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今年的钱为什么不好赚?真实、残酷的就业冲击,从一篇极其精彩的哈佛论文聊起
2025-11-19

前两天刷到一篇论文,哈佛那边出的,看完之后说实话有点后怕。不是那种危言耸听的后怕,就是那种数据摆在你面前,你想反驳都找不到理由的那种感觉。

论文说的是AI抢工作这事。好像是两个博士生写的吧,具体名字我记不太清了,反正他们导师挺有名的,叫拉里·卡茨还是什么来着,做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整篇论文没什么情绪化的东西,就是拿数据说话,但看完之后比那些喊口号的文章更让人不安。

他们拿到了一个挺厉害的数据集,好像是从LinkedIn那边搞来的,覆盖了美国几千万人的简历和一两亿条招聘记录。数据量大到什么程度呢,基本上把美国大部分在职的人都包括进去了。然后他们就开始拆这些数据,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结果一出来,就看到一个很明显的变化。

从二零一五年到二零二二年中这段时间,公司招初级员工和高级员工的数量基本上是同步增长的,两条线几乎是平行的。但从二零二二年中开始,画风突变了。高级岗位还在往上走,初级岗位就开始停滞,到了二零二三年中,甚至开始往下掉了。两条线从此分道扬镳。

这个时间点你肯定也注意到了,正好是ChatGPT出来的时候。二零二二年底ChatGPT发布,二零二三年初开始火遍全球,时间上完全对得上。但光凭时间点重合还不能说明问题,万一是别的原因呢?比如经济下行啊,疫情后调整啊什么的。

所以这两个作者就想了个办法,他们把公司分成两组,一组是用AI的,一组是不用AI的。但怎么判断一家公司用没用AI呢?总不能挨个去问吧。他们的办法挺聪明的,就看你招不招那种专门搞AI集成的岗位,什么大语言模型工程师啊,提示词工程师啊,生成式AI相关的职位。如果你招这种人,那说明你是真的在用AI干活了。

结果他们找出来大概十来万家公司吧,占总数百分之三四的样子,而且从二零二三年第一季度开始,这种公司的数量急剧增加。好了,实验组有了,对照组也有了,接下来就是看数据。

数据出来之后确实挺吓人的。那些拥抱AI的公司,初级岗位的招聘数量比不用AI的公司,每个季度少招了三四个人。你可能觉得三四个人不算多,但对于那些本来招聘规模就大的公司来说,这意味着初级岗位的招聘量暴跌了两成多。

更关键的是,这个减少不是因为裁员。论文里专门分析了这个,他们把人员变动拆成新招聘、离职和内部晋升三块来看。结果发现,那些AI公司并没有大规模裁掉初级员工,离职率也没明显上升。那人是怎么少的呢?很简单,就是不招了。

这个其实挺隐蔽的。裁员的话动静大,成本高,舆论压力也大。但不招新人就没这个问题,反正老的初级员工要么晋升了,要么自己走了,空出来的位置就不补了,或者直接用AI顶上。温水煮青蛙,你不会看到什么大新闻,但就业市场就这么悄悄地对年轻人关上了门。

我有个前同事,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HR,前段时间聊天的时候她也说,这两年他们招初级岗位确实少了很多。以前每年校招能招二三十个应届生,现在可能就十来个,有些部门甚至一个都不招了。她说老板那边的意思是,能用AI解决的就用AI,实在需要人的再招,而且优先考虑有经验的。

说到这我想起来,论文里还专门看了不同行业的情况。你可能以为受冲击最大的是互联网、软件这些行业,毕竟AI在这些领域应用最广嘛。确实这些行业受影响挺大的,但真正的重灾区其实是批发和零售业。在这个行业里,用AI的公司初级岗位招聘比不用AI的公司每季度少了三四成。

这个倒也说得通,因为批发零售业很多初级岗位就是文员、客服、导购这种,都是些重复性的简单工作,正好是AI最擅长替代的。你想想看,一个客服机器人能同时处理几十上百个客户咨询,还不用休息不用发工资,老板当然乐意用。

论文最后还看了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人受影响最大。他们把大学分成了五个档次,从最顶尖的名校到比较普通的地区性大学,然后看不同学校毕业的初级员工在AI公司里的就业变化。

结果出来是个U型曲线。最顶尖名校的毕业生受影响相对小,最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影响也不大,最惨的反而是中间那一档,就是那些还不错但又不是最顶尖的学校出来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论文里的解释我觉得挺有道理的。顶尖名校的学生虽然贵,但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强,AI暂时还替代不了,所以公司愿意继续花大价钱留着他们。最普通大学的学生虽然能力可能一般,但他们要求的工资也低啊,性价比还可以。

最尴尬的就是中间这批人,工资要求不低,但干的活又恰好落在AI能干的范围内。高不成低不就,就成了最容易被优化掉的那一群。

说实话看到这里我心里挺复杂的。我自己当年也是从一个还不错但算不上顶尖的学校毕业的,刚毕业那会儿就是做初级岗位,慢慢才爬上来的。如果晚生个几年,遇上现在这个局面,可能连第一份工作都找不到。

这让我想起前两天跟一个做猎头的朋友聊天,她说现在应届生找工作是真难,不光是竞争激烈,更要命的是岗位本身就少了。以前一个公司可能招十个初级员工慢慢培养,现在可能就招两三个甚至一个都不招,直接招有经验的。

她说有个应届生,简历挺不错的,二本学校,成绩也好,实习经历也有,但投了一百多份简历,拿到面试的不到十个,最后offer一个都没有。这种情况以前也有,但现在好像越来越普遍了。

我问她这是不是就是AI的影响,她想了想说,可能是吧,但也不全是。经济大环境不好,公司都在降本增效,能省就省。AI只是给了他们一个更好的理由和工具,让他们可以更理直气壮地不招人。

扯远了,说回那篇论文。看完之后我一直在想,这对我们普通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最直接的一个感受就是,如果你现在还只能干初级的活,那真的得警惕了。以前那种一级一级往上爬的职业阶梯,底部正在被AI快速抽走。你不能再按部就班了,因为等你慢慢积累经验的时候,可能这个岗位本身就不存在了。

怎么办呢?我也没什么特别好的答案,就是几个很朴素的想法吧。

一个是要尽快完成原始积累,别在初级岗位待太久。主动去承担那些复杂的任务,那些AI暂时还搞不定的活。不要贪图舒适区,那些让你干得很顺手的简单工作,往往就是AI的领地。

还有就是要思考什么是你的独特优势。AI厉害是因为它学习了海量的公共知识,但有些东西它学不来,比如你具体工作中那些只有你才知道的上下文,那些暗知识。还有你的品位、审美、同理心这些,在过去可能是加分项,现在正在变成必需品。

最后一点,别忽视你的兴趣。那些你不给钱也愿意干的事,可能恰恰是你未来竞争力的来源。兴趣能带来心力,而心力这个东西,好像是AI暂时还触达不到的区域。

说实话写到这我自己也没什么特别的把握,不知道这些建议到底管不管用。但有一点我挺确定的,就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快到很多时候我们还没反应过来,游戏规则就已经变了。

那篇论文里有句话我印象挺深的,说AI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是"可怕的"。但同时也有人说,AI会让一个"激进富裕"的时代到来。我也不知道这两个说法哪个更准确,或者说两个都对,只不过对不同的人来说体验完全不一样。

如何确保自己不被时代抛弃,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想的问题了。想清楚了吗?我也没有,还在琢磨呢。但至少得先看清楚正在发生什么,然后才能想办法应对。

合十。如夜话,至此。