期可能少挣一点快钱,但要看的是三五年后那条曲线是不是还在往上。
他说他给自己加了个小动作,你也可以照着试试,不难。就是每周固定腾出一两个小时,只干一件事:给现有方向里的老客户写复盘、写建议,或者帮他们做点免费的优化建议,不谈价格,只谈价值。刚开始那几周,他也嫌烦,觉得看不到回报。但过了大半年,他发现,一个老客户陆续给他介绍了七八个新客户,基本不用再出去自我销售。
他笑着说了一句:“原来所谓战略,有时候就是认命一样地把一条路走厚。”这句话听起来有点苦,但比那种“改变世界”的豪言壮语更贴近普通人。
说起这种“走厚”,我总会想到一个老生常谈的故事,说有两个队去极地探险,一个队碰到好天气就疯跑,坏天气就窝在帐篷里骂运气,另一个队不管天气怎么样,每天都走差不多的距离。最后的结果,你大概也听过,那个看起来更激进的队伍,早早就散架了,那个看起来有点“憨”的队伍,慢慢地走完了来回全程。
我没去查过太细的史料,可能细节和现实有点出入。但这个故事被反复拿出来,就是因为它戳中了一个很朴素的东西:高手的战略,更多是节奏管理,而不是单点爆发。
很多人做事,容易掉进一个陷阱:兴奋的时候把自己榨干,低潮的时候干脆躺平。表面看是状态问题,本质上还是对“可持续”这三个字没概念。真正的高手,对自己的体力、心力、钱袋子,都有一条清晰的“最低线”。这条线不是给别人看的,是用来提醒自己不能乱来的。
我认识一个做产品的女生,性格其实挺猛的,但她给自己定了一个很温吞的工作节奏。她每天都有一个“至少完成线”,无论多忙多累,都会确保那条线下面的事情一定做完,其他的再看心情。那条线很简单,就两块:一个是手头核心项目的推进,一个是和关键同事的沟通。
她说自己曾经有段时间贪心,每天开一堆会,拉一堆新想法,结果两三个季度过去,发现真正在跑的项目也就那么一两个,其他都是白费劲。那次年终总结的时候,她在本子上写了一句挺扎心的话:“很多猛烈的开始,最后都悄无声息。”
后来她每天睡前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今天有没有做一件三个月后还受得了益处的事。”如果连续几天都答不上来,她就知道自己又开始乱跑了,需要停下来调整。这也是一个很小的实验,但对她来说,是一个把“战略”落到日常的办法。
你看,这些所谓的“高手动作”,乍听起来一点都不帅气。没有“翻盘”“绝地反击”这种剧情,更多是一些看着有点琐碎的小坚持。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反驳,说现实哪有那么从容,很多时候你不猛冲一下,机会就没了。这个我也同意,世界确实不是给慢悠悠的人准备的。但问题在于,猛冲之前,你有没有想清楚两件事。
一是,你冲完以后还有没有力气收拾残局。二是,这次冲击是建立在之前扎的“硬寨”之上,还是纯靠赌运气。
我见过一个挺典型的失败案例。某个内容公司有一段时间突然爆火,粉丝涨得很快,广告主蜂拥而来。那会儿老板觉得机会难得,决定趁热打铁,几个月内连上了好几个新项目,团队从十来个人一下子涨到三四十,办公室换到更大的地方,还弄了个很酷的开放工位。
刚开始一切都很带劲,不少人加班到半夜,群里消息刷个不停。老板在外面分享的时候,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现在就像在坐火箭。”
结果过了没多久,平台算法调整,阅读量掉了一大截,新来的项目收入跟不上成本。原来撑住局面的那条主线,因为资源分散,也做得没以前那么细。最后,公司不得不开始收缩,砍栏目、砍项目,裁员。
裁员那天,有个老员工当着老板的面说:“我们其实可以慢一点,但方向不要老变。”这句话挺伤人,但也挺真实。
你说这家公司当初冲刺是不是错的,也不好下绝对结论,谁都知道机会窗口不常有。真正的问题在于,当时他们没有给最坏的情况留余地。所有资源一股脑往前顶,一旦退潮,就完全没有防线。
所以你会发现,所谓“稳定性”,不是保守,而是留后路。高手不是不敢赌,只是他们很少把全部筹码压在一把上。
有个做投资的朋友跟我概括过一句,他说:“真正厉害的人,不追求每次都赚到最多,只追求尽量少死。”这句话乍听有点丧,但实话。因为活得久,比哪一年赚得多,更重要。
说起“责任”,也绕不开稳定这个话题。很多团队看起来乱,其实乱在没弄清楚“谁对什么负责”。
我参加过一次项目复盘,场面有点微妙。客户投诉体验不好,数据下滑,公司内部就拉了个会,十几个人坐一圈,从产品说到运营,从运营说到技术,每个人嘴上都挺客气,就是没人说:“这件事先算在我头上。”
开了大半天,结论只有一句:“沟通要加强。”这种话你也听过无数遍,听完就完了。
过了几个月,我又去那家公司,发现同样的问题还在。后来再跟里面的人闲聊,大家私下都承认:“我们这儿最大的毛病就是事情从来没有真正的主人。”
再对比另一个地方。也是产品出了问题,被用户骂得挺狠。老板开会的时候没说什么场面话,就问:“谁来兜着这个版本的体验问题。”短暂沉默之后,有个中层举手,说:“算我。”
从那之后,到下一次大版本上线之间的那几个月,整个团队的节奏明显稳了下来。不是说大家不焦虑,而是那种发散的焦虑,变成了带方向的压力。该砍的需求砍,该推的时间推,团队外的干扰少了很多。
我后来问那个中层,你当时为什么敢接这个锅,他笑笑说:“也不是敢不敢的问题,总得有人站出来。你不稳住这件事,下面所有人都会散。”
你看,这种“责任归属”,说白了也是战略的一部分。谁扛得住长期压力,谁就有资格参与长期博弈。那些总想只在顺风局露脸的人,多半撑不过几轮。
有时候你会发现,高手看问题和普通人的差别,不在于他们会的招式多,而在于他们特别警惕一种东西:短期的爽感。
短期爽感有很多种,业务上的、情绪上的、名声上的。比如一个号突然多了好多关注,很容易忍不住去追求点赞数,而忘记问一句:这些人会在三个月后还在吗。比如一个团队刚拿到一笔大单,很容易立刻扩张,而不算账:这个规模是不是自己消化得了。比如一个人突然被夸“有天赋”,很容易上头,而懒得继续打磨基本功。
我曾听一个前辈半开玩笑地说:“真正成熟的战略,就是学会对很多短期爽的东西说‘以后再看’。”这话说得很不像鸡血,却戳中了一个事实:长期的稳定,往往是靠一点一点放弃短期诱惑换来的。
你可能会问,那我们普通人,要怎么在自己的生活里,把这种“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落下来,而不是听完故事就完了。
有两个小动作,你可以试着玩一玩。
一个是做“固定动作”。选一件对你长期有用,却不那么急的事情,给它一个特别简单、不会太痛苦的标准,然后每天把这个动作完成。比如每天写一小段工作反思,哪怕只有一两百字;比如每天学一点跟自己专业相关的新东西,不追求看多少,只求不断。
关键不是这件具体的事,而是你在训练一种心态:不管外界今天发生了什么,我有一块是稳的。很多人一到忙的时候,就把长期的东西全部扔掉,等到风头过去再捡回来,已经变成重新开始了。
另一个是做“下限清单”。不是列目标,而是列底线。比如你给自己定下来的可以是这样的:无论多忙,每周要见两三个关键的人聊聊;无论多焦虑,每个月要看一看账户里的钱,算一算能撑多久;无论多迷茫,每个季度要对自己的方向做一次简单复盘。
这些东西看上去一点也不伟大,但它们像地上那几根木桩,可能暂时撑不起一栋大楼,却能保证你不会一下子掉进坑里。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我说得有点啰嗦,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招式。说实话,我自己也有这个感觉。可我慢慢接受了一个现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真正改变命运的,不是某一次灵光乍现的翻盘,而是那种看起来普通、甚至有点无聊的稳定积累。
我也不是说高风险、高回报的路就一定是错的。有些人就是适合那种玩法,有勇气也有运气,那也挺好。但不管你选哪种路,有一个问题还是得先问清楚:你的身心、你的家庭、你的钱包,能不能承受你选的这条路的波动。
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说白了就是两个判断标准。一个是这条路的起伏大不大,另一个是你能挺多久。高手的战略厉害,就厉害在他们眼里,胜负不是用一两次成败算的,而是拿一个更长的时间段来衡量。
他们不会被一次偶然的成功冲昏头脑,也不会被一次失败彻底击穿。他们更在意的是:今天做的每一个选择,三五年之后回头看,会不会觉得太冲动。
我说了这么多,也不敢保证完全对。里面肯定有我的偏见,也有我见识有限的地方,甚至有些例子过几年再看,都不一定成立。人嘛,总是在走走停停里,才慢慢摸清自己适合哪种节奏。
但有一件事,我现在越来越笃定:真正稳得住的人,不是因为走得慢,而是因为他们不随便往后退。哪怕今天只能往前挪一小步,至少也是往前。
至于你自己的战略是什么,你要用什么样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去支撑,那就只能你自己一点一点试、慢慢改了。别人给不了标准答案。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