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团队的终局思维 VS 马化腾团队的产品思维,谁更强?
2025-11-18
那天晚上在地铁上,旁边两个年轻人聊得特别起劲,一个戴着耳机,声音还压得挺低,但是架不住内容熟悉。
一个说,阿里就是牛,搞战略、搞生态,动不动就是几步之后的棋,什么都算好了。
另一个不服,说,别吹了,现在还不是腾讯的天下,微信一个入口,把半个互联网卡得死死的,真正厉害的是产品。
后来呢,两个人越聊越激动,开始给马云马化腾排座次,谁高谁低,说得头头是道。地铁到站,他们下车了,我还在那一节车厢里,脑子里却开始转起另一个问题。
大家嘴上喊着谁更强,心里想的其实是,自己到底该学谁。
说实话,这些年,不管在职场里还是跟创业的朋友聊天,这个话题总会隔三差五冒出来。有的人迷上了所谓终局思维,动不动就要从十年以后倒推回今天;有的人则信奉产品第一,说用户体验搞定一切也就有了。
听多了之后,我有个挺土但挺实在的感觉:多数人口中的「终局」和「产品」,跟阿里腾讯那两个大团队,关系其实没他们自己想象得那么大。
先说一个我亲眼看到的小场景。
几年前一个电商客户找我聊合作,他是典型的阿里系外圈打拼出来的那批人,嘴里挂着的词,什么生态、供应链、闭环,听起来特别像某些公开演讲里的语录。他跟我讲,要做就做平台,要做就是全链路,要从行业大局来设计。
我问他,现在一个月有多少老客户复购,他愣了一下,说,大概有个两三成吧,具体数字得回去问运营。
他公司后台的数据权限其实在他手机里,点两下就能看到,可他明显平时没看。
对了,那次聊完我印象很深,他说的一句原话是,「我们现在讨论太细的转化率没意思,要看未来五年这个盘子会怎么变。」
听起来很「终局」,但落到每天的动作上,就是连眼前的转化率到底是多少都懒得翻一翻。
同一段时间,我认识另一个在微信生态里做工具产品的小团队。那帮人跟前面这位完全相反,开会的时候几乎不讲大词,只围着几个细节打转。一个按钮到底放在哪个位置,提示文字要不要多加两个字,分享卡片的文案要换成什么,能不能多出一两个自然量。
他们也会提未来,不过更多是一句带过,「要是这个功能能在用户习惯里扎根,后面就好说。」
几年下来,第一个电商客户的平台梦想还在路上,听说他后来又改了方向,中间有半年完全没动静,团队走了一半人,现在怎么样我也不太清楚。第二个做工具的团队没做出什么「改变世界」的东西,但稳稳当当活着,用户积累了十来万,说不上惊天动地,却也比很多吵吵嚷嚷要做平台的人走得远一些。
扯远了,说回来。
很多人一提马云,就会想到大局观、终局思维,觉得他看事情上来就是一盘很大的棋;一提马化腾,就会想到产品出身,觉得他能把一个小功能抠到骨子里。
这种印象不算完全错,但如果只记住这几个标签,很容易被表象带着跑。
我印象里看过一个访谈,好像是哪家财经媒体做的,说的是阿里那边怎么用「倒推」来做规划。大概意思是,先假设未来某个时间点,社会上钱会怎么流、信用怎么建、实体怎么连,这个大的图画出来,再往回拆,今年要站住哪几个点,明年要补哪几个洞。
这个路数说白了,就是「先想结局,再选路」。你可以把业务当成一盘围棋,先决定自己要占哪块地,再在那附近硬挤。
而腾讯那边,身边和微信打过交道的人都说,他们更像是在做一件「摸着石头过河」的事。不是他们没有终局,而是他们没法把社交这种东西规划得那么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晃来晃去的,你很难说五年后的聊天习惯究竟是什么样。
所以他们只能从一个又一个产品决策里,慢慢试出来。
你看微信很多看似简单的选择,其实都是骨子里的产品思维。朋友圈为什么不放到最显眼的位置,语音为什么是默认入口,要不要做已读提示,要不要给某些帐号特殊待遇,这些都是长时间观察用户之后做出来的取舍。
终局思维,更多是拿地图看路;产品思维,更像是抬着头盯着地面,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试。
那到底谁更强呢。
这里有个挺残酷但也挺公平的现实:他们强弱的比较,放到我们的日常工作里,大多数时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每天坐的那把椅子,决定了你应该更像谁一点。
我举一个稍微贴地的责任场景。
之前有个朋友,在一家传统公司里做新业务的负责人。老板很喜欢听大故事,让他多学习阿里的「战略眼光」,一上来就给他压了挺重的目标,说要一年之内把新业务做到原有主业的几分之一。
这个朋友受了鼓舞,开会的时候讲得也特别热血,画了不少宏伟蓝图,把大家弄得热血沸腾。
后来呢,到了具体执行,他团队很多人其实是第一次做这种事情,连最基本的流程都没理顺。试运行刚开始那几周,问题不断,不是客服顶不住,就是供应出错。
老板看着数据上不去,很着急,开大会的时候问谁来对这个局面负责。
朋友当着全公司说,「这个阶段的决策主要是我拍的板,节奏也是我定的,出了问题先算在我头上。后面我们会一块把流程拆开修。」
说完这句话,他回到部门内部,其实没那么硬气,私下跟我吐槽,说自己当时是硬着头皮扛了,不扛也不行。那段时间他天天泡在仓库和客服工位之间,跟一线的人一起把各种细小故障排查出来。
中间有一段特别难熬,数据一度往下掉,原来已经试着跑通的一些小流程又卡住,返工的返工,推翻的推翻。他有一晚跟我讲,「我有点怀疑是不是一开始就不该把盘子讲那么大。」
后来这个业务没有像老板当初幻想的那样爆发,只是稳稳地占住了一个小坑。更有趣的是,再过一两年,公司战略调整,新业务那一块被整合到另一个更合适的板块下面,他自己也换岗了。
你说那一次「终局视角」是不是错呢,也不好说。没有当初那番高举高打,也未必会有后面那块小地盘。但如果只学到了「讲大话」,没学到扛责任、下去改细节,那就是把终局思维学成了空中楼阁。
反过来,还有一类人把产品思维学成了钻牛角尖。
我见过两个产品经理带的团队,他们都特别爱做用户调研、爱改细节,但走出来的路差别很大。
一个在做内部系统工具,永远在优化按钮、改交互,每次评审的时候都能讲出一大堆理由,说这次这样改能省用户两三步操作,那次那样调能减少一点心智负担。
听上去挺有道理,可问题是,他老是只盯着眼前那块小屏幕,很少去问一句,「这套系统帮公司省下了多少人力,减少了多少报错。」
另一个做的东西其实比他粗糙多了,界面丑一点,流程也不算完美,但他经常会拉着财务一起算账,问问用他这套之后,报销周期有没有缩短,报错重复率有没有下来,再不行就亲自去跟一线的财务同事坐在一起,看人家一天到底怎么用。
几年下来,前一套系统被悄悄换掉了,后一套虽然骂声不少,却活下来了,还挂到了更多部门。
你可以说,前一个人是「只见按钮不见业务」,后一个人更接近所谓「有用的产品思维」。
说起这里,可以提一个你随手能做的小动作。
哪怕你现在没法像那些大佬一样操盘巨大的项目,你完全可以从明天开始给自己准备一个小本子,或者手机里的一个备忘录。白天用到的每一个产品,每一次让你皱眉头或者觉得顺手的瞬间,随手记下一句,「刚才这个体验让我舒服还是难受,它到底帮了我什么忙。」
坚持个一两个月,你会发现自己脑子里慢慢养出两种视角:一种是「人到底想干嘛」,一种是「这个功能到底帮了什么」。这就是最朴素的产品思维,比记住任何一句大道理都来得实在。
同样,如果你对所谓终局思维有兴趣,也可以搞一个很土的小实验。
选一件你现在在做的事,不要太大,譬如负责一个新渠道的运营,或者准备一个部门级别的小项目。找个安静点的晚上,用一张纸画三栏,左边写「现在」,右边写「大概三年后希望是什么样」,中间那栏留白。
先认真写右边,不要管现实,哪怕只是简简单单几句话,比如「这个渠道能稳定贡献公司整体业绩的几分之一」「团队里不需要靠你一天到晚盯着」。写完之后,再回来填中间那栏,只写接下来三五个月你必须推进的两三件事。
这个动作听上去有点像小时候写作文提纲,但真动手画了,很多拖拖拉拉的想法会被逼着落地。有时候你会发现,所谓终局,不一定要从十年后看起,能从三年后往回看一眼,已经比今天一头扎在琐碎里强不少。
说起外部证据,有一次和朋友聊天时,他给我看了一份公开的互联网公司市值对比的榜单,大概是某家咨询机构汇总的。
那天我们俩也八卦了一会儿谁更值钱,谁这几年涨得快。后来他随口来了一句,「你看,最后大家比的还是谁能在自己擅长的赛道里坚持得久一点。」
那份榜单的具体名次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只隐约记得几个熟悉的名字上下浮动。反倒是他那句话留在了脑子里。
终局思维也好,产品思维也好,最后都绕不过一个问题:你到底在什么赛道里跑,你是不是愿意长期待在这条路上。
有一个做组织咨询的前辈说过一段意思差不多的话,好像是在哪本书上看到的,他转述的时候记忆也挺模糊,大概是,「看一个团队强不强,不是看他说自己信什么,而是看他在什么地方愿意死磕。」
阿里在交易和信用上死磕,终局思维帮他们把很多看似散乱的业务串在一起;腾讯在连接和体验上死磕,产品思维帮他们把各种入口、各种服务有机地揉成一个生态。
你站在不同位置,看出去的世界就是不一样的。
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在模仿某个大公司,其实只是拿它的口号给自己找一个心安的理由。
比如,有人嘴里喊着终局,其实只是拖延眼前必须做的细致活;有人嘴里喊着产品,其实只是躲在按钮和色号后面,不敢碰业务的难题。
真正的差别不在于你挂的是马云还是马化腾的照片,而在于,你有没有敢在自己的岗位上,既抬头看路,又低头铲地。
哦对,还有一件事。
我见过不少管理者,在考核的时候尤其纠结,是不是该把目标压得再高一点,是不是该给团队多讲一些宏大愿景。有一次一个小部门的负责人跟我说,「我总想学马云那种把大家往远处带的感觉,但一张嘴就变成念稿子,底下人眼神都飘了。」
我们就顺着聊了聊他团队的实际情况,后来给了他一个很土的建议,先不要急着在全员面前讲什么十年愿景,先在每次复盘会上多问两句,「如果这件事真的按照我们想象的走下去,半年之后会是什么样。」
他后来照做了几次,效果有好有坏,有人被问急了干脆摆烂,也有人被问出了一些新点子。中间有一次,他自己把节奏踩错了,在错误的时间点抛了一个太大的目标,结果团队一片哀嚎,过几天气氛还在往下掉。
他又拉我出来说,「我可能还是不太会讲终局。」
听他说完那大段自我检讨,我只回了他一句,「你现在起码知道什么样的说法会伤到大家,这也是一种经验。」
现在回头看,那几次不太成功的尝试,反而帮他摸清了一条线:什么时候讲远处的事,什么时候只盯眼前的动作。你说这算不算一次不完美的返工,算。但很多东西就是这么长出来的。
写到这里,我也有点犹豫,不知道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讲法,会不会显得太啰嗦。可是话题确实不适合说成标准答案,什么「终局思维完胜产品思维」或者反过来,听着都像广告语。
对大多数在职场里打工、带小团队、做一点点业务的人来说,比较马云马化腾谁更强,意义不大。更实际的是,问问自己,每天做决定的时候,是不是只有一只眼睛在看,是不是老是被某一种「思维」牵着鼻子走。
你可以在周会上多讲几句终局,但别拿终局给自己找借口;你可以在方案里多写几条用户体验,但别只停在配色和布局上。
当你愿意承认这一点的时候,你就已经比很多嘴上很大气、动作却很飘的人,往前走了一小步。
大概就是这样。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