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阿里P7员工白血病去世,生前租自如甲醛房:这个热搜不该这么快过去
2025-11-18

那天在地铁口出来,我顺手刷了一眼手机。

热搜上蹿出来一条,「阿里P7员工白血病去世,生前租自如甲醛房」。标题很长,看得人心里一紧。等我挤完地铁、穿过天桥,再点开微博,榜单上已经被别的消息挤上去了,只剩下一点残影散在转发里。

后来呢,同一天晚上,朋友小韩跟我说,他准备搬家,想换到公司附近一点的地方,问我要不要一起去看房。

我们就这么一边吐槽房租,一边往中介门店走。门口玻璃贴着各种「精装」「拎包入住」之类的字眼,明晃晃的。

看房的时候,那个味道一下子就上来了,说不清是什么味,就像你走进一家刚刷完墙的奶茶店,甜味里裹着点刺鼻。小韩皱了一下眉头,对着中介说:「刚装修完的吧。」

中介立刻笑,说:「老房子了,住好几年了,就是前阵子简单刷了一下,放心吧,以前租客都住得好好的。」

他这句「以前都住得好好的」,说得太轻巧了。手机上那个已经去世的王先生,肯定没办法站在这里反驳。

对了,说起这个我想起来,当时那条热搜下面,很多人都在问同一个问题:「甲醛超标和白血病,真的有那么大关系吗?」

老实说,这个问题我也答不上来,我不是医生,也不是做环保的。但我总觉得,事情真相可能没那么简单,却也绝对没轻描淡写到「以前住的人都挺好」那样。

先把故事捋一捋。

王先生,互联网大厂干了挺多年,混到阿里某个级别,上网一搜就知道那大概意味着什么,收入不差,工作强度也不小。入职前体检,各项指标正常,这事儿有医院报告为证。

后来他因为工作调动去了杭州,那会儿是初夏左右,在自如上租了一套精装房。签约很快,从交钱到拎包进去,大概也就几天时间。房子看起来挺新,家具电器都齐,墙面也挺白,照片摆上去谁看了都会觉得「值」。

从他搬进去,到被查出问题,中间也就两个月多一点。最早是一点小症状,像重感冒,人发虚。再后来回老家体检,一查血常规,血小板很低。几天之内,从「不太舒服」变成白血病确诊,然后人就没了。

他妻子后来回到杭州,把那套房子找第三方检测了一下,结果显示甲醛超标。你要说是不是那间房直接「害死了他」,医生都不会给你写这样的结论,可生活里面很多事情就是这么吊在半空里,让人说不上来。

更扎心的是,王先生确诊那天,同病房还有个二十多岁的女孩,也是同样的病,好像也是刚住进新装修的房子没多久。两个故事被放在一起,就像被人泼了一盆冷水。

王先生去世后,他妻子走法律途径维权,一边跑医院、一边跟自如扯。结果有一天,她收到自如的短信,说要强制收回房子。理由讲得很好听,什么要配合调查、要恢复原状之类,但你稍微往后想一步,就有点发凉:如果房子被清空、重新处理,再想证明什么,就更难了。

自如那边后来是表态了的,从老板到负责人都发了几句话,大意是「批评我们都收下」「责任我们会承担」「生命大于一切」。字面上没毛病,但外界拿到的最实在的信息只有一条:他们要从某个月开始暂停上新房源,声称以后所有新房源都要检测合格再上架。

你仔细看这句话,逻辑也很简单。

如果以后需要「检测合格」才能上架,那说明之前有大量房子,压根没这么做。否则没必要专门宣告一遍。

这事儿为什么让人堵得慌,不光是因为一个年轻人就这么走了,还因为它不是孤例。

我记得有段时间,新闻里接二连三冒出类似的故事。有的是夫妻刚住进「精装大三居」,妻子怀孕后身体出状况,检查发现房子空气有问题;有的是租客一年里频繁头晕恶心,最后检测发现甲醛超过标准,有个说法是超了好几倍,这个数我不敢乱说,只记得当时看报道的时候,脑子里就只有「太夸张了」这四个字。

还有一次是在一个访谈里,一个做室内环保检测的人大概提到,他手里那几年做的样本里,新装修出租房甲醛不合格的比例挺高,具体是多少我记不清,只记得他用的是「挺吓人」这样的话。他也说不敢直接把所有问题都扔给某一家平台,只是客观地说,整个市场里,快周转的生意和慢释放的毒,中间是有矛盾的。

说到这儿,你大概能看出一点味道了。

装修完之后,理论上是要长时间通风、做检测、处理超标,再安心住进去。现实里是什么呢?

房东把房子交给中介或者平台,签个长期托管。平台这边是怎么算账的?有个很关键的词,叫「空置期」。

空置期里,平台不用给房东付租金。如果能把装修和找租客都压缩在这段时间里,前后算下来就等于白赚一大笔。

有个在自如干过的管家跟我说过,他们那边有两种情况,老房子简单收拾一下,首年空置期大概一个多月,老旧一点又要重装的,空置期能到两个月上下。你说两个月听着不长,往租金上换一换,一套房子一个月七八千,一两个月就是一两万。房子多了,就变成一串很好看的数字。

你再想想,这些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

墙漆刚刷完,地板刚铺上去,板材味道还没散,家具一摆,摄影师一拍,文案一写,「温馨一居」「拎包入住」。平台那边有业绩压力,管家有签约指标,房东有收益期待,唯一手里没有筹码的,是那个在手机上筛选房源、掂量着每个月收入的人。

表面看起来,大家都在讨论「情怀」。有人说「要为支付能力不那么强的人提供好一点的居住体验」,有人说「我们愿意为了品质牺牲一点利润」。

可你想想,如果真愿意牺牲利润,会把装修到入住压到十来天么?会在已经出事的情况下还想着签「封口协议」么?

甲醛看不见,算账的人心里却很清楚。

这话可能有点重,但大多数时候,情怀和财务报表对上了才存在,对不上就被当成宣传口径。

扯远了,说回来。

你可能会问,那作为普通打工人,难道只能认命吗?

我有个同学小周,这几年在北京搬了不下五六次家。他有个挺固执的小习惯,每次搬新家,都会自己买甲醛检测盒。那种几十块一套的简易试剂,准确不准确不好说,反正他每次都要贴在墙上看颜色变化。

有一次,他看中一间朝南的小单间,离公司走路十多分钟,新装修,看着很干净。签合同那天,他把提前买好的几个检测盒拿出来,和中介说:「我这边有个小请求,等会儿我自己先测一下,如果不合格,希望合同里能写一条,允许我在一个月内无责退租。」

中介一开始笑他,说:「你这是不信任我们呀,小伙子,咱们都是有品牌的。」

小周说:「信任是信任,写在纸上大家都踏实一点。」

两个人就这么拉扯了几轮,中介打了好几个电话,最后让步了一点点,说可以在补充条款里写一个「如经具备资质机构检测认定空气质量严重不合格,双方协商解除合同」。

那次算是一个「小实验」成功。后来检测盒颜色确实有点深,小周又花了点钱找了第三方机构上门测,结果也是偏高。中介那边虽然很不乐意,但最后还是同意退了他的定金,这间房很快又被挂回了平台。

小周没住进去,绕了一大圈,搬到了离公司远了不少的一个老小区,家具旧,墙面也有点斑驳,但至少味道不那么刺鼻。

你说他这波操作有没有用?短期看,很折腾,耗了精力,也没占到什么「便宜」。长期看,谁也说不准。但他自己有一句话我印象挺深:「我不知道这样做能不能躲开所有风险,但至少不会事后只能怪自己啥都没做。」

当然,他也有栽跟头的时候。

有一回他着急搬家,没时间折腾这些检测,想着「换个区域应该问题不大」,结果住进去半年,咳嗽一直断断续续。公司体检的时候,血常规指标有点偏低,医生问他是不是最近工作压力特别大、睡眠差、环境不好。他那会儿才开始后悔,又搬了一次。

现在再问起那段经历,他也会说:「不能说就是那间房的问题,但每次想到那半年一直咳嗽,就有点后怕。」

这种「小动作」不能把风险降到零,但至少让你在跟平台谈的时候,心里不那么空。

还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层面,是我们彼此之间能不能多拉一把。

有个姑娘小叶,来北京两三年,换房子的时候主动建了一个「小区租客群」。一开始也就十几个人,都是在同一个社区里租房的,大家平时互相问问快递放哪儿、楼里停水不停电之类的小事。

后来群里有人提议,说能不能把自己房子的装修时间、检测结果、合同里的关键条款拍个照放上来,给后来的人做参考。

于是群文件里慢慢多起来一些东西,有人分享自己找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报告,有人上传自己跟中介谈下来的「空气质量条款」模版,还有人单纯是提醒一句,「这栋楼某层某户听说前租客住进去常头疼,大家慎重」。

有一次,一个新来的小伙子在群里问,「某某栋某某室怎么样」。群里立刻有人说,那间之前有人测过,甲醛和总挥发物的数值挺难看的,虽然具体是多少已经记不太清了,但截图还在。

新来的小伙子看完那张截图,沉默了一会儿,说:「那我还是去看另外一套吧,虽然通勤要多出来二三十分钟。」

几个月后,他发了一张体检报告在群里,说白细胞正常,肝功能也正常,顺便开玩笑说:「可能我每天多坐的那几站地铁,换回来一点心安。」

这样的互助,范围很小,覆盖不了多少人,也经不起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推理」。但在一个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市场里,这点小小的抱团,有时候就是区别:你是一个人去谈判,还是有一群人站在你身后。

哦对,还有一件事。

之前有几位租客一起去找物业,希望对整栋楼的公共区域做一次空气检测。物业一开始推,说「这不属于日常服务项目」。大家僵持了一阵,最后对方象征性地做了一次,发了一份看上去很专业的报告。

问题是,那份报告里全是术语和数字,大家谁也看不太懂。有人想着去找懂行的人帮忙解读,有人那阵子工作太忙,逐渐也就没下文了。

现在回头看,那次维权大概算是失败的。你要说是不是大家不够坚持,还是对方有意拖延,这中间的细节我也说不清。只知道很多事情就是在这种「算了吧」里慢慢被洗掉的。

说到责任这块,其实每个人都挺会推的。

房东说:「我只是把房子交给平台,按合同收租金,装修又不是我干的。」

平台说:「我们有统一的装修标准,具体施工是外包公司负责,检测也都是按规定来的。」

外包装修公司说:「材料是上游供应商提供的,我们只是照图纸干活。」

等你真的因为生病或者其他问题跑去医院,医生大多会很谨慎,只会说「装修污染是一个可能的诱因」,然后列出一堆别的风险因素,熬夜、饮食、遗传、免疫、工作压力……

你看,链条上的每个人,都能在自己那一段找到一个「合理说明」。

但真正躺在病床上的那个人,是谁?是那个晚上回到家还要加班、周末拖着疲惫身体去看房、在合同上签自己名字的租客。

这里面的核心矛盾,其实不复杂。

赚钱这件事,和承担长期健康风险这件事,被切给了完全不同的一拨人。赚的人可以用项目周期来算,撑死再加一点售后;扛的人要用几十年来算,撑死也就是补几个月的租金。

在这种结构里,你让哪家平台凭良心把钱往外推,的确有点强人所难。不是说人性多坏,而是制度缺位的时候,人的选择就会顺着「最省事」「对自己最划算」那一边滑。

之前听一个做职业病研究的老师在分享,他说过一段话,大意是,绝大多数疾病都不是某一个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很多因素叠加。装修污染、工作压力、作息紊乱、情绪状态、基础体质,每一样都可能加一点力。

这句话听起来很科学,也很冷静。问题就在这儿。

当病因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时候,法律和舆论就很难指着一家公司说「就是你」。公司自然也可以反复拿这句话当挡箭牌,说「我们很遗憾,但不能把所有问题归结到某一处」。

于是每过一阵,就会有一个新的故事上热搜,大家愤怒几天,转发几轮,写点评论,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里,继续跟下一个中介签字。

那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老实说,我也不想在这儿摆出一副「我来教你们几招」的嘴脸。毕竟我自己也是在北京租房的普通人,掂量合同的时候,脑子里想的也离不开房租、水电和通勤时间。

只是这样几件小事,我觉得可以稍微留心一下。

比如签合同之前,哪怕有点不好意思,也尽量问清装修时间,问问上一个租客什么时候搬走,哪怕对方敷衍,你心里也有个数。

比如哪怕不做什么复杂检测,搬进去的头几天,多观察一下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反应,有没有持续的头晕、咳嗽、皮疹之类的。如果有,别总用一句「最近有点累」把它糊过去,哪怕去医院做个最基础的检查。

比如有机会的话,多和同小区、同楼层的租客聊两句,拉个群也好,互相打打招呼也好。有时候你以为只是自己体质差,结果群里一问,发现好几个人都有类似的感受,那时候再去找物业、平台说话,底气也会不一样一点。

这些事,说白了都挺麻烦的。

很多人会说:「上班已经够累了,回家还要搞这些,我真没精力。」

这话一点没错。可是反过来想,正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没精力搞这些,所以那些该被解决的问题,就一直躺在那里。每隔一阵,就会随机砸在谁头上。

你说王先生那件事,如果最终鉴定结果出来,证明跟房子有直接关系又能怎样,证明不出又能怎样?

最乐观的情况,可能是平台被罚一点钱,出几套新标准,开几次内部会。过段时间,新的项目上马,新的房子翻新,新的年轻人拎着行李箱走进去。

最悲观的情况,就是一切归于沉默,连翻篇都谈不上,只是被别的话题盖住。

这个热搜不该这么快消失的原因,大概不在于我们非要找出一个「坏人」,而是它提醒我们一个很不舒服的事实:在很多看起来已经很成熟的行业里,普通人的安全感,依然依赖于运气和舆论。

你可以选择相信,「市场会自己纠偏」「总会越来越好」,也可以选择稍微多出一点点不那么好惹的态度。

不是天天去撕平台,而是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对方知道,至少这一单生意里,空气质量也是一条你会认真看的条款。

这样说可能有点天真,也可能有点啰嗦。

只是在一个人已经没有机会说话的时候,别人能做的,大概也就是在下一次签字之前,稍微多犹豫半分钟。

后来怎么样了,我也不知道。自如、链家会不会真的把检测做到位,监管会不会动真格,普通租客会不会慢慢变得更强硬一点,这些都说不准。

大概就是这样吧。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