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决定一个人潜力的,是他在人生最黑暗时期的选择
2025-11-18
那天一个朋友半夜给我发语音,他在出租屋的地板上躺着,手机搁在枕边,说话声音闷闷的。
他说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
“我觉得我整个人像手机一下没电了,插座也找不到。”
后来呢,他又补了一句,“也不知道你现在是不是方便听我瞎说,我就是想找个人确认一下,我现在是不是算人生黑暗期了。”
说实话,他问完我也沉默了一会儿。因为仔细想想,这些年身边人过得顺风顺水的,真不多。反倒是各种“黑暗期”,毕业找不到工作,工作几年卡在瓶颈上,中年被裁员,感情散了,钱没攒下,身体也亮红灯,这些场面,几乎谁身上都有一点。
慢慢我发现,有的人一遇到这种阶段,人就像被泼了冷水,整个人缩回去了;也有人明明状态也不好,心里也骂娘,但每次做选择的时候,还是往前多迈半步。时间长了,差距就越拉越大。你说是潜力吗,也行,你说是习惯,也说得通。
我想起三个身边的故事,可能没有那么惊心动魄,但都挺真实的。里面有些细节我记得不太清了,只能大概说个意思,你就当听个夜聊。
先说第一个。
阿哲是我认识的里,典型那种“普通本科毕业来大城市闯”的人。疫情那会儿,他刚毕业不久,简历投出去跟石沉大海差不多。那阵子,他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各个平台看有没有新的岗位,刷着刷着,人就麻木了,什么运营、助理、销售、管培,统统勾选,全投。
有一晚他给我说,“我怀疑我是不是根本没啥潜力,不然怎么投了二三十家公司,一个正儿八经的面试都没有。”
对了,我那会儿脑子一抽,给他提了个小实验。现在回头看不算什么大招,甚至有点傻,但对他后来挺关键的。
我跟他说,要不你别乱投了,你就给自己设个“七天实验”,每天只干两件小事。第一件,每天只投十封简历,但这十封都要是认真挑过的,行业一致一点,岗位也尽量在一个方向上,比如就盯“内容相关”。第二件,每天晚上简单记一下今天收到的反馈,哪怕只是“无人阅读”。
他一开始不太服,说这不就少投了么,更没希望了。我说“扯远了,你现在不是缺机会,你是连自己在干嘛都搞不清。”
后来他居然照做了。
前两天,反馈基本是零。有个别猎头打电话过来,他也紧张得说不明白自己要什么。第三天第四天开始,有两三个面试机会,都是小公司,聊得也一般。到了差不多第七八天,他突然给我发消息,“我好像发现一个事。”
他发现,只要对方问到“你为什么想做这个岗位”,他就开始支支吾吾,因为他心里也不知道。反而别人随口问他“你平时写过东西吗”,他能滔滔不绝说很久,从从小写日记,到大学瞎写公众号,再到帮同学改文案。
慢慢的,他干脆把简历上那些不相关的经历删掉,把“写东西”这一块拎出来,做成一个主线。后来再往外投,他就只投跟内容、策划、编辑相关的岗位。不夸张地说,之后一两周,面试机会明显多了不少。
你要说这是多高级的选择吧,也不是,就是在黑暗期的时候,他咬咬牙,没有继续乱撞墙,而是做了一个很小的调整,逼自己把方向收窄一点,再一点点往前蹭。
他进的第一家公司工资也不高,刚开始干活时经常被退稿,返工返到怀疑人生。有一个活动方案,我记得他改了六七版,最后上线效果也就那样,甚至不如他期望的。后来他离开那家公司的时候,跟我说了一句,“那段日子想起来还是挺难受的,不过也怪自己,很多东西都是在那时候硬磕出来的。”
再往后几年的事情,我就没细追了,只知道他换过两三家公司,写的东西越来越顺手,最近听说在做一个小团队的负责人,又遇到新的麻烦,我也不太清楚具体怎样。只能说,他那会儿在最黑的时候,没有躺在床上刷手机刷三个月,而是按着那个看似笨的实验走下去,这个选择,基本决定了他后来这条路的底色。
说起黑暗期,还有一个人我印象很深,是个姐姐,叫小雅。
她属于那种看起来一路顺顺的人,学校不错,进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大厂,说出去很有面子。工作三四年后,有一天突然被叫进会议室,通知她岗位调整,说得委婉一点,其实就是优化。她那天给我发消息的时候人还在公司,说“当场没哭,出来之后上厕所的时候差点没绷住。”
她黑暗期最难的,不只是失业本身,还有一堆现实问题。房租快到期了,手里有点存款,但不算多,还有一个没谈拢的感情。那阵子她整个人像被按了暂停键,白天打几通电话假装在找工作,晚上趴在窗台上发呆,刷短视频刷到眼睛酸。
有一次她跟我说,“我现在特别怕做决定,感觉我选什么都不对。”
后来呢,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说的话起了作用,还是她自己某天想通了,总之她做了两个看起来很小,但其实挺硬的选择。
第一个是,她没有立刻换行业。那几个月,身边好多人劝她去考编,考公务员,或者去做完全不一样的事情,她也心动过。但她最后逼自己先把过去这几年的经验梳理了一遍,用她的话说就是“给自己人生做个版本回顾,不然就这么一抹黑跳槽了,太亏”。
她做了一个小动作,每天给自己留半小时,什么都不干,就写。写自己过去做过的项目,写自己真正觉得有成就感的事情,写那些她觉得特别糟糕的经历。写了差不多半个月,她忽然发现一件事,原来自己最喜欢的不是那些大项目的光环,而是带着实习生一点点把东西打磨出来的过程。
第二个选择,是她给自己定了一个“保底动作”。她跟我说,“我再怎么难过,每天也要投一份认真的简历,不是复制粘贴那种,是要根据对方岗位好好改一遍。”有几天她状态极差,白天什么也干不动,晚上十一点还趴在桌子前,对着招聘信息删删改改。第二天早上再看,自己都会嫌弃前一晚写得乱七八糟,但她坚持按发送。
中间其实也有一段完全没有反馈,中间小半年几乎没动静,偶尔还会有一些面试,聊着聊着就没下文。她也怀疑过,“是不是我根本不该继续做这行”。
不过差不多三四个月后,她进了一家规模不大的公司,职位往下挪了一点,但给了她带人的机会。刚去的时候非常辛苦,事情多,资源少,她在小组里属于那种既要干活又要安抚人心的角色。
我有次去找她吃饭,她说,“我再也不想经历去年那种啥也不干的日子了,就算累一点,至少我知道我自己在动。”后来听说她那家公司又遇到新一轮调整,具体情况我也不清楚,可能还有新的坑要趟。
说起这里,对了,我想起以前跟一个做组织咨询的老师聊天,他提过一个让我印象挺深的结论。他们做员工访谈的时候发现,真正拉开一个人发展差距的,往往不是那些顺风顺水的年份,而是两三次关键的“低谷期”。黑暗的时候,有人把所有时间砸在抱怨和自责上,有人会保留一点小小的建设动作,哪怕很丑陋,很慢。时间一长,就完全不是一条线了。
当然,这个说法是不是百分之百准确,我也不敢拍胸脯保证,只能说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责任的。这个人年纪比前两个大一些,我叫他老林。
老林做项目经理那几年,有一次出特别大的纰漏。那是公司接的一个重要客户,合同金额听说有小几千万,项目周期很长,牵扯的部门也多。老林负责整体推进,底下有一帮年轻人干具体执行。
项目做了大半年,本来还算顺利。快到交付节点的时候,才发现中间一个关键模块的数据做错了,相当于前面一大部分成果都要推倒重来。
那几天公司气氛特别压抑,大家都在扯皮。有人说是下游执行团队没按流程复核,有人说是前期需求没确认清楚,有人拿着聊天记录翻来翻去要找“罪魁祸首”。
有一次内部会上,领导语气很冲,说“你们谁来讲讲,这事到底谁负责”。
按理说,以老林的资历,他完全可以把责任往下推一点。毕竟具体算错数据的是小同事,流程上也不是他一个人控制。但他当时沉默了几秒,说了一句,“算我这边的,我带队带得不行。”
说这话的时候,他也没摆什么姿态。后来私下跟我聊起这件事,他说,“谁错都有道理,反正都是我项目的活,锅我先扛了再说。实在不行最多就是这次升职没戏,大不了以后我想别的办法。”
扯远一点讲,有人会觉得这是老好人行为,或者是为了在领导面前刷好感。可是真正难的是后半段。
他把责任揽下来以后,并不是嘴上说一说就完事了,而是回头带着团队,一块琢磨怎么返工。有些东西确实没法完全补救,只能尽量把损失压到最低。他跟客户重新沟通,承认错误,把时间线往后推了一些。在公司内部,他带队拆流程,找出几个关键环节,把以后出错率降下去。
那次返工弄得大家都很累,有些年轻人熬到怀疑人生,甚至有人后来转岗不干了。我问他有没有后悔过当天说那句“算我这边的”,他想了想,说,“说不后悔有点假,但你让我重新来一次,多半还是那么说。你总得有一两个时候,是自己站出来的。”
后来公司评绩效的时候,他那一年确实没有拿到什么耀眼的成绩,甚至在排行榜上看起来还挺普通。但再往后几年,很多关键项目,领导第一反应还是先问他有没有时间。他自己也说不清那次选择到底值不值,只是每当后辈抱怨自己“不被看见”的时候,他就慢悠悠来一句,“你真想被看见,得先敢在出事的时候站出来。”
当然了,这话说起来简单,轮到谁在黑暗里做决定,都不轻松。
我自己这几年也有两个小动作,是在状态特别差的时候摸索出来的。说是经验有点夸张,你就当是一个普通人试过的两个小实验。
一个是“最小动作本子”。
有一阵子我工作特别不顺,连着两个项目没做好,内心那个自责啊,真是怎么想怎么难受。那段时间我发现一个问题,人一陷进去,就很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不就是发疯一样给自己加码,一天列一大堆计划,最后一件也做不完;要不就是彻底摊在床上,说什么“等状态好一点再说”。
后来实在扛不住了,我给自己换了个思路。每天晚上睡前,在本子上写下三件事。第一件,是今天最糟心的想法,可以写得很丧,比如“我觉得我就是个废物”。第二件,是一个客观事实,比如“这个月我确实搞砸了两个项目”。第三件,是明天一定要做的一件最小的事,哪怕小到“把某个文件整理好发给谁谁谁”。
坚持了好一阵,我发现一个挺微妙的变化。那些“我啥也不行”的大情绪,还是会出现,但本子上那一行“小动作”,像是给我留了一个小口子。第二天只要把那件小事做完,我就允许自己不用继续自责,今天就算没白过。
你可能会觉得这很鸡毛蒜皮,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适用,只能说,这个小动作至少在我个人的黑暗期里,帮我挪动了一点点。
第二个小实验,是我后来跟几个朋友一起搞的。我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黑暗期清单”。听着名字有点吓人,其实内容很简单。
一个人觉得自己掉进了那种怎么都亮不起来的阶段时,就先做三件事情。找一个可以讲真话的人,说一次实话,可以是“我现在特别怕失败”“我很羡慕别人”这种。挑一件现在在做但很明显拖累自己的事,直接砍掉,比如一个已经维持不下去的副业,一个耗尽你心力的群聊。保留一件以前一直想做但总觉得没时间的小事,比如每晚走路半小时,把播客听完,或者学着做一道简单的菜。
我们几个互相监督过一阵子。说实话,刚开始大家还是容易说着说着就又开始讲道理,后来慢慢才找回一点“说真话”的感觉。有个朋友在那段时间里结束了一段消耗他很久的感情,也有人把手上那个一直拖着不肯放手的项目关掉了,掉眼泪是肯定的,夜里躺在床上也会怀疑“我是不是做错选择了”。
现在回头看,谁过得很好我也不敢保证,只知道那段黑暗期里,他们没有完全把命运交给情绪,而是硬着头皮做了几个看起来挺笨拙的决定。
如果说什么叫潜力,我个人越来越不太相信那些一眼看上去“天赋异禀”的标签。真正拉开距离的,往往是人掉进坑里的时候,他到底在里面干什么。
有的人在坑底四处找人骂,说世界不公平,别人运气好,也没错,但骂完就躺着不动了。有的人骂归骂,嘴上说完,心里还会补一句,“那我今天至少先刨一铲土试试”。
时间一长,坑不一定能马上填平,可那种在黑暗里还愿意动一动的肌肉,会越来越结实。哪怕以后再掉坑里,反应也会不一样。
当然,我这么说,也可能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每个人的黑暗程度不一样,有的人遇到的是普通的失业失恋,有的人遇到的是生死关口,或者家庭一下子压过来的事。我也不敢轻描淡写地说一句“熬过去就好了”,那太假了。
我只能诚实地说一句,真正决定一个人潜力的,往往不是他在顺风顺水的时候多么自信,而是在最黑、最委屈、最看不到出路的时候,他还愿不愿意为自己做一两个负责任的选择。
这个选择可能是给自己留条后路,可能是硬扛某个责任,可能是承认“我错了,要重来”,也可能只是每天坚持一个小动作。
你说这些东西能不能保证以后的人生一路光明,我也不知道。可能扛过去以后,还有下一轮难。
但至少有一点,我觉得还算值得。等哪天你再回头看,会很清楚地知道,那些你真的咬牙扛过来的黑暗时刻,没白受。它们不一定让你变得多成功,但会让你更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至于别人怎么看,那可能就没那么重要了。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