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张一鸣:10年面试2000人,我发现混的好的人,全都有同一个特质
2025-11-18

有时候人一多聚在一起聊天,话题总会往那几个名字上拐。

前几天一个老同学聚会,菜刚上两道,旁边那桌就已经开始聊张一鸣了,说人家十来年面试了两三千号人,一路从程序员做到这么大的公司老板,又年轻,又有钱,又冷静。

我们这桌也没忍住,有人叹气,说这种人就是天赋高,普通人学不了。

后来呢,另一个平时挺闷的哥们插了一句,说他看过几篇采访,好像都提到一个词,叫「延迟满足感」。

他说得挺随意,大概意思是,张一鸣看人,最在意的是对方能不能忍得住这一口「马上爽」,为了后面那口「更值」。那些后来混得好的,身上多多少少都有这一点。

我当时没接话,但这几个字在脑子里绕了很久。等回到家,灯关上,人躺床上,脑子反而清醒起来,开始一帧一帧地放过往认识的一些人,想来想去,确实有点意思。

说起这个词,有人觉得听着挺玄,其实拆开就一句大白话:你愿不愿意为了更长远的东西,先暂时别那么舒服。

听上去很简单,可真要落到日常,九个人里起码有七八个都做不到。

对了,先说个小故事。

有个学弟,比我小好几届,毕业那会儿一起吃过一顿饭。他当时拿到了两份 offer,一份是外企的技术岗,起薪高一点,环境也体面,在城里挺好的地段;另一份是当时还不算太大的互联网公司,工资少个两三千,还要经常加班。

按他说法,他爸妈那边意见很统一,觉得外企听着就靠谱,稳定,面子也好看。那天吃饭他问我怎么看,我也就本着「不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轻松态度随口说了句,你要是想图稳、早点还房贷,那就去外企;要是想看自己能跑多远,就选能学东西的那个地方,刚毕业的那点工资差,其实几年后都看不见。

后来呢,他还是去了外企。理由也很正常,说父母年纪大了,不想让家里操心。我也没多说什么,人各有命。

几年过去,有次他突然给我发消息,说想换行业,又怕从头来过。聊了半天,他自己也承认,这些年每天过得不算痛苦,也不算开心,就是一眼能望到头。

他说了一句,我印象特别深,「当时要是忍一忍,可能现在会累一点,但路不会这么窄。」

这就是典型的即时满足。拿到了更高的一点工资、更体面的名片,换来的代价,是后面很多年在一个不太喜欢的框架里小心翼翼挪步。

反过来,我也见过另一种人。

有个女孩,第一份工作也是在大公司,后来主动跑去一家刚起步的团队做产品,工资直接少了小几千。周围很多人不理解,觉得她这是「从大河里跳回小沟里」。

她自己倒是挺平静,说她看中的不是那点工资,而是那边可以自己主导一个东西,从头做到尾。

那两年她特别累,加班成常态,项目也不是一路顺风,有一次版本上线后数据难看得要命,被老板拉着开会,一整晚都在改。她自己也说,有时候回家路上会想,我是不是选错了。

不过,她有个小动作,我后来一直记在心里。她每遇到这种心里打鼓的时候,就会翻出自己几个月前记的一页纸,那上面写着,当初为什么要跳槽、希望在新环境里练到什么本事。每次看完,情绪能稳一点。

再往后几年,她换到另一家公司的时候,已经是能带队的负责人了。有人羡慕她说起点高,其实那几年的「少拿一点工资、多扛一点活」没人看见。

你要说她就是延迟满足感极强的人,也不一定,她也会抱怨,也会想躺平,只是关键时候,她能咬咬牙,把眼前那点舒服往后挪一挪。

说起延迟满足,很多人会想到一个老掉牙的实验。好像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某所大学做的,给小孩子一个棉花糖,告诉他们如果现在不吃,等一会儿就能多拿一个。后来又追踪这些孩子好长一段时间,发现那些愿意等一等的,整体上在学习、工作上表现会好一点。具体细节我也记不清了,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这个实验被说了太多年,甚至被说得有点像鸡汤。但是你回到职场,回到自己每天的选择里,会发现它其实特别接地气。

延迟满足,本质上考验的是一个人怎么理解时间。

很多人以为是「忍」,忍住不吃糖,忍住不买包,忍住不跳槽。其实更底层的是,你有没有能力在脑子里搭出一个稍微长一点的时间轴,让现在这一步和后面几步连在一起。

没有那个轴的时候,所有选择都变成「当下开不开心」。有了那个轴之后,你才有可能问自己一句,「再往前看三五年,我会不会因为今天这点舒服而后悔。」

讲着讲着,有点像在说大道理了,这个我也有点警惕。扯回来一点,落到几个更具体的场景上,可能会清楚一点。

有一次去一家公司做分享,分享完他们负责人拉着我聊,说想听听外面人对他团队的看法。

他团队当时刚做完一个新项目,上线之后效果一般,数据没到预期,内部怨气挺大,有人觉得是方向错了,有人说是执行差,还有人干脆说,「是你当初拍板的,你为什么不去老板那边解释。」

那天我们就在会议室聊到很晚,他把整个来龙去脉说了一遍,最后叹气,说他打算在下次集团大会上,主动把这件事拎出来,责任先往自己身上揽。

他说他是这样想的,「方向是我定的,资源是我申请的,节奏是我压的,结果没出来,我要是现在装没看见,以后还怎么带人。」

对一个中层来说,站出来承认自己判断有问题,短期看肯定不占便宜,绩效上可能要被扣,晋升路上也可能多出几道坎。但从长远看,这种对责任的态度,反倒会让上面的人放心,下面的人愿意跟。

这就是一种延迟满足。你不急着把锅甩掉,换来的是以后真正有大事的时候,别人敢把事交到你手上。

当然,他也不是圣人。私下里他也跟我吐槽,说如果这次挨批评太狠,他也会心里不平衡,只不过即便不平衡,他还是觉得得先把这一步走完。

说起工作里的延迟满足,还有一个特别常见的地方,就是「只做份内」这件事。

我之前带过一个新人,刚来那会儿特别规矩,交给他的任务都会按时完成,出活也不差,就是从来不会多做一点。文件改完就丢给下一个环节,不管整体结果怎么样。

有一次一个项目出了问题,客户那边很不满意,追着我们问是哪里出错。他那一段明明有机会提前发现问题,但他当时心里想的就是,「这个不在我职责里,我把自己的那块做好就行。」

事后复盘的时候,我没有骂他,只是跟他讲了一个我自己以前的糗事。

刚工作那几年,有次我也是这样想,只守着自己的小格子,别的部分出了问题我就装没看见。结果整个项目砸了,不但别人受影响,我自己也被波及。那次之后,我给自己定了个小小的实验,凡是跟我手上工作有关联的环节,只要我有能力提前看一眼,我就多看一眼,多问一句。

这个小动作刚开始挺累,甚至会被人说多管闲事。但一年两年之后,效果就不一样了。你对整条链路的理解,会比别人深一些,出了问题别人会主动来问你,「你看哪里可能出了岔子。」久而久之,你自然就从「只负责任务」的人,变成「能看懂整盘」的人。

那个新人听完,沉默了半天,最后说了一句,「听起来挺像给自己找累受。」

是啊,这就是延迟满足感最磨人的地方。你短期看是吃亏,多看、多干、多操心,薪水又没立刻翻番,表扬也不一定有你的。可你把时间线拉长一点看,会发现很多所谓的「好运气」,都是在别人看不到的那些「多干一点」里慢慢攒出来的。

说起外部证据,有次我看一个做投资的朋友写的东西,他说他们在看项目的时候,特别爱观察创始人怎么处理「现在能拿到的那点好处」。他举了个例子,某个创业者在没有收入的时候,就急着给自己发高薪、换大办公室,那种情况往往很危险;反而那些一开始就把钱尽量留在团队和产品上的,熬过前面几年之后更容易跑出来。

他最后感慨了一句,大概意思是,「会不会延迟满足,几乎就是我们判断一个人上限的粗糙指标。」这话说得挺绝对,我也不敢说百分之百对,但起码在他那个角度,这是多年踩坑总结出来的。

当然,延迟满足也不是什么神药。

我见过有人把自己逼得太狠,什么都要延迟,什么都要忍,搞到后来人快机械化了。每天把时间排得死死的,连跟朋友吃顿饭都要算「投入产出比」,这样活着就有点没有人味了。

延迟满足的重点,不是「延迟」两个字,而是你在延迟的过程中,能不能保持清醒,不断检视自己是不是在为真正重要的东西忍,不是为了一个虚假的目标苦熬。

说到这里,可以顺便提两个简单的小动作,你完全可以当成玩游戏来试。

一个是关于消费的。

以后每次想买一个不便宜的东西,例如某个电子产品或者某件衣服,不要立刻下单,就在心里跟自己说,「等到下周这个时候再看一眼,如果还想买,再说。」这中间你可以把它放进购物车,随便看看评论,但硬性规定自己不点那个最终按钮。

很多人试过之后会发现,过个一周,那个当初觉得非买不可的东西,热度就下来了。你会发现自己其实只是想要一个「买东西的感觉」,不是非要那个东西本身。这个时候你顺手把它删掉,就是一种很小很小的延迟满足训练。

第二个是关于时间的。

可以选一天,把手机闹钟往后拨半个小时,告诉自己,那天起床之后的第一个小时,只干一件对长期有用的事,例如看一本专业书的两三页、整理一下前一天的笔记、或者写一小段复盘。不要刷短视频,不要随手点开聊天软件,就一个小时。

这一个小时,说实话,不会立刻改变什么,甚至可能刚开始觉得有点无聊。但是你要是能连着坚持几周,再回头看,会发现自己的心态有一点点变了。你开始习惯,先给长期一点时间,再给短期一点糖。

这些小实验听着都不难,难的是,你能不能在没有人盯着的情况下,自己对自己负责。

写到这里,我突然又想到一个朋友的经历,也算是「失败加返工」。

他之前开了个公众号,一开始做得还挺顺,偶尔有文章被转发,阅读蹭蹭往上跑。后来他迷上了看数据,每天刷新后台十来遍,哪篇文章多了几百阅读,哪篇少了几千,都能影响他半天心情。

慢慢地,他开始只敢写那些一定会有流量的话题,标题越取越夸张,内容越写越空。他自己其实也不太喜欢那样,但每次想换个方向,就会被「阅读可能掉下来」这个念头吓退。

再后来,账号整体的数据开始下滑,中间有大半年的时间完全没动静,他干脆停更了。

有一天晚上他突然跟我说,他打算重新开写,不过这次不再盯着每一篇的阅读,而是给自己定了个不太花哨的目标,写满一百篇自己不后悔的文字再说。

这等于是对之前那一套玩法的彻底返工。短期来看,他放弃了追爆款的那点即时满足,换来的是一个可能很枯燥的长期练习。但从人的状态上看,我觉得他明显轻松了很多。

现在他那个号怎么样了,我也不知道,没再特意去查。这种事情,本来就要很久才看得出来,不急着给结论。

说了这么多,有人可能会问一句,那张一鸣那种延迟满足感,到底有多夸张。

公开报道里对他描述挺一致的,说他情绪起伏不大,说话时语调和语速都很平,说他可以像调算法一样调自己,试来试去,最后发现自己效率最高的状态,是在轻微开心和轻微郁闷之间,既不亢奋也不消沉,睡眠还要足够。

这些细节真的假的,我也没去一条一条求证,但大体方向应该差不多。你会发现,他不是靠一时的热情撑着,而是把延迟满足这件事,变成一种长期稳定的习惯。

有人羡慕他的结果,却不一定愿意承受他那种生活方式。这个很正常,也没必要强求自己去变成谁。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可能不需要把自己调成「机器」,也不必把所有快乐都推迟到遥遥无期的未来,只要在关键的几个口子上,多问自己一句,「我到底是为了当下舒服,还是为了后面不后悔」,已经会慢慢走到跟之前很不一样的路上。

你可以把延迟满足感,想成一种「看世界的姿势」。

有人习惯低着头,只看眼前那两步路;有人偶尔抬头,愿意多看两眼远处的路牌,再决定要不要转弯。前者活得不一定错,后者也不一定更高级,只是当你开始有意识地练习第二种姿势的时候,你手里的选择会多一点,踩坑的次数会少一点。

至于你愿不愿意去练,练到什么程度,这个没人能替你决定。

不知道你现在正在面临的是哪种选择。是几份工作 offer 之间纠结,还是要不要接一个短期看起来很赚但不太舒服的项目,还是单纯觉得每天过得像被算法推着走,一点掌控感都没有。

也许你可以从一个很小很小的地方开始,为自己做一两次微不足道的「延迟」,然后过几个月再回头看一眼,看它到底有没有带来哪怕一丁点不同。

如果有,那说明你身上这种特质并不是没有,只是以前没被当回事。

如果暂时看不出区别,那也没关系,人生这么长,多试两次,总会试出一点味道来。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