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毕业4年月入20万:职场上混的好的人,都遵循这8条高成长定律
2025-11-18

那天是个普通的工作日晚上,快到十点,我在公司楼下便利店门口啃一个凉掉的关东煮,一个刚毕业一两年的小同事坐在我旁边,盯着手机工资条发呆,突然冒出一句。

「哥,你说人毕业个三四年,怎么就能月入二十万啊,我们这点工资,连个零头都够不上。」

我当时嘴里还咬着东西,本来想开个玩笑缓和一下气氛,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后来呢,我们就这么坐着,他东一句西一句,我也东拉西扯,聊到最后,其实只剩下一个问题。

到底什么样的人,是真正在职场里混得好的人。那些毕业没几年就收入上去了的,靠的到底是什么。

先说个丑话在前面,我不太相信什么「一步登天」。绝大多数人毕业四年能拿到不错的收入,背后大差不差就几件事,而且都挺无聊的,没什么传奇色彩,甚至听上去有点像在打地基。

只是很多人不爱听这种版本,更喜欢那种「抓住一个机会」「遇到一个贵人」的讲法,显得轻松点,也显得自己没错。

后来呢,我就慢慢整理身边这些人的共性,反过来才发现,所谓「高成长」,本质就两件事。一个是你别把自己玩死,要稳定,要可持续;另一个是你得持续往上拱一点,不能原地打转。

听起来有点空?那就从几个具体人说起。

我有个朋友,小孙,南方人,个子不高,说话慢慢的,刚毕业那会儿来北京,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刚去的时候,工资比我当时还低一点,住得也远,每天通勤来回要两三个小时。

他身上有个让我印象特别深的小动作,就是每天早上进公司之前,会在楼下小广场多站五分钟,掏出手机记一记今天「最要紧的一两件事」。不是待办列表那种,而是很具体的结果。比如「把新用户欢迎流程改完并上线」「把这周的复盘搞定发给老板」。

别看就这五分钟,他坚持了好几年。刚开始我还觉得有点好笑,又不是考试,哪用得着每天搞这种仪式感。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就是隐约觉得,如果一天有个「主线任务」,就没那么容易被一堆杂事牵着走。

一年多以后,有天我们一起在茶水间闲聊,他说最近有点累,活多了不少,但又觉得挺踏实。我随口问了一句「你那小本本还记么」,他愣了一下,说「有时候也忘,但大多数时候还在记」。

你要说这个动作有多高级,也谈不上,谁都能学。但你把视角拉长看,小孙这几年升职加薪都挺稳的,没什么炸裂的戏剧性时刻,就是一步一步往上挪。等大家反应过来时,他已经从一个普通小运营,变成了能带团队的负责人,收入自然就不是当年那个水平了。

我后来回想,所谓「月入二十万」这种结果,其实就是无数天里「多站了那五分钟」这种小动作,一点点堆出来的。

对了,说起这里我想起来,另一位同事小王,刚工作那会儿也学小孙列清单,但他坚持了一个多月就放弃了。为什么呢,他说「写了也做不完,看着心烦」。

这就扯到另一个挺扎心的点。很多人喜欢「看起来很努力」,不太愿意面对「真正能推进的只有一两件」。每天把自己包得满满当当,反而失去了对优先级的感觉。

我以前在一个创业团队呆过一段时间,那会儿公司刚拿了点钱,气氛特别热血,大家经常熬到半夜,墙上贴满了计划和口号,一副马上要改变世界的样子。

后来呢,公司撑了没多久就开始收缩,我也算见证了从亢奋到疲惫再到崩盘的全过程。

印象很深的是,有次开复盘会,老板摊开这几个月的项目表,问大家「你们觉得哪件事是真正值得我们这么多人、这么多时间砸上去的」。现场一下子安静了。

很多同事那时候才意识到,自己一口气干了好几个晚上加班的事,拉长到一年看,可能连个水花都不算。

那次之后,我对「优先级」这三个字的感觉完全变了。以前我也会觉得,完不成那么多事,说明自己能力不行。后来慢慢明白,有些事情就是不值得你拼命。

这其实就是一个很现实的「失败或返工」经历。你不提前想清楚,最后就得用时间、用焦虑来补。

再说一个外面听来的例子。前阵子看过一个职场调研,好像是某个做招聘的平台统计的,具体哪个机构我记不太清了,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他们把一批工作三四年的人拆成几组,收入水平差距挺大。有一组人,每年跳槽一两次,岗位换得很勤,简历看起来挺花哨;还有一组人,岗位没怎么变,薪水却涨得很稳。

研究的人后来发现,收入涨得稳定那一组,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能在同一个方向上持续做深。不是不换公司,而是不轻易换赛道。

这些人也不是没机会乱跳,有时也会被高一点的工资诱惑。但他们更在意的是「这个方向三五年后有没有空间」,而不是「这个月工资多两三千」。

这就是我们经常挂嘴边却很少认真做的那件事。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说直白一点,就是别老在原地重启。

我自己就踩过坑。刚毕业那几年,我啥都想学,看到别人做产品就学产品,别人做运营就学运营,谁提副业我就跟着报课,结果搞了个四不像。

那几年我电脑里存了乱七八糟的学习资料,硬盘都快撑不住了,可真正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很少。公司给我发工资的时候,买的是我的时间,不是这些「收藏夹」。

真正转折点,是后来有个前辈跟我说了一句挺普通的话。「你可以对很多东西好奇,但在简历上只能写一条主线。」

这句话有点像被泼了一脸冷水。那之后我花了好几天,把自己这几年做过的事全摊出来,硬是给自己选了一个主线。不是说以后就再也不能换,而是先认一个「当下版本的自己」。

然后我做了一个小实验。给自己定了一个「三年不乱跳」的约定。不是说三年不换公司,而是三年内不随便换职业方向。每当有新鲜机会蹦出来时,我先问自己一句「这跟我选的那条主线,能不能叠加」。不行的就忍痛放掉。

这个小约定刚开始挺难受的,看着别人换个行业立刻涨薪,心里肯定会痒。有几次我甚至都跟猎头聊到快签意向了,又临时刹车。现在想想,这几脚急刹车,可能是我职业生涯里最值钱的犹豫。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是不是就别折腾了,在一家公司死磕就行。

也不至于。稳定不等于一成不变,可持续也不等于原地待命。关键还是那句老话,把「自己要什么」这个事想清楚一点点。

我有个同学在体制里工作,几年下来收入不算夸张,但胜在稳。他表面看着佛系,实际上私下也在折腾。他做的一件事,我觉得挺值得借鉴。

他给自己定了一个「下班后一小时」的计划,不是那种拼命熬夜的学习,而是每天固定拿出一小时,围绕一个技能慢慢打磨。

这几年他没像有些人那样疯狂报班、到处打卡,而是老老实实在一个方向上反复练。比如他盯上写作,就坚持每天写一点,再把写的东西发给朋友挑毛病。

你说这种「慢动作」有没有用,一两个月看不出来,一两年之后差距就很明显了。他现在靠写东西接点小活,收入不算惊人,但已经能明显缓解生活压力了。更重要的是,这块能力带来的安全感,是涨工资给不了的。

扯远了,说回来。

讲了这么多,其实想说明一点。职场上真正混得好的人,基本都在做三件看起来挺老派的事。

一个是把时间往关键的地方堆,不是看起来忙,而是真正知道什么最值得自己忙。

一个是给自己留余地,不把人生赌在一个瞬间的「爆发」上,而是接受那种「有点慢但在往上走」的感觉。

还有一个,是在现实责任和个人野心之间,坦白一点。承认自己既想赚钱,又想成长;既想顾家,又想不被困住。承认了之后,就老老实实算账,不靠幻想。

你可能会觉得,这些道理都听过。是啊,大多数靠谱的道理都没什么新鲜感。难的不是听懂,而是你愿不愿意为此做一两个小调整。

比如说,你明天上班前,愿不愿意花五分钟想清楚,今天哪一件事对你一两年后最重要。

比如说,你今晚睡觉之前,愿不愿意在本子上写下三句今天的复盘,不是写给别人看的,而是写给一个「三年后的你」。

再比如,你下次对着一个看起来诱人的机会心动的时候,愿不愿意先忍住不回复消息,给自己留一晚上,只问两个问题。

「这件事如果做三年,我会不会后悔浪费时间。」

「就算失败了,我还能不能扛得住。」

这两个问题听上去不帅气,也不像那种可以做成海报的金句,但我自己这么用下来,发现效果比什么「逆袭秘诀」都可靠。

当然,这些也只是一家之言,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可能有些地方我自己回头看也会觉得「当时是不是想得太简单了」。反正职场这件事,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只有「这段时间对你比较合适」的选择。

你要真盯着「毕业四年月入二十万」这个数字看,很容易被带偏。更现实一点的问法,可能是「在接下来这三四年里,我能不能把自己的可用筹码多攒一点」。攒什么呢,攒一个稳定输出的方向,攒两三件拿得出手的成果,攒几段不那么糟糕的人际关系。

至于具体能涨到多少,那里面有运气,有大环境,也有你压根控制不了的东西。承认这一点,不代表就摆烂,只是提醒自己少一点幻想,多一点可持续的动作。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点啰嗦,你当是楼下便利店门口的一次闲聊好了。哪句对你有用,你就揣兜里;哪句你觉得不对,就当听了个故事,过会儿也就忘了。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