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日本为什么咬定"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
2025-11-19

最近日本政坛又开始闹腾了,什么"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论调又被翻出来炒了一遍。说实话,这套说辞我听了好几年了,每次听都觉得挺有意思的,表面上是在谈安全,实际上是在给自己的战略扩张找理由。但如果你真去拆解这背后的逻辑,会发现整个东亚的地缘博弈远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得多。

我在华盛顿待过几年,后来也在东京的智库做过一段时间研究,接触过不少两边的政策圈子。有一次在一个闭门会议上,一个日本防卫省的官员私下跟我说,他们内部其实很清楚,所谓的"台湾威胁"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需要放大的。他当时没明说,但那个眼神我看懂了,就是那种"你懂的"的意思。

这事要从最基本的地理说起。

你打开地图看,中国是个大陆国家,海岸线很长,但要真正走向深海,必须穿过第一岛链。而这条岛链上,日本占据了关键位置,从北到南,北海道、本州、九州、琉球群岛,就像一串锁链一样把中国的出海口锁住了。这不是意识形态问题,也不是历史恩怨问题,纯粹就是地理摆在那儿。一个要突破,一个要守住,这个结构性矛盾从第一天起就注定了。

但光有地理还不够,真正让这个矛盾变得尖锐的,是力量对比的变化。

我记得零几年那会儿吧,日本还是东亚的经济老大,GDP甩中国好几条街,技术上更是碾压。那时候日本人看中国,多少有点居高临下的感觉,虽然嘴上不说,但那个心态是藏不住的。可现在呢,中国GDP早就超过日本了,军费开支也是日本的好几倍,海军下饺子一样造军舰,空军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快得吓人。日本突然发现,自己不是老大了,甚至可能正在变成老二、老三。

这种相对衰落的焦虑,是最可怕的。

一个曾经强大的国家,眼看着另一个国家快速崛起,心理上很难接受。更要命的是,这个崛起的国家还跟自己有历史恩怨,还跟自己在地缘上天然对冲。你说日本能不焦虑吗?所以这几年日本的安全政策变化特别快,什么解禁集体自卫权啊,修改安保三文件啊,增加军费预算啊,一波接一波。表面上说是应对朝鲜威胁,应对地区不稳定,但明眼人都知道,真正针对的是谁。

台湾问题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被炒起来的。

从纯地理角度看,台湾的位置确实很关键。你看地图就知道,台湾卡在第一岛链的中段,往北是琉球群岛,往南是菲律宾,如果台湾这个位置发生变化,整个岛链的完整性就会被打破。对中国来说,统一台湾不仅仅是民族情感问题,更是战略安全问题,海军要走向深海,空军要有足够的战略纵深,台湾这个位置绕不过去。而对日本来说,台湾一旦完全由大陆掌控,自己的南西诸岛就直接暴露在中国的军事力量面前了,整个海上生命线都会受到威胁。

所以你看,台湾问题在中日之间根本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话题,而是一个结构性的死结。中国说这是内政,不容干涉。日本说这关乎自身安全,不能不管。双方的逻辑在各自的立场上都说得通,但放在一起就是水火不容。

更复杂的是,这个游戏里不止中日两个玩家,还有美国。

美日同盟是战后东亚秩序的基石之一,日本的安全高度依赖美国的核保护伞和军事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安全行为体,它的很多战略选择都是嵌在美国的全球战略里的。这就导致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中日之间的任何摩擦,都很容易被放大成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日本也很聪明,它知道自己单独对抗中国没有胜算,所以就拼命往美国那边靠,不断强化同盟关系,把自己塑造成美国在亚太的最可靠伙伴。

我在东京的时候,听一个智库的研究员说过一句话,他说日本现在的战略就是"借力打力",自己的硬实力不够,那就把美国的力量借过来用。表面上是在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实际上也是在为自己争取更大的战略空间。这个逻辑听起来挺聪明的,但风险也很大,因为一旦美国的战略重心发生变化,或者美国不愿意为台湾问题跟中国硬碰硬,日本可能就会发现自己站在了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上。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矛盾这么尖锐,为什么中日还没打起来?

这就要说到约束条件了。

第一个约束是核威慑。中国是有核国家,日本虽然没有核武器,但背后有美国的核保护伞。在核时代,大国之间的全面战争基本上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一旦失控,后果谁都承受不起。这不是说谁怕谁,而是理性的决策者都明白,在核阴影下,战争的代价太高了。

第二个约束是经济。中日之间的经济联系非常紧密,日本对中国市场有很强的依赖,中国对日本的技术和设备也有需求。如果真的爆发全面冲突,供应链中断,能源价格飙升,资本外逃,两边的经济都得崩。而且东亚是全球产业链的核心地带,一旦出事,整个世界经济都得跟着遭殃。国际社会的压力会非常大,谁都不想看到这个局面。

第三个约束是国内政治。日本社会骨子里对战争是有恐惧的,战后七八十年的和平主义教育不是白做的。虽然这几年右翼势力有所抬头,但如果真要打仗,日本的民意未必支持。中国也一样,维持长期的发展和稳定是首要目标,大规模战争不符合国家利益。所以你看,尽管双方在台海、东海问题上针锋相对,但真正的决策层其实都很克制,没有人想把事情推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那问题来了,既然打不起来,为什么双方还要这么折腾?

因为在战争和完全和平之间,还有一个巨大的灰色地带。

这个灰色地带里,各种手段都可以用。外交战,你召回大使我暂停对话。经济战,你限制出口我提高关税。舆论战,你在国际上抹黑我,我在媒体上反击你。法律战,你发白皮书我也发白皮书,看谁能占领道德高地。还有那些更隐蔽的手段,海警船在争议海域转悠,军机在防空识别区里飞来飞去,网络攻防你来我往,谁也说不清楚到底是谁先动的手。

这些灰色地带行动的好处是,既能表达强硬立场,又不会触碰战争的红线。可以持续施压,改变现实,但又给双方都留了台阶。你看这几年东海上的猫鼠游戏,基本上就是这个套路。中国的海警船和海军越来越频繁地在钓鱼岛附近活动,日本的海上保安厅和自卫队也在那边转悠,双方偶尔擦肩而过,偶尔对峙一下,但都很小心不让事态升级。

从第一性原理来看,这种状态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双方都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彻底解决问题,但又都不能放弃自己的核心利益。所以最理性的选择就是,在对抗中寻找平衡,在竞争中保持沟通,把矛盾控制在可管理的范围内。

这就是为什么你会看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中日之间一边是官方层面的冷淡甚至对抗,一边是民间层面的交流还在继续。日本游客还在去中国旅游,中国留学生还在去日本读书,两国企业还在做生意。政治归政治,经济归经济,生活归生活,这种分裂感在东亚特别明显。

但这种平衡是很脆弱的。

如果台海局势真的出现重大变化,如果美国的对华政策变得更加激进,如果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进一步坐大,如果中国周边出现新的安全危机,这个平衡随时可能被打破。到那个时候,灰色地带可能就不够用了,双方可能不得不面对更加危险的选择。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中日之间没有历史恩怨,如果台湾问题不存在,如果美国不在这个地区有这么深的介入,中日关系会不会好很多?但这种假设没有意义,因为历史就是历史,地理就是地理,大国博弈的逻辑也是客观存在的。你不能指望两个在地缘上天然对冲、在历史上有深刻矛盾、在力量对比上正在发生剧烈变化的国家,能够轻易地握手言和。

能做的,大概就是管控风险,避免最坏的情况发生。

这需要双方都保持理性,需要有效的沟通机制,需要在危机时刻能够迅速降温的能力。也需要国际社会的监督和约束,需要更多的第三方力量来平衡局势。但说实话,在当前这个大国竞争加剧、地缘政治回潮的时代,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

所以我对未来的判断是,中日围绕台湾和东亚秩序的博弈会长期持续,但大概率不会演变成全面战争。更可能的情况是,双方在各个层面持续较劲,时不时来点小摩擦,偶尔也会有一些缓和的信号,但整体上保持一种紧张的对峙状态。这种状态对谁都不是最优解,但可能是当下唯一可行的解。

至于最终会怎么样,真的很难说。历史从来都不是线性发展的,总会有各种意外和变数。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看清楚这些变量,理解背后的逻辑,然后做好各种准备。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