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40年,决定大家成就有天壤之别的,是这4个关键词
2025-11-18
有次在机场赶晚班机,登机口旁边一排座椅挤满了人。离我不远的位置,一个头发花白的大叔和一个刚毕业模样的小伙子坐在一起,小伙子背着电脑包,一脸困。
他随口问了一句:“大哥,你干了多少年了?”
大叔想了想,说:“差不多三十来年吧,再熬几年就退休了。”
小伙子又问:“那你回头看,满意吗?”
大叔沉默了几秒,说了一句让我印象特别深的话:“也说不上满意不满意,就是一直干着干着,就到今天了。”
后来呢,我就一直记着这句话。
因为你会发现,同样是三四十年的职场,有的人走着走着,越走越开阔;有的人也是干着干着,就被动混到了头。看起来差别像是机遇、背景、平台,其实往前追一点,大多都绕不开几个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东西。
我自己接触过不少前辈、同事、创业者,也看过不少走偏、走弯路的人。时间长了,你会隐约发现一个有点残酷的现实:决定四十年终局差异的,不是那一两次“高光时刻”,而是几个反复出现的小习惯、小选择。
为了方便讲,我今天就用四个词来串一下。不过先说一句,这四个词听起来都不新鲜,甚至有点像鸡汤标题,但你要真把它们拆开看,会发现每一个背后,都藏着一个很扎人的矛盾。
扯远了,说回来。先说第一个。
有目标的人和没目标的人,长得不一样
有个女孩,小陈,刚毕业那会儿跟我在一个部门。她业务能力也不差,加班也勤奋,就是整个人有一种“被推着往前走”的感觉。
有天晚上做完方案,我们一起在楼下等车,她突然问我:“你说我这工作,再干三五年能怎样?”
我顺口问她:“那你希望自己三五年之后是什么样?”
她愣了一下,说:“不知道啊,就工资高一点,住得离公司近一点,有个对象什么的。”
她说完自己都笑,说“好像说了等于没说”。
差不多一年后,我去参加一个活动,碰到另一家公司以前的同学阿伟。他也是普通本科,刚工作那会儿比小陈还迷糊。再见面的时候,人瘦了不少,眼神却比以前亮得多。
聊天才知道,他一开始也就是上上班,做做表格。有天他听一个老前辈说,“你别老想着涨两三千块工资,想想你十年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句话具体是谁说的,他也记不清了,反正那天回去,他第一次认认真真写了一个东西。
他写的不是“我要当总监”“我要买房”,而是写了几句很土但挺实在的话:希望十年后自己在某个细分领域能排得上号,有话语权,不太怕失业,可以不用靠加班硬扛收入。
写完之后,他做了一件小动作。
他把这几句话贴在了自己电脑桌面上。不是为了励志,而是提醒自己:每天的时间怎么花,跟这个东西要对上。
比如同样是加班,他会刻意争取那些“能让自己多学一点”的活,而不是只接那些别人不想做的杂事;比如有内部项目招人,他会主动报名自己不擅长但跟长期方向贴近的那块。
你要说他从此一帆风顺,那倒也没有。中间换过两次工作,有一回还因为跟领导思路不合,挺难堪地走人。后来听说他现在怎么样了,我也不太清楚,只是当年一起出来吃饭时,你明显能感觉到,他说话里是有一条线的,所有决定都在往那个方向靠。
小陈呢,几年后我再见到她,她工资是涨了不少,换了家更大的公司,住得也离市区近了。但她跟我说得最多的一句是:“我还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嘛。”
这俩人的智商差不太多,努力程度也差不太多。真正的差别在于,一个人很早就给自己立了一个哪怕模糊但存在的“方向”,另一个人则一直任由环境推着走。
目标这个词,听起来很老。很多人一听到“目标感”,脑子里就自动弹出各种成功学口号,于是本能排斥。但站在四十年的尺度上看,目标的本质一点都不玄。
它不是你挂在嘴上的愿望,而是帮你回答一个现实问题:在有限的时间里,你打算放弃什么。
你说要学英语、要健身、要升职、要带娃、还想晚上刷剧放松,那肯定什么都做不扎实。真正有目标的人,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加项目,而是减项目。
有个很简单的小实验,你可以试试。
找个相对安静的晚上,别太困的时候,拿一张纸,写上一个问题:“如果十年后的我回来看今天,会因为现在的什么选择而感谢自己?”
别追求写得多好,多完整,哪怕只写出来两三句具体点的东西,比如“坚持在一个方向上深挖”“早点学会跟人合作”“别把身体搞垮”。写完不要立刻去想计划,而是先放一两天,再拿出来看。
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真正能穿过时间的东西,往往不多,但它们会慢慢变成你做选择时的参照。
目标这件事,说穿了就是这样。不是用来发朋友圈的,而是用来筛掉那些短期看着香、长期却拖后腿的诱惑。
没有原则的人,容易把自己赔进去
说起原则,我还挺容易想起一个项目事故的。
那是之前一个大客户的需求,预算不小,老板亲自盯。内部立项时,大家都很兴奋,觉得这是一个可以“立功”的机会。
项目中期,客户突然换了负责人。新负责人上来第一件事,就是把之前定好的方向全部推翻,说要加很多额外功能,而且时间不延后,预算还要往下砍一点。
会上一片沉默。
有个同事直接表态:“没问题,我们协调一下,保证给您做出来。”
还有个看起来比较老成的女孩小庄,她没马上说“可以”,而是先把本子翻开,边听边记,过了几分钟才说:“可以理解您这边的想法,不过我得把这次的变更拆一下。哪些是必须现在就上的,哪些是可以分阶段上线的,我们一起过一遍,不然一锅端,质量这块我这边不敢保证。”
新负责人一开始有点不耐烦,说“你们不是专业的么,这点小改还这么麻烦”。但小庄没退,她只是把之前双方确认过的范围又拿出来,平静地说:“我们最怕的是最后做出来的东西谁都不满意,与其到那时候大家都难看,不如现在把话说清楚。”
那天会开得不算愉快。出来之后,有人私下嘀咕,说小庄“太硬了”“不够会做人”。
然后就是,项目真的如她所料,如果照着客户临时画的大饼硬做,肯定要烂尾。反复拉扯了几轮之后,最终敲定了一个折中的方案,项目虽然拖了点,但上线质量还不错,后来那位负责人反而经常点名找小庄对接,说“她说的话我放心”。
你要说她有多高情商,其实也没有,就是有几条很清晰的“不会做什么”。
比如不会一味讨好客户牺牲底线,比如不会为了眼前的安稳签下明显不合理的条款,比如不会答应自己明知道做不到的时间。
这种底线,听起来像“较真”,但拉长时间看,是在保护自己的职业信用。
有一次项目真的出问题了,线上故障搞到半夜客户追着骂。老板把大家叫到一起,开头第一句话是:“这件事责任先算我一份,当初是我拍板压了测试时间,现在结果出来了,我先认。”
然后就是很现实的拆解:哪里可以补救,哪些流程以后必须改。
那场会开完之后,大家对这个老板的信任度是上去了的。也有人私下说,“虽然有时候他很烦,但至少出了事不会把人丢在前面挡枪”。
你看,无论是项目经理还是老板,他们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原则。这些原则不见得写在墙上,但在关键时刻,会直接影响他们做什么、不做什么。
反过来,那些嘴上说“我都可以”“你看着办”的人,其实最容易迷失。一旦遇到利益、压力、关系纠缠在一起的局面,他们判断的依据只有情绪和短期得失,最后往往把自己赔进去。
如果你现在觉得自己“很容易被人带着走”,可以试一个很简单的小动作。
遇到一个有点分量的决定,比如跳槽、接一个看起来风险不小的项目、要不要跟人合伙做点什么,先别急着问遍所有人。先自己拿出纸笔,写下三行字:
这件事的底线是什么,我绝对不会接受什么结果;
我最看重的是什么,是钱、成长、时间、还是人;
如果这次决定错了,哪种错是我还能承担的。
写完之后,你会发现,很多纠结并不是“哪个更好”,而是你连“自己在乎什么”都没想过。原则就是帮你把这件事想清楚的那把尺子。
当然,有时候你也会发现,自己原来定的某条原则不太合理,比如太理想化,撞过几次墙之后不得不调整。没关系,原则是活的,不是往脸上刻字。
真正重要的是,你愿不愿意承认:“不能每次都靠临场发挥,得提前给自己立几条规矩。”
不学习的人,早晚会被自己过去的经验拖住
我有个前领导,早年是行业里有名的“老兵”。他最辉煌的时候,带过一个大团队,打过几场硬仗,业内提起他名字,多少都得给点面子。
但后来这一行变得太快,新工具、新平台、新玩法一波接一波。他一开始还有点兴趣,偶尔参加个研讨会,回来嘴上说“这年轻人玩得挺花的”。
慢慢地,他开始嫌麻烦。开会时一提到新东西,他常说的几句话就是:“我们以前就是这么干的”“这些花里胡哨的,过两年就没了”。
然后呢,部门里真正会新工具的,慢慢变成了几个刚来的小年轻。最开始大家还会主动去给他讲,后来被他怼了几次,干脆各玩各的。
再后来他离开了那家公司,换了个不那么前沿的岗位,日子看起来安稳很多。有人说他“退居二线也挺好”,只是每次再见到他的眼神,我总觉得,多多少少有点不甘心。
另一边,我也见过完全相反的例子。
有次去客户那边开会,负责数据的女生是个三十多岁的小主管。会前我们以为她就是照流程分配一下工作,结果一聊才发现,她对我们用的那套数据平台一点不陌生,甚至很多细节比我们同事还清楚。
我忍不住问她,“你是不是以前做过技术?”
她笑着说:“没有,我本来是做运营的,就是后来发现如果不懂点技术,老要在中间当翻译,特别累,就干脆自己学了。”
她说的“学”,其实不夸张。就是平时多问几句,多自己点几下,多看两篇英文文档。半年一年下来,别人说她“很懂技术”,她自己反而觉得,“我只是比之前懂了一点点”。
我记得在哪本讲投资的书里看到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一个人最可怕的资产不是他已经有什么,而是他还有多大的“增长空间”。原话我已经记不清了,但这个意思一直记得挺牢。
在职场也是一样。你现在手里的优势,再亮,也是会折旧的。真正拉开差距的,是你有没有形成一个让自己持续更新的机制。
这个机制不一定复杂。反而越简单越容易坚持。
有个小动作我自己一直在做,可能有点笨,但还挺管用。
每隔一段时间,我会问自己三个问题:
最近三个月,我学到的一个全新的东西是什么,不是把旧东西做快一点,而是原来完全不会的;
我有没有刻意去接触一个比我年轻、但视角完全不一样的人,听他怎么理解行业;
我有没有在某件事情上承认“以前的做法不行了”,而不是硬撑。
每次认真回答完,你都会有一点点不舒服,因为你会看到自己懒的地方、傲的地方、怕变的地方。
但也正是这种不舒服,逼着你往前挪一小步。
你要是指望靠一两次培训、一两个证书解决学习的问题,那大概率是会失望的。真正有效的学习,更多是掺在日常工作里的:开会时多问一句“为什么要这样做”,遇到看不懂的报告,多花十分钟查一查背后的概念,跟不同行业的人吃饭时,收起“教别人”的冲动,认真聆听。
说起这个,我想起一个挺好玩的插曲。
有次内部分享,一个九零后同事讲他怎么用短视频做个人品牌,他讲得挺顺,我们几个年纪大一点的听得一愣一愣的。
分享结束,有人悄悄在后面说,“就这玩意儿也能叫品牌”。
我当时心里一咯噔,突然意识到,这种反应跟当年那些看不起互联网的人没差多少。那一刻我有点后怕,觉得如果自己也顺着这种情绪说下去,几年后八成会被时代拍在沙滩上。
所以我硬是把他拉住,跟他单独聊了一个多小时,让他把自己玩的几个号给我看了个遍。
老实说,有些内容我现在还不太理解,也说不上来那种感觉,只能说,我不想太早把自己关在一个旧框架里。
学习这件事,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难的是承认过去的自己也有过时的一天,容易的是,你其实不用一下子学很多,只要持续每次比昨天多半步。
光想不干,四十年也只能原地打转
很多人问过类似的问题:我现在很迷茫,应该先想清楚再行动,还是边干边想?
说句可能不太好听的话,如果你一年、两年都停留在“再想想”的状态,那你大概率不是在思考,而是在逃避。
我认识一个男生,小李,典型的“高配拖延症患者”。脑子不笨,想法很多,平时聊天时总能抛出一些看起来很有道理的判断。
工作两三年之后,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做一个某领域的公众号,内容他已经在脑子里规划得非常细了,连栏目名字都起好了。
每次见面,他都说,“我最近又想了一个更好的切入点”“等我再多看几本书就开始写”。
后来呢,半年过去,一年过去,两年过去,这个号一直停留在“已经注册好”的阶段。
反倒是另一个本来没他聪明的女生,先随便开了一个号,每周写一篇,写得也不算多好,经常被自己删掉重写。但她就是硬着头皮往前发。
刚开始没人看,阅读量也就是十来个人,甚至都是身边朋友。中间她也想过放弃,有一次连续三篇数据都很差,她在群里说,“是不是我不适合干这个”。
我们几个朋友骂她:“你才写了几篇就想放弃,你要不要看看那些写了上百篇的人。”
她笑笑,又接着写。
慢慢地,她找到了一点自己的节奏,某一篇突然被转发多了一些,来了几十个陌生粉丝。她又在这批人身上观察,什么样的主题能留住他们,什么样的写法会让他们立刻关掉页面。
这个过程看起来特别土,没有任何“高阶玩法”,但两三年之后,很现实的结果是,她多了一个稳定的副业收入,多了一些跨行业的机会,甚至换工作的时候也好谈条件。
小李呢,还是会时不时冒出一些很有洞见的观点,只不过,它们都留在了饭桌上和聊天记录里。
你要说他这辈子就完了,那也不至于,只是你能明显感觉到,他那种“我以后要怎样怎样”的调子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响亮了。
我不是想拿别人当反面教材,只是想说一个挺朴素的现实:
在大多数领域里,想得再漂亮,不如干得笨一点。
所谓的“行动力”,不是每天忙成陀螺,而是愿意拉开那个让人不适的第一步。
这里面我也踩过不少坑。
有段时间我特别喜欢给别人提意见,尤其喜欢帮人“梳理思路”。听起来挺好,其实自己手上真正干成的事没几件。
后来有一个项目,是我负责跟一个合作方一起做。前期我自以为考虑得很周全,方案反复推敲,甚至因为太想“一次到位”,迟迟不肯定稿。
结果上线时间一拖再拖,合作方那边越来越急,内部同事也跟着被牵连。有一次会议上,一个性格比较直的同事当着大家的面说:“我们不是缺思路,我们是缺开始干的勇气。”
那一刻我有点被当头浇了盆冷水,心里挺不舒服的,但回去一想,好像也不全是气话。
后来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规则:任何方案,最多允许自己来回打磨三轮,第三轮后必须确定一个“最小可行版本”先上。事后要改可以改,但不能再无限拖。
刚开始很别扭,总觉得“还不够好”“可以再想想”。但执行了几次之后,你会发现一件事:真正的问题,往往不是你没想够,而是你没在真实的环境里接受反馈。
行动的价值就在于,让你从自以为是的模型里跳出来,看看世界是不是真的按你想的那样运转。
你当然可以说,“那我怕做错怎么办”。
很正常,谁都怕。
但四十年的尺度下看,真正毁人的不是“做错了几次”,而是你为了不犯错,把自己锁在一个越来越小的安全圈里,最后连尝试的胆子都没了。
你可以给自己留一点“允许失败的空间”。
比如每年挑一两件小事,明确告诉自己,“这件事就当交学费,成不成都可以,目的是学经验”。范围可以是一个小项目、一门看起来用处不那么立刻的课程、一次跨部门协作。
这样做有个好处,你不会对每一次行动都要求“完美回报”,反而更容易看清楚:哪些错是值得犯的,哪些坑是以后要绕开的。
四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把人的职业生涯当成一条很长的跑道,那些在终点看起来“风光”的人,并不都是一开始跑得最快的。
真正把差距拉开的,是那些看起来不起眼、却反复发生的选择。
你愿不愿意在刚毕业的时候就给自己立一个哪怕粗糙的方向,而不是每次都用“走一步看一步”糊弄自己;
你愿不愿意在别人都忙着讨好当下的时候,多花一点心思想清楚自己的底线,而不是事到临头才慌张;
你愿不愿意承认旧经验也会过期,哪怕这话听起来有点刺耳;
你愿不愿意在纠结半个月和先干起来之间,多给“先干一小步”一点机会。
这四个看似普通的词——目标、原则、学习、行动,其实绕来绕去,说的都是一个底层逻辑:
你把自己的时间,当成一笔怎么也用不完的零钱,还是当成一笔需要认真打理的资产。
前面说的那个机场的大叔,后来我再回想他那句“就一直干着干着就到今天了”,其实也不能简单地说对错。
人生有的人就是更在意平稳,有的人就是愿意折腾,这都没什么高下。
只是如果你心底其实是希望四十年之后回头看,自己有一点不那么遗憾,那大概现在就得开始在这几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地方,给自己多用一点心。
你不一定要立刻做出很大的改变,也不需要突然变成一个“目标感爆棚”的人。
从明天开始,试着做一件小事:
给接下来的一周,写下一个你真的在乎的目标,只要一个;
碰到需要做决定的事,哪怕很小,也问一下自己,“这件事符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吗”;
每天下班前留十分钟,随便记几句今天学到的、或者看走眼的东西;
对于你已经想了很久的一件事,哪怕只是先迈出一个极小的动作,比如发一封邮件、约一个人聊聊。
这些东西听起来一点都不酷,也不适合拿去发朋友圈,但时间会给它们利息。
最后呢,再提醒一句,也许我说的很多东西未必适合每个人,里面肯定也有我自己的偏见。你完全可以把它们当作某个在职场混了几年的人,自言自语的碎碎念。
真正有用的,还是你自己在这四十年里,跌跌撞撞摸出来的那套东西。
也许吧。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