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40岁生日那天顿悟,让我想通了人生理财的4个原则
2025-11-18
大概是前段时间吧,我在一个商场的地下一层等人,旁边就是银行的理财柜台。
一个中年大哥夹着公文包站那儿,手里攥着一张单子,眉头皱得挺紧。柜台里小姑娘声音不大不小地说着「收益大概有这么多」「风险其实也可控」,他说「让我再想想」,嘴上这么说,人没挪步,眼神还黏在那个数字上。
那一刻我突然有点出神。
所有理财产品都在跟他说未来会怎么样,可他整个人的注意力,全被那几个百分点拽住了。你说他真的在理财吗,其实更像在跟自己的不安全感打架。
后来呢,我一直在想一个事。
为什么一到理财,大家脑子里就只有钱,很少有人想到,钱只是一个壳,里面装的是你的时间、注意力、人脉、机会这些东西。壳看起来光鲜,里面空不空,才是真正决定你过得怎么样。
有个做心理咨询的朋友跟我说过一句话,我记得不太完整,大意是「人这辈子就是一段时间,怎么花时间,就是怎么过一生」。钱说直白点,不过是过去时间的固体,和未来时间的预期。
这么一拆,理财这两个字就不那么玄了。
你不是在「让钱生钱」,而是在弄一个局:我已经用掉的时间怎么办,我还剩下的时间往哪投,和谁一起花,值不值。
说起这个,我想起两个身边人。一个是典型的「盯着存量」选手,一个是「敢押增量」的。两种活法,都是真人,差别也挺扎眼。
先说那个「存量派」。
老刘,四十出头,在一家外企做技术。人不坏,脑子也灵,唯独一到理财,就像换了个人。
他每天早上上班打卡,打开电脑之前必干的事,不是看邮件,而是先看各种账户。股票、基金、币圈、几个理财 app 来回切,曲线一红一绿,他的脸色就跟着一阵一阵变。
有次中午我们一起吃饭,他手机放在桌子上,不停亮屏。他一会儿夹菜,一会儿用筷子点屏幕,嘴里还念叨「怎么又跌了点」。我说「你上午忙啥」,他挺骄傲,说「看盘啊,这么多钱放那儿能不盯着吗」。
问题来了。那段时间,他在公司几个项目全拖了,代码质量肉眼可见地下降,同组的人给他擦了不少屁股。后来绩效评估,他被上面点名,说状态不稳定。
那天他喝高了,跟我抱怨领导不懂他,说「我这是为了家庭负责,不能让钱睡大觉」。
我没跟他讲大道理,只问了个问题:「你一上午看盘,挣的钱,够你那两个 bug 的返工成本吗」。
他愣了一下,没说话。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为了存量时间,再花掉增量时间」的局。你已经用很多年时间挣来的那点钱,当然重要,可你为了看住它,把现在的工作质量砸了,把未来的机会耗了,算总账的时候,真的划算吗。
有人会说,「那我放心不下啊」。其实你放心不下的,多半不是钱本身,是一种控制感。你觉得不停盯着,事情就不会往坏处走。可现实是,你盯着的那几个小时,世界也不会听你的。
扯远了,说回来。
再说一个「押增量」的例子。
小周,比老刘年轻一截,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她也理财,但思路很不一样。
有一回她把工资条给我看了一眼,笑着说「你看,我工资不算高,存款也就小几万,但我挺安心的」。我问她为啥,她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挺深的话:「我真正的资产,是我现在还在增长的能力,不是银行卡上的数字」。
她每个月也买基金,也有一些稳妥的理财,但她给自己定了个小规矩:每个季度,把一部分钱和一部分时间,固定投入自己身上。
比如报一门有点难度的课,去一个行业会议,或者干脆给自己留几个周末,专门折腾一个新项目。那几次,她都是自己掏钱、自己请假,短期看似乎「亏」了,还累。
有次她跟团队提了一个新方案,结合了她自己在外面看到的一些玩法,刚开始大家都不太信,觉得折腾。后来方案试起来效果还不错,老板让她带一个小组,做一个新的方向。
有人夸她「眼光准」,她自己却说,「哪有什么准不准,我就是每次多往前多走半步,多看一点东西」。
她也会焦虑,也会担心房价,也会在深夜刷着手机看各种理财课,但是她有个小动作挺有意思。她每年会在本子上写一行字,「明年这个时候,我希望自己具备的三个能力」。然后每隔一两个月翻出来看一眼,问问自己,最近的时间是不是偏离太多。
你看,这就是另外一种「理财」。
她不是不在乎存款,只是更在乎,在这段有限的时间里,自己有没有变成一个更值钱、更能自由选择的人。
说起时间,我不得不提一个挺残忍的感受。
很多人对四十岁的想象,是「事业有成」「财务自由」这一类词。但我听一个长我的大哥讲,他四十岁生日那天晚上,躺在床上突然醒悟,说「哎,我人生的上坡路差不多走完了,接下来是往下走」。
他不是说从此一蹶不振,而是意识到,以前总觉得后面还有大把时间,可以把很多好事往后拖,比如陪父母、照顾身体、认真做一件喜欢的事。过了某个岁数,突然发现,拖不起了。
他跟我说,「我现在每天早上起床,都会在心里问一句,假如今天是最后一天,我还要不要干这堆破事」。
这话听着有点重,但挺实在。
你一旦这么看时间,理财这件事就不太会只停留在「收益多少」「回撤多大」这些表层上。你会开始算另一笔账:为了盯着这点收益,我还要浪费多少本来可以用来好好活的时间。
再举个我自己的糗事,当个失败和返工的例子。
有一阵子,自媒体特别火,身边好几个人靠带货、广告挣了不少。我那会儿一拍脑门,觉得自己也不能落后,就拉了个小团队,弄了一个所谓「理财副业」。
白天上班,晚上剪视频、写稿子,周末跑去录音棚录课。刚开始还挺兴奋,每多一个粉丝就像多了一点「未来的现金流」。
问题慢慢出来了。
那段时间,我自己的本职工作明显走下坡路。白天开会注意力老跑偏,写方案拖拖拉拉,领导找我谈过几次,说我状态变了。我自己也能感觉到,人总是半疲劳状态,见父母的次数少了,跟朋友约饭也总说没空。
搞了大概小半年,收入是有的,不过就是那种「多了几单外卖钱」的程度。反过来算一算,我把原本应该用来睡觉、陪伴、学习的时间,全丢进了这个黑洞。
最后有一天晚上,剪到电脑都卡了,人也烦躁得发抖,我突然有种很强的感觉:这不叫理财,这叫拿健康和关系去换几个数字,好像挺蠢。
第二天,我把小团队的人约出来,跟他们说,「这个号我不搞了,你们要愿意可以接着做,不愿意我们就散了」。
那次谈话对我来说,也是一场「责任归属」。这个事是我起头的,大家跟着投入时间和心血,最终喊停的也是我。我跟他们解释,说是我算了一下,觉得不值。
他们当时有点失望,也有点理解。后来听说有个人坚持做下去了,现在怎么样我也不太清楚。只不过每次想到这事,我都会提醒自己,别太容易被「被动收入」「理财自由」这种词拐着走。
我得承认,我不是那种天生就会规划的人,很多道理也是一脚一脚踩坑踩出来的。
慢慢摸索下来,我现在看理财这件事,会有几个朴素的偏好。不是原则,也不是秘籍,就是真人活着摸出的几个感觉。
有一个感觉是,凡是让我花大量时间盯着、但又不是我擅长的东西,我会尽量离远一点。
比如高频短线炒股,比如各种复杂得要命的币圈玩法。不是说这些一定赚不到钱,而是我很清楚,我在这上面投入的每一小时,都得从别的地方挤。
我宁愿承认自己没那水平,也不愿意一天到晚被那些线图牵着情绪走。你要说保守也好,说怂也行,我现在更在乎的是睡觉的质量和白天的心情。心情也是资产,甚至是那种一垮就很难补回来的资产。
还有一个感觉是,那些承诺「稳定高收益」、又看不太懂底层逻辑的东西,哪怕别人说得再真诚,我心里都会默念一句「算了吧」。
有个经济学家以前老在媒体上说中国经济要怎么怎么崩,有人拿他的观点吓唬我,我后来发现,他从十几年前就一直这么说,说久了总有几次能蒙对。理财市场也是这样,喊话的人特别多,但真正愿意跟你一起承担后果的,没几个。
与其把时间花在听各种「预测」,不如花在让自己多一点选择权上。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那人生理财有没有什么具体能做的小动作,别说一堆大道理,落不下来。
有两个我自己在做的小实验,可以丢给你当个参考。
一个跟钱有关,一个跟时间有关。
先说跟钱有关的那个。
我给自己设了条小规矩:任何超过某个数的支出,不管是投资还是消费,都不允许当天拍板。看到一个「看上去稳赚」的理财产品,或者一台「真想马上买」的新玩意,就给自己至少留一晚。
操作很简单,把页面关掉,在备忘录里写一句话,「明天再看」。第二天再点开的时候,情绪基本已经冷却一大半,再看那些收益曲线和广告词,就不会那么容易被煽动。
这个动作说实话挺无聊的,但帮我挡掉了不少冲动消费和莫名其妙的投资。久了之后,你会发现自己那点「想马上出手」的劲头,其实是一种本能,不是理性。你对它多一点观察,少一点配合,就能省下不少麻烦。
另一个小实验,是给未来的自己预留时间。
我大概隔一段时间会做一件事,把一周里最清醒的那一两个小时,硬生生拔出来,留给一件不直接带来钱、但对长期有用的事。
比如认真看一本难一点的书,或者系统复盘最近几个月做事的节奏,或者单纯什么也不干,就想一想自己接下来三五年想往哪边挪。
这段时间里,我不看消息,不刷短视频,不理人找。刚开始很不习惯,手会不自觉去摸手机。坚持一阵之后,你会发现这段时间就像给自己开了个小会,和未来的自己坐下来聊聊。
你说这算理财吗,其实算。因为你在管理的是你最贵的那块资产:清醒的注意力。
说了这么多,有人可能还想问一句,「那到底该不该买房,该不该投资某个行业」,这种问题我真没法替你回答。每个人的处境太不一样,任何一个具体建议都有可能害人。
我能确定的一点,是,无论你选哪条路,都逃不过一个算账问题:
你愿不愿意承认,你这一生的增量时间是有限的,你愿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增量能力是值得押的,你愿不愿意接受,真正决定你过得怎么样的,不是账户里那几个精确的数字,而是你在关键节点上,有没有把时间押在对的地方、对的人身上。
有个做投资的朋友跟我喝酒时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最厉害的理财,其实是你变成一个很难被时代淘汰的人」。他说这话的时候也有点醉,我也不确定他是不是每次都做得到,但这个说法挺扎心。
你可以有几套房,有好几种理财产品,有各种被动收入,但如果哪天行业一变,你立刻慌了神,一点转身能力都没有,那些东西给你的安全感会非常脆。
反过来,如果你手上存款不算多,但你有稳定的专业能力、有几段靠谱的协作关系、有一套自己能执行的时间分配方式,那你每走一步可能都不那么光鲜,却会比较踏实。
说到协作关系,我想起前面提到那个老刘。
那次项目出问题,领导开了个会,把核心几个人喊进去,先是把情况讲了一遍,然后挺干脆地说,「这个决策是我拍的,这个责任先算我一份」。
说完他又转了个弯,「不过呢,后面要怎么补,大家得一起想办法」。
会后老刘跟我说,他其实挺感动的,因为那一刻他觉得「原来出事也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要扛」。后来他慢慢把精力从看盘挪回来,开始认真捡起技术上的东西。再后来,有个新项目启动,领导点名让他去做骨干。
你看,一个管理者愿不愿意先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一点,就决定了别人愿不愿意继续在这个协作关系里押时间。
你也可以反过来想一下,在你身边的同事、朋友眼里,你是不是那个「值得押时间」的人。他们有好机会的时候,会不会第一时间想到你。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说实话,即便你现在手上钱不多,你的理财基础也比很多人牢。
写到这儿,我脑子里又冒出一个句子,可能有点直白:
真正的理财,从来就不只是算钱,更是算「这一生有限的时间,要用来成就什么,陪伴谁,留下什么」。钱只是这道题的一个变量,不是全部。
这话听上去有点重,也有点空。没关系,理财这件事,不需要一次想透。你可以从今天晚上开始,少看一眼曲线,多问自己一句,「这件事值不值得我再投时间」。
如果哪天你突然发现,自己心里那点对「高收益」「暴富神话」的兴奋感没那么大了,反而更在乎睡前的心安,比起账户余额更在乎白天有没有认真活过,那大概就是你人生理财观慢慢长歪回正了。
至于后面会怎样,说实话,我也不知道。
也许时代会给我们更多机会,也许有一天风向变了,谁都得重新学着过日子。能确定的,只是你现在愿意往自己身上、多往真实的关系里、多往真正想做的事上投一点点时间,未来犯糊涂的次数,可能就少一点。
其他的,就交给时间。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